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拿大長老教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加拿大長老教會PCC;英語: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法語:Église presbytérienne du Canada)是加拿大一個長老宗宗派,成立於1875年。根據加拿大2021年人口普查,301,400名加拿大人自認為長老宗信徒,佔總人口的0.8%。

事实速览 加拿大長老教會, 宗派 ...

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來到加拿大的蘇格蘭裔定居者和由法國流亡的胡格諾派教徒,並效仿歐洲宗教改革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約翰·諾克斯,建立基於改革神學的教會。

該教派曾是加拿大英語居民中最大的基督教宗派。在1925年,其約 70%的堂會與加拿大衛理會(Methodist Church, Canada)以及安省及魁省公理宗聯盟(Congregational Union of Ontario and Quebec)合併,成立了加拿大聯合教會。未參與合併的長老會則採用「延續長老會」和「非同意長老會」的名稱繼續營運,直到1939年重新獲得使用「加拿大長老教會」名稱的合法權利為止。該年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儘管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機構與建制已經與衛理會合併為聯合教會,但聯合教會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使用「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名稱,所以非同意長老會仍可繼續使用「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頭銜。

Remove ads

背景和根源

Thumb
愛民頓第一長老會 (Edmonton 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
Thumb
安省劍橋中央長老會 (Central Presbyterian Church)
Thumb
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史丹福教會 (Stamford Church)

1759年,英國在七年戰爭後奪取了法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當時在魁北克城堡外的亞伯拉罕平原駐紮着第78菲莎高地步兵團,並配有長老會的羅拔·麥花臣牧師 (Rev. Robert MacPherson)。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魁北克城聖安德魯教堂的雛形。

Thumb
盧嫩堡長老會聖安德魯堂英語Saint 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 (Lunenburg)Bruin Romkes Comigo英語Bruin Romkes Comigo牧師,他也是第一位在加拿大被任命的長老會牧師。

諾華斯高沙殖民地的長老會是由德裔新教徒英語Foreign Protestant所建立的。1753年,他們在盧嫩堡建立了聖安德魯堂;並於1837年加入了1833年8月成立的蘇格蘭教會的諾華斯高沙大會。至於在特魯羅英語Truro, Nova Scotia蘇格蘭裔定居者則於1760年建立了第一長老教會,而該教會則在1925年加入了聯合教會。而未加入聯合教會的派系則在同年建立長老會聖雅各堂 (St. James Presbyterian Church)。在哈利法斯,長老會聖馬太堂在1749年以「異議新教禮拜堂」的名義成立,後來接受了長老會體制,並於1925年加入聯合教會;長老會聖大衛堂則是由反對成為聯合教會的信徒們於同年成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十三殖民地宣佈獨立並離開英屬北美後,加拿大境內的人口有所增加。1791年,加拿大被劃分為上加拿大(現安大略省)和下加拿大(現魁北克省),而以前屬於新法蘭西殖民地東部的地區則成為了諾華斯高沙省紐賓士域省愛德華王子島三省。

一些早期的加拿大長老會成員是蘇格蘭裔的聯合帝國效忠派英語United Empire Loyalists,其他人則是來自蘇格蘭的移民,像是1773年抵達諾華斯高沙省碧圖英語Pictou赫克托爾號英語Hector (immigration ship)上的民眾。

早期神職人員來自於改革宗內的不同流派,很多也是分別在蘇格蘭、愛爾蘭和美國接受神學教育。最初組建本土中會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美國對加拿大長老會的成長期也有不少影響,首先是來自紐約州歸正會傳教士,後來又有來自該國許多不同長老宗支派的成員。

輾轉間,許多鄉鎮都在很長一段沒有任何神職人員的幫助下組建了自己的堂會,以緬尼托巴省的紅河殖民地英語Red River Colony為例,該地區經歷了三十年沒有神職人員的日子;在許多情況下,那些堂會就是包含靈修和宣講教義的家庭崇拜。

然而,兩次政治事件導致美國長老宗停止支持加拿大教會。首先是1812年至1814年間的英美戰爭,然後是1837年加拿大叛亂。後者帶來了政治改革和責任政府;並為之後立國建立了基礎。直到1867年,在安省南部曾經有一家史丹福中會;他們位於苗頓附近的最後一家堂會於1951年關閉,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堂會則於1936年加入了加拿大長老會。

