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義大利語:Classe Ruggiero di Lauria)[f]是19世紀晚期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批鐵甲艦。本級三艦:「勞利亞的魯傑羅」號[g]、「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h]和「安德烈亞·多利亞」號[i]是為早期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j]的改良版,其最主要的改進是新式後膛炮[k]、更好的裝甲防護以及更強力的輪機。這批由朱塞佩·米凱利[l]設計的艦隻,標誌着對貝納德通·伯林[m]海軍艦隻設計理念的短暫偏離。
本級艦隻的建造工期異常漫長,待到完工時,世界上第一艘前無畏艦已經開工建造。由於設計落後,本級諸艦在服役生涯內並未有太大動作。入役後,本級艦在現役和後備役之間來回輪換,主要負責進行訓練和演習。1901到1911年間,三艦陸續停止服役,「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被用作靶船[n],「勞利亞的魯傑羅」號被用作浮動油箱,「安德烈亞·多利亞」號則被用作供應船[o]。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安德烈亞·多利亞」號被重新啟用入役成為警備艦[p],戰後被用於儲油,直到1929年被拆解。「勞利亞的魯傑羅」號一直到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轟炸機擊沉,殘骸在1945年被打撈。
Remove ads
設計
隨着意大利艦隊在利薩海戰中的失利,自1870年代起,意大利方面開始了一項大規模的海軍擴張計劃以對抗奧匈帝國海軍[13]。這一計劃包含卡約·杜里奧級和意大利級兩個艦級,均由貝納德通·伯林設計。但由於高層對伯林的大型鐵甲艦設計案逐漸失去興趣,之後的勞利亞的魯傑羅級就被交給了朱塞佩·米凱利。海軍中將費迪南多·阿克頓反對伯林設計的超大型鐵甲艦,因此他命令米凱利設計一艘不超過10,000長噸(10,160公噸)的艦隻。米凱利選擇將新的設計建立在卡約·杜里奧級的簡化版之上,並加入了一些改進。這些改進包括更現代的後膛裝彈炮,更強大的推進系統,以及新的更有效的組合裝甲[q]。米凱利擔任意大利大型軍艦總設計師的任期很短,伯林回歸後又設計建造了翁貝托國王級鐵甲艦,這也是意大利第二代鐵甲艦的最後一批。[15]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的垂標間距為100公尺(330英尺),全長105.9公尺(347英尺),舷寬,19.84公尺(65英尺1英寸),吃水深度為8.29至8.37公尺(27英尺2英寸至27英尺6英寸),常規載荷下排水量9,886長噸(10,045公噸),而滿載狀態下排水量多達11,145長噸(11,324公噸)。這些船隻安裝了一座很高的艏樓,以改善之前卡約·杜里奧級糟糕的航行狀況。艦舯部[r]安裝了一根帶有戰鬥桅樓[s]的戰鬥桅[t],一段上層輕甲板[u]將前後部上層建築連接起來。上層建築的兩個部分都用來存放幾艘較小的船隻,每個部分都還有一台大型起重機來處理這些船隻。艦上常規配置507到509名官兵。[20]
本艦級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複式船用蒸汽機組成,每台蒸汽機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由8座燃煤圓柱形火管鍋爐[v]提供。鍋爐排出廢氣由兩根煙囪排出,一根在前部上層建築,另一根在後部上層建築。本級諸艦中,航速最快的是「勞利亞的魯傑羅」號,在10,591匹指示馬力(7,898千瓦特)的輸出功率下最高航速達到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和「安德烈亞·多利亞」號的最高航速約為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本艦級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航速下續航里程為2,800海里(5,200公里;3,200英里)。[20]
Remove ads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裝備了4門432公釐(17英寸)27倍徑後膛炮,兩門一組裝在中央炮座上[20]。這些艦炮為1882年式,可以以560公尺每秒(1,837英尺每秒)的炮口初速發射910公斤(2,000磅)的炮彈。這些艦炮的射擊速率十分緩慢,每次射擊後都需要8分鐘才能完成重新裝彈[21]。此外,本艦級還裝備有4門120公釐(4.7英寸)32倍徑炮和2門152 mm(6英寸)32倍徑為副炮[20]。兩門152毫米炮,一門在艦首,另一門在艦尾,可以發射包括46公斤(102磅)穿甲彈在內的各種炮彈,而120毫米炮則發射16公斤(36磅)炮彈[20][22]。自1900年開始,艦上的副炮組得到了顯著的擴大,增加了兩門75公釐(3英寸)炮、10門57公釐(2.2英寸)40倍徑大炮、12門37公釐(1.5英寸)炮、5門37毫米轉輪炮和兩挺機槍。依照當時主力艦的設計慣例,本級艦上還裝備有5具356公釐(14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裝載有125公斤(276磅)、射程達600公尺(2,000英尺)的魚雷[20][23]。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的防護方案由組合裝甲構成。本級艦體有一條451公釐(17.75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裝甲區[w]也有同樣厚度的鐵板進行防護。本級艦有一塊76公釐(3英寸)厚的裝甲甲板,指揮塔裝甲為249公釐(9.8英寸)的鋼板,而炮塔則有361公釐(14.2英寸)厚的鋼製裝甲。[20]
建造
這些戰艦的建造工期十分漫長。當完工時,英國已經開始建造第一批前無畏艦——皇家主權級戰列艦[x],這使得之前建造的鐵甲艦變得落後。此外,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裝甲生產技術(從哈維裝甲到克虜伯裝甲)的進步,也促使本級艦隻的迅速淘汰。[26]
Remove ads
服役記錄

自入役後的頭幾年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本級艦隻都在現役艦隊入役。到1895年,「勞利亞的魯傑羅」號被調到預備役艦隊,而「安德烈亞·多利亞」號和「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則留在了現役艦隊[27][28]。之後,「勞利亞的魯傑羅」號和「安德烈亞·多利亞」號加入現役艦隊進行前往英國和德國的大型巡航[29][30]。1899年,這兩艦又同法國和英國艦隊一道參加了在卡利亞里為意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舉行的海上閱兵活動[31]。
1905年,這三艦都被轉移入預備役艦隊並很快就被擱置[32]。1908年,意大利海軍決定廢棄「勞利亞的魯傑羅」號和「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而「安德烈亞·多利亞」號則一直服役到1911年[33]。1909年9月,「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號被作為魚雷設計實驗用的靶船而擊沉。「勞利亞的魯傑羅」號在同一年被改造成一艘浮動油庫並更名為「GM45」號,最終在1943年二戰期間因空襲而沉沒。在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一戰前,「安德烈亞·多利亞」號一直都是一艘供應船,之後被派駐布林迪西擔任警備艦。一戰結束後該艦也被改造成為一艘油船,直至1929年被拆解[34]。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