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刺激賽車

世嘉競速遊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刺激賽車
Remove ads

刺激賽車(日語:ラッドモビール,英語:Rad Mobile是由世嘉AM3英語Sega AM3開發、世嘉發行的競速遊戲街機版本最早於1990年10月3日[1]在日本的「日本娛樂機器工業協會」(日本アミュ一ズメントマシン協会,JAMMA)展覽上首次推出[2],並於1991年2月26日在全球發行,世嘉土星移植版之後於1994年以《飆風追逐(日語:ゲイルレーサー,Gale Racer之名發行。1991年,世嘉還推出了一款類似《刺激賽車》的雙人大型機台遊戲,名為《極速賽車》ラッドラリーRad Rally

事实速览 刺激賽車, 類型 ...

《刺激賽車》採用世嘉System 32英語System 32 (arcade)電玩基板,是世嘉第一部32位元遊戲。遊戲中的汽車倒後鏡懸掛有刺蝟索尼克樣式的吊飾,這是該角色首次亮相;八個月後(日本地區為九個月後),索尼克才於同名遊戲正式登場。遊戲評價褒貶不一,部分人稱讚遊戲3D視覺效果,但也有觀點批評遊戲性不足。

Remove ads

遊戲玩法及開發過程

Thumb
《刺激賽車》遊戲截圖,顯示了32位元精靈圖。遊戲中的汽車倒後鏡上懸掛有刺蝟索尼克樣式的吊飾,這正是索尼克的第一次出現。

與世嘉另一款競速遊戲《超越》類似,玩家在《刺激賽車》中同其他選手競賽駕車橫穿美國。玩家飆車時必須避開警車。賽道特定地點有分叉口,玩家可跳過部分比賽路段。遊戲中的天氣及時間會變化,玩家可按情況打開雨刮器或車頭大燈[3]。汽車倒後鏡上的吊飾是刺蝟索尼克。這是刺蝟索尼克第一次登場,較同名於北美Sega Genesis首先發行的遊戲《刺蝟索尼克》還早八個月。由Sonic Team(當時稱為世嘉R&D 9)希望大眾見到他們的新角色,故同意刺蝟索尼克於《刺激賽車》中先行登場[4]

曾開發《超越》的鈴木裕世嘉AM2英語Sega AM2團隊製定了《刺激賽車》的玩法公式,並通常被視爲《刺激賽車》開發者;但鈴木裕並沒有將《刺激賽車》納入他的官方作品中。瑪麗華盛頓大學副教授扎克·惠倫(Zach Whalen)於遊戲原始碼中找到一段文字,這暗示世嘉AM3英語Sega AM3才是《刺激賽車》的真正開發者[4]。世嘉AM3的負責人小口久雄日語小口久雄1991年接受採訪時,提到了世嘉AM3團隊開發《刺激賽車》的過程[5]。當時設計街機櫃的世嘉AM4團隊也參與了製作,他們設計了可左右傾斜的豪華街機櫃[4],以及可點亮的制動燈[6];本作亦有以直立框體形式推出。《刺激賽車》是世嘉首款使用世嘉 System 32英語Sega System 32街機主板的遊戲;這是世嘉最後使用精靈圖的主機板,後續主機板改用3D多邊形顯示圖形。遊戲發行前一個月,曾於英國國際娛樂展英語Amusement Trades Exhibition International初次公演。1991年2月街機版本正式在全球發行。同年某一場日本展覽上,世嘉曾在R360英語R360遊戲櫃進行《刺激賽車》的遊戲操作演示,不過現今沒有相關版本記錄[4]。1991至1992年間,世嘉將《刺激賽車》修改後,推出可兩人遊戲的《極速賽車》。《極速賽車》以兩座街機遊戲櫃運行[7]

1994年,世嘉將遊戲移植世嘉土星,並以《飆風追逐》爲名於12月2日發行[8]。因Mega Drive硬件不足以遊玩《刺激賽車》,世嘉才於數年後將之移植於次世代遊戲機世嘉土星。《飆風追逐》由曾開發《飛龍騎士系列英語Panzer Dragoon》的近藤智弘執導,並由曾負責設計《忍者的複仇英語The Revenge of Shinobi》的湯田高志設計。而移植至世嘉土星後,賽車又改用3D多邊形圖形,棄用精靈圖[4]

Remove ads

評價與影響

《刺激賽車》發行之時[15],畫面普遍獲好評,遊戲性則受到批評。英國遊戲雜誌《Sinclair User英語Sinclair User》表示世嘉専注於研究遊戲技術但忘記遊戲性。評論員約翰·庫克(John Cook)稱《刺激賽車》的遊戲玩法呆板單調,遊戲中除了盯著畫面,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做的[9]。庫克亦在英國遊戲雜誌《The One英語The One (magazine)》評論《刺激賽車》,他指世嘉這款遊戲視覺效果驚人,但遊戲趣味及遊戲性嚴重欠缺。他建議以《GP騎士英語GP Rider》取代之:部分人喜歡音色響亮、視效驚艷的《刺激賽車》,但資深遊戲迷仍會選擇《GP騎士》[16]。另一家英國遊戲雜誌《電腦與電子遊戲》稱贊《刺激賽車》技術精湛、3D影像非常逼真,但批評其沒有任何刺激且上癮的玩法[17]。1991年3月,英國遊戲雜誌《Ace》測評稱,遊戲畫面品質有餘、趣味不足[4]。而日本遊戲雜誌《Beep! MegaDrive》則讚揚了賽車在雨中使用雨刮器、夜間使用車頭大燈的設計[10]

而電子遊戲記者兼《世嘉街機革命,62款遊戲之歷史》(The Sega Arcade Revolution, A History in 62 Games)作者肯·霍羅威茨(Ken Horowitz)表示《刺激賽車》很難被公認為是一款有重大影響力的競速賽車遊戲,然而霍羅威茨認為《刺激賽車》仍值得被認可,它作為世嘉第一款32位賽車遊戲,更是刺蝟索尼克第一次亮相[4]。英國遊戲雜誌Retro Gamer記者馬丁·杜德(Martin Dodd)以《刺激賽車》的畫面質素與《Power Drift英語Power Drift》相比,《刺激賽車》在當時作為32位的情況下已經非常不錯[3]

《飆風追逐》則完全獲得負面評價,霍羅威茨認為基於移植至世嘉土星背後有大量人才,玩家會期待《飆風追逐》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賽車遊戲,唯事實並非如此[4]。《電腦與電子遊戲》批評飆風追逐非常糟糕,不論是玩法以及視覺效果質素都很參差,並認為《飆風追逐》是為了配合世嘉土星的發行而倉促上架[18]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