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副豬嗜血桿菌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副豬嗜血桿菌病,也寫作豬副嗜血桿菌病,又稱格拉澤氏病或革拉澤氏病(Glasser's disease)。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的豬的疾病,表現為豬的纖維性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胸膜炎和腦膜炎等。副豬嗜血桿菌病曾一度被認為是由應激所引起的。
目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在全球範圍影響着養豬業的發展。
副豬嗜血桿菌
副豬嗜血桿菌為格蘭氏陰性菌,非溶血性,NAD依賴型細菌。副豬嗜血桿菌屬變形菌門γ-變形菌綱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嗜血桿菌屬。
副豬嗜血桿菌有多種不同形態的細菌,無鞭毛,無芽胞,新分離的致病菌有莢膜。在巧克力培養基和金色葡萄球菌共同培養時,會在金色葡萄球菌菌苔附近呈衛星生長,菌落直徑達1~2毫米。
此病原菌與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suis)十分相似,但豬嗜血桿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X因子(血紅素及其它卟啉類物質)和V因子(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而副豬嗜血桿菌只需要V因子。拉丁名中的「para」表示微生物生長不需要補充X因子。
副豬嗜血桿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乾燥環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鐘,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藥可將其殺死。副豬嗜血桿菌對結晶紫、桿菌肽、紅黴素、林可黴素、土黴素、卡那黴素、磺胺類等藥物敏感[1]。
歷史
- 1910年,德國科學家Glässer首次報道副豬嗜血桿菌[2]。
- 1922年,Schermer和Ehrlich首次分離到副豬嗜血桿菌。
- 1931年,Lewis和Shope在研究豬流感時發現了這一細菌,並將其命名為H. influenzae suis。Lewis和Shope分離到的細菌同時需要X因子和V因子[3]。
- 1943年,Hjärre和Wramby將該病原體稱為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suis)。
- 1969年,Biberstein和White證明該細菌在生長時不需要X因子,細菌更名為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suis)[4]。
- 1952年,Bakos等人首先報道副豬嗜血桿菌存在血清型[5]。
- 1992年,Kielstein, P等曾對副豬嗜血桿菌進行定型,並報道了15種血清型[6]。其所鑑定的血清型也被稱為「Kielstein-Rapp-Gabrielson(KRG)血清分型方法」。
Remove ads
病原學
根據Kielstein, P等的報道,至少可將副豬嗜血桿菌分為15個血清型,另有20%左右的分離株不能分型。不同血清型的毒力情況如下[6]:
臨床症狀
副豬嗜血桿菌病患豬會出現厭食、精神沉鬱、被毛粗亂、跛行、呼吸困難、振顫,耳朵發紺及共濟失調等症狀。 如疾病暴發可能引起較高的死亡率。
剖檢可見心包炎、腹膜炎、胸膜炎、腦膜炎和關節炎,全身漿膜表面出現漿液性纖維素性以及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
副豬嗜血桿菌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春寒冷季節多發。
流行病學
副豬嗜血桿菌主要通過空氣、豬與豬之間的接觸及排泄物進行傳播,主要傳染源為病豬和帶菌豬。
副豬嗜血桿菌病通常只感染豬,有較強的宿主特異性。通常情況下,母豬和育肥豬是副豬嗜血桿菌的攜帶者。
副豬嗜血桿菌病可影響2周齡-4月齡豬,主要在斷奶後和保育期間發病。感染高峰為4-6周齡的豬。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病率在10%~15%,嚴重時病死率可達50%。
發病機理
疾病診斷
副豬嗜血桿菌病可以臨床診斷的基礎上結合實驗室診斷技術確診。
病料中的副豬嗜血桿菌較難分離。在選擇病料時,應選擇發病典型且從未進行藥物治療的豬只。從豬只各部位採集新鮮組織樣品,並在12小時內送檢[7]。
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瓊脂擴散試驗、間接血凝試驗(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HA)、ELISA[8]、PCR鑑定方法等。
瓊脂擴散試驗通過對細菌進行培養後分離鑑定,是目前最準確有效的方法。但此方法耗時較長。間接血凝試驗操作簡單,可憑肉眼進行判斷。魏子貢等人及劉茂軍等人都曾分別建立副豬嗜血桿菌抗體間接血凝檢測方法[9][10]。PCR鑑定方法是快速、準確且特異性高的方法,但所用儀器較昂貴。張培君等人及周勇岐等人都曾建立副豬嗜血桿菌的PCR鑑定方法[11][12]。
疾病防治
使用疫苗防治副豬嗜血桿菌病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疫苗可以選用自家苗或商品疫苗。但副豬嗜血桿菌病血清型太多,也使得疫苗的研製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目前,在中國大陸批准的商品疫苗有: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