在加拿大的海洋三省,最初的蘇格蘭長老宗信徒來自獨立於蘇格蘭教會的蘇格蘭聯合長老會的兩個分支。在1817年他們合併成諾華斯高沙大會之前,已有建於1786年的特魯羅聯合中會和建於1795年的碧圖中會。在1833年1月30日紐賓士域省被加入大會前,仍有一些蘇格蘭教會的會堂和牧師不屬於該大會。

1811年,多馬·麥嘉祿牧師 (Rev. Thomas McCulloch) 創辦了碧圖學院 (Pictou Academy),也就是諾華斯高沙省第一所培養牧師的教育學校,而該校部分畢業生會前往蘇格蘭繼續深造。後來,麥嘉祿前往哈利法斯任教,最終在那裏成為了都候斯大學的校長。此外,他也在1848年將碧圖縣西河,後來更名為聯合教會松山神學院;該學院自1971年起成為大西洋神學院英語Atlantic School of Theology的一部份。

加拿大聯合中會 (United Presbytery of the Canadas) 成立於1818年,是一個由其他團體支持的,並由結構較為鬆散的神職人員組成的組織。到1839年,這個聯合大會(曾經是三個中會)被建於1831年的與蘇格蘭教會聯繫的加拿大長老會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Canada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stablished Church of Scotland) 吸收。1834年,該組織也開始接納一些來自聯合大會的神職人員和堂會,這導致了前面提到的1840年於古老教會(Auld Kirk)的合併。

1831年,蘇格蘭協和大會(1847年後更名為蘇格蘭聯合長老會)同意派遣傳教士前往加拿大;三名傳教士被委任,並於1832年抵達。1834年聖誕節,其加拿大大會在新成立的多倫多市成立,其成員還包括來自加拿大聯合大會的堂會和至少一名牧師。他們後來於1838年在多倫多建立了自己的堂會,並於1844年在西加拿大倫敦建立了一所神學院。

多倫多,其於1820年成立的加拿大聯合大會堂會及其牧師James Harris於1834年退出該會,一直保持獨立,直到 1844 年與蘇格蘭教會多倫多聖安德魯堂內的自由教會異議者聯合建立多倫多諾士長老會為止。

在聯合大會建立後,蘇格蘭教會加拿大大會的統一雖然短暫,但亦足以為1841年在京士頓建立神學院提供了契機。該校被命名為女王神學院 (Queen's Theological College),現為女王大學的一部分,並成為了聯合教會的神學院。

1844年6月,該教會大會在安省京士頓召開,其情況與1843年蘇格蘭教會大會的情況類似,當時也有大批成員退出,並成立了蘇格蘭自由教會加拿大大會。到次年9月,女王大學的大多數神學生都加入了自由教會,前往多倫多創辦了諾克斯學院;該學院於1861年與前述的蘇格蘭聯合長老會學院合併,後者於1853年從安大略省倫敦遷至多倫多。

在沿海省份,也就是諾華斯高沙省、紐賓士域省、愛德華王子島和布雷頓角島,也有各種組織堂會的團體。1843年,諾華斯高沙省亦感受到蘇格蘭教會分裂帶來的影響;殖民地的牧師要麼被召回至蘇格蘭的教會,或是在諾華斯高沙省和其他地方與自由教會站在一起。蘇格蘭教會的正式結構因此在那裡受到長達十年的影響。

1860年,即加拿大合併的前一年,下省長老會由諾華斯高沙省、布雷頓角島和愛德華王子島的自由教會和聯合長老會的堂會合併而成,1866年,紐賓士域省的同胞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1861年6月,加拿大長老會由加拿大蘇格蘭自由教會和聯合長老會合併而成。加拿大長老會成為加拿大主要的長老宗團體,其成員遍及城市、鄉鎮、村莊,甚至擴展到美國,包括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聖安妮的法語社區和埃爾邁拉的一個蓋爾語堂會)、密歇根州紐約州的邊境城市,以及加拿大西北地區。羅拔·占美臣 (Robert Jamieson) 被加拿大長老會的首個大會差派往卑詩殖民地。在那裏,他建立了新西敏乃磨和菲沙河谷的教堂。1875年後,他加入了蘇格蘭教會,直到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到達布勒灣(後來的溫哥華),他們(連同其他堂會)重新加入加拿大長老會,並導致之後卑詩大會被建立。

加拿大長老會於1867年創辦了第二所神學院——滿地可長老會學院。諾克斯學院和滿地可長老會學院在1925年教會聯合後,仍隸屬於加拿大長老會。

1867年,蘇格蘭教會在海洋三省的堂會合併成為英屬北美海洋省份長老會大會。

1869 年,加拿大長老會在其不斷壯大的教會結構中又增加了一個層級—其年度大會變成了全體大會,並有成立了四個較小的地區性會議:服務魁省及安省東部的滿地可;多倫多;咸美頓;和倫敦。

加拿大長老會大會的首任主持人威廉·奧米斯頓牧師當時就任於咸美頓的長老會中央教會,他在任期結束時向不同團體發出信函,呼籲他們召開一個涵蓋加拿大所有長老宗組織的會議。該會議於1870年9月在滿地可舉行,促使了四大團體達成了聯合的基礎。1874年6月,加拿大長老會和蘇格蘭教會加拿大大會在渥太華的加拿大長老會諾克斯堂和蘇格蘭教會聖安德魯堂舉行會議,討論合併事宜。

Remove ads

加拿大長老會 (1875–1925)

Thumb
1917年長老會大會
Thumb
溫哥華第一長老會於1891年7月在北溫哥華舉行的野餐

1875年6月15日,加拿大四個長老宗派系:

  • 加拿大長老會(成立於1861年6月)
  • 與蘇格蘭教會聯繫的加拿大長老會(成立於1831年);
  • 英屬北美海洋省份長老會大會(成立於1867年);
  • 下省長老會(成立於1866年)

在位於滿地可維多利亞大會堂英語Victoria Skating Rink宣佈正式合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

作為一個統一的團體,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加拿大既有的地區蓬勃發展,也擴張至新發展的地區。

  • 海洋省份大會(1960年代更名為大西洋大會)由兩個「下省份」團體組成,所以這個大會又被稱為「小集會」。
  • 滿地可及渥太華大會取代了原加拿大長老會的滿地可大會;該大會於1950年代更名為魁北克和東安大略大會
  • 多倫多及京士頓大會吸收了原加拿大長老會的多倫多大會,並由原滿地可大會的轄區取得京士頓中會。該大會後來加入了安大略省東北部,並於2005年更名為安大略省中部、東北部及百慕達大會
  • 咸美頓和倫敦大會由原加拿大長老會咸美頓和倫敦兩個大會合併而成,後來於1997年更名為西南安大略大會

緬尼托巴於1870年建省,其居民定居於紅河殖民地,並於1818年在基杜南建立了教會;他們等待了30年才等到一位牧師,也就是由蘇格蘭自由教會提供,此前在滿地可地區作為法語傳教士的布約翰 (John Black)。後來,來自西加拿大屋威老的占士·尼斯拔牧師 (Rev. James Nisbet) 也加入了他;他在西北地區亞厘畢親王城(現位於沙斯卡寸旺省)建立了領土前哨。來自安大略省牛津郡的占士·羅拔臣牧師於1873年首次蒙召到溫尼伯的一個教會任職,並於1881年被任命為事工負責人,為新定居者、實習傳道人、受差派的宣教士和教會提供領導和發展。緬尼托巴學院於1871年在基杜南成立,在1875年之前就已經得到了加拿大兩大長老宗教會的支持。在1883年的全體大會上,大會主持人,來自多倫多聖雅各廣場堂的約翰·馬可·金牧師被任命為學院首任校長。隨着橫跨全國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成,加拿大西部的開發和定居從緬尼托巴省開始。到了1905年,沙斯卡寸旺省和亞伯達省正式建省。

  • 緬尼托巴及西北地區大會成立於1884年,當時具有大會權力的緬尼托巴中會被分為三個中會。
  • 卑詩大會於1890年成立,管轄範圍包括卑詩省和現今的亞伯達省

1905年,亞伯達和沙斯卡寸旺建省,其會堂也從原屬大會獨立出來,各自組成新的大會

  • 緬尼托巴大會繼承了原有的緬尼托巴及西北地區大會,儘管馬尼托巴和西北安大略省是現在的名稱,注意到 Superior 長老會(自 1884 年起),由Thunder Bay和Greenstone (以前的 Geraldton)剩餘的教會組成;最近, Fort Frances和Atikokan 的教會都被關閉了。
  • 沙斯卡寸旺大會管轄整個沙省所有堂會。
  • 亞伯達大會管轄整個亞省和新西北地區的所有堂會,並於1990年更名為亞伯達及西北地區大會

隨著約翰·馬可·金和占士·羅拔臣分別在1899年和1901年逝世,他們各自的繼任者領到了教會聯合的事工,以求聯合其他新教團體,甚至包括聖公會浸信會。最終,加拿大長老教會於1925年6月10日與加拿大衛理會和公理會合併,成立加拿大聯合教會

Remove ads

1925年至今

經過多年的辯論和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的延遲後,加拿大教會聯盟的投票於1924年末和1925年進行。

1925年6月9日,由長老教會部分堂會和一些不同意教會聯合的少數派的團體於午夜前在距離書院街長老教會不遠的諾克斯長老教會聚會祈禱。該處也是1925年大會的最後一次會議的終結之處。大約79名持不同意見的委員和其他同樣關心教會未來的人於當晚來參與「延續長老教會」的大會。他們由曾在1912年全國大會擔任主席,亞省愛民頓第一長老教會的牧師David George McQueen博士帶領,並在6月10日凌晨休會後重新召開大會。第二天的會議移師至聖安德烈堂舉行,並為長老教會聯會反對教會聯合的鬥爭奠基。另一位主要的反對教會聯合的積極分子Walter George Brown則於1931年當選為大會主席。

「延續長老教會」的名稱一直沿用到1939年。《加拿大聯合教會法》明確表明「加拿大長老教會」已不復存在,但延續長老教會的成員依舊使用該名稱,甚至在1939年,該法律被修訂,允許長老教會成員合法地使用該名稱。 [1]

根據統計,約有30%的長老教會堂會未加入聯合教會,但確切投票的結果不得而知。

在加拿大西部,除了大部分中會和堂會脫離之外,所有的神學院亦脫離了長老教會,並加入了聯合教會。

溫尼辟緬尼托巴書院於1871年在基杜南成立,並於1874年遷至溫尼辟。該校在1883年金博士被委任為校長後開始由神學課程。1938年,該校與衛理書院合併為聯合書院,其後組建了溫尼辟大學。

溫哥華,建於1908年的西敏學院於1927年與衛理會的懷雅遜學院和卑詩公理學院合併為聯合學院,現為溫哥華神學院的一部份,位於卑詩大學主校區。至於長老教會在卑詩大學現存的神學院聖安德烈學院則是在1956年建校,並於1984年正式加入溫哥華神學院。在2006年起,該校開始與維真神學院開辦聯校課程。

在亞省愛民頓,建於1912年的羅拔臣學院於1925年與亞伯達衛理學院合併,並更名為聖士提反學院。該校位於亞伯達大學校園內。在沙斯加通,建於1925年的沙斯加通長老會學院於1925年更名為聖安德烈書院。該校位於沙斯卡寸旺大學校園內。2000年,兩校在行政上合併,並更名為聖安德烈和聖士提反書院,且維持亞省和沙省兩個校區。

1925年以後,由於先後發生的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長老教會的重建進程明顯減慢。1945年後,隨著城市發展和移民增加,長老教會得以再次擴張。帶動擴張的主要是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等傳統上長老宗強勢地區的移民,以及來自荷蘭匈牙利等地的歸正宗信徒。最近的數十年裏,來自台灣加納朝鮮半島的長老宗信徒帶領了長老教會成長。1997年,韓裔信徒們甚至得以設立兩個中會,也就是加東韓裔中會 (Han-Ca. East) 和加西韓裔中會 (Han-Ca. West)。

社會議題

與北美其他主流新教宗派一樣,加拿大長老教會一直在努力應對不同的社會議題,尤其是性取向這個議題。1998年,長老教會正式禁止任何同性戀牧師講道。然而,2012年,該禁令被教會大會解除。 [2]根據《社會行動手冊》,加拿大長老教會表示同性性向並不是罪,也表示不會以性取向為由限制會友擔任堂會內的不同職位。[3][4]

2014 年,滑鐵盧-威靈頓、卡加利和東多倫多三個中會投票贊成一項提案,請求長老教會允許任命同性戀傳道人並祝福同性婚姻。 [5] 2015 年,長老教會大會聽取了6項支持同性婚姻的提案和15項反對同性結合的提案。 [6]會議主持人霍嘉琳牧師 (Rev. Karen Horst) 發表了一封牧函,呼籲進行寬容開放的討論,並傾聽辯論雙方的意見。 [7]

在2016年的全體大會上,長老教會將有關性取向的報告轉交給了不同委員會。卡加利-麥克勞德、東多倫多和滑鐵盧-威靈頓中會再度提交了提案,要求長老教會支持同性結合,並按立同性戀神職人員。 [3] 2017年,長老教會成立了一個名為「彩虹相通」的委員會,專門傾聽LGBT成員的聲音。 [8]此外,教會還發佈了一封信,為歷史上的恐同行為道歉。 [9] 2021年的全體大會批准了對婚姻設立兩套平行的定義,讓牧者和堂會自行選擇是否接納同性婚姻。 [10]

自1966年以來,長老教會一直任命女性為長老和牧師。 [11]截止2014年,長老教會共有362名女牧者和3563名女長老,佔教會長老總數的49.9%。 [12]

Remove ads

差會與國際合作

加拿大長老會擁有跨國影響力;除了1949年紐芬蘭省加入加拿大之前位於紐芬蘭的教會外,百慕達咸美頓的聖安德烈堂在1842年至1963年間也隸屬於海洋省大會,之後其被轉移至西多倫多中會。

1875年之前,海洋省的長老會差遣了約翰·格迪和高登兄弟(佐治·N·高登和占士·D·高登,兩人皆殉道)從愛德華王子島前往新赫布里底群島(現瓦努阿圖);約翰·莫頓派往千里達;後來也轉移到英屬圭亞那繼續傳道。

1871年,加拿大長老會差遣安省牛津縣佐拉鎮的馬偕前往台灣。加拿大長老教會至今仍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保持聯繫。

同為牛津縣民的顧約拿單則被差到河南,並在那裏開展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約翰·布坎南博士(Dr. John Buchannan)被差往印度;由基督教青年會贊助的占士·斯嘉士·蓋爾(James Scarth Gale)和未被贊助的羅拔·基爾臣(Robert Grierson)前往朝鮮半島;在日本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嘉璐琳·麥當勞(Caroline Macdonald)被譽為「東京白衣天使」;1927年後,楊路德(Luther Lisgar Young)等人與日本韓裔基督教會合作。

教會聯合之後,事態開始生變。顧約拿單離開河南,前往中國東北,並在那裏結束了他的亞洲事工。前面提到的楊路德也從朝鮮半打送前往日本。後來,日本發起了太平洋戰爭,接著之後的國共內戰毛澤東發起的不同改革和政治運動,包括文化大革命,迫使一些亞洲事工的人員暫時或永久離開他們的工場,包括但不限於台灣日本滿洲

自1954年以來,尼日利亞為長老教會在非洲的事工打開了大門。2004年6月,第130屆長老教會總會在安省奧沙華舉行,並由早期在尼日利亞宣教的費禮查 (Richard Fee) 擔任主持人。

長老教會在馬拉威加納肯亞莫三比克喀麥隆萊索托、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中美洲和東歐皆擁有事工。

Remove ads

跨教會關係

加拿大長老教會一直致力與其他教會建立聯繫。世界改革宗教會聯合會成立於1875年(當時稱為使用長老制的改革宗教會聯會),該組織第五次總理事會於1892年在多倫多召開,1937年在滿地可召開(當時由延續長老會團體出席),1982年在渥太華召開,當時更名為世界改革宗教會聯會(1970年更名,並加入了公理會)。該組織的現名來自於2010年的另另一次合併。

加拿大長老教會分別於1944年和1948年成為加拿大教會協會和普世教會協會的創始成員。

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加拿大福音派聯合也擁有觀察員地位,但有幾個堂會和個人積極參與這個組織。 [13]

自1939年以來,長老教會與聯合教會的關係透過地方、全國及全球的跨教會關係而不斷改善。兩個教會的許多堂會皆會在夏天舉行合堂崇拜,也會在其他活動中互相合作。

參見

參考

延伸讀物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