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之春 (雜誌)
月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京之春》(英語:Beijing Spring)是一份總部在美國紐約、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的月刊。1982年由王炳章創辦,創刊時名為《中國之春》,1993年6月改用現名。原為月刊,2010改為網路為主的刊物,同時出版季刊《北京之春文選》。現任社長王丹,名譽主編胡平,主編陳維健。方勵之、郭羅基等均曾為該刊顧問。[1]
沿革
《北京之春》(The Spring of Peking)雜誌出現於北京之春期間,當時與中國共產黨內改革派、尤其是共青團關係密切:雜誌主要員工,包括周為民和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王軍濤,都曾短期入駐共青團中央。《北京之春》甚至有一期在官員的幫助下,發行了專業印刷版本,且印數達到10000冊。[2]
雖然雜誌曾試圖有目的地與中共黨內改革派官員包括胡耀邦在內進行合作,但它與其他人、尤其是激進的出版物則保持距離。就內容而言,都是改革派主導的政治話題,比如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劉少奇的平反問題,或對毛澤東思想還應繼承多少的問題。此外,該雜誌還刊登了一些文學方面的文章,比如其中一篇匿名作者的未來小說《可能發生在2000年的悲劇》就描繪了中國所有改革均失敗,並最終導致中共黨內鬥爭的圖景。[2]
1982年,留學加拿大的王炳章創辦海外民運刊物《中國之春》。12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函電其母宋美齡:
「……關於王炳章『中國之春』舉動,我方早有聯絡,正進一步了解情況,並希望端正其方向朝民族大義正確途徑發展……肅叩福安。兒經國跪稟。十二月一日」[3]
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自1983年起,以「中華民主自由基金會」名義資助中國大陸民主運動,並定期撥款給《中國之春》。1991年6月,于大海取代胡平擔任中國民主團結聯盟(民聯)主席,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順勢停止資助民聯,僅經援《中國之春》[4]。鑑於海外民運人士分裂,一部分人創辦《北京之春》,挖來軍情局原本每年撥給《中國之春》的六十萬美元,交換條件之一是為軍情局搜集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發展情報。[5]
1993年,以徐邦泰、伍凡為首的中國民主聯合陣線(民聯陣)為爭奪《中國之春》所有權,將以胡平、薛偉、于大海等人為創始會員的中國民主團結聯盟告上法庭;最終以《中國之春》出讓雜誌名稱達成庭外和解,之後《中國之春》更名《北京之春》(Beijing Spring)[6]。1996年,徐邦泰、伍凡接手後的《中國之春》因經費問題停刊。[6]《北京之春》經理薛偉曾在台北向《自由時報》透露,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撥給《北京之春》的活動經費多達新台幣二億元,《北京之春》每年必須向軍情局提交250件情報。[7]
2001年底,陳水扁政府以海外民運人士已不再是「中國內部的反共力量」為由,決定停止資助《北京之春》[5]。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時任副局長薛石民任內決定停止每年撥款資助《北京之春》。匿名消息來源說,薛石民請屬下把《北京之春》三年來的期數攤在桌上,「每一年度12本就那麼小小一落,一共三落」,看不出內容有何高明之處。薛石民當場問軍情局承辦人可不可以在這三年期數裡找到「中華民國」四字,答案是「沒有」。薛石民又問承辦人能不能找到「台灣」二字,答案也是「沒有」。消息來源說,薛石民翻閱內容,有的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批評,有的是討論共產主義的得失,文字還很粗糙;薛石民質疑「花這麼多錢辦這種水準的刊物,有何影響力」,決定中止撥款[8]。
2002年9月30日,作家曹長青發表文章〈台灣經費和民運腐敗〉,批評《北京之春》黑箱作業,導致民運腐敗。《北京之春》連主要負責人拿多少工資都是「最高機密」,一般編輯都不知情。又批《北京之春》公有制作業,製造低劣產品。《北京之春》在編輯、設計、裝潢等方面都是粗製濫造,連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刊物都不如,給人以強烈印象:「編輯人員敷衍了事,根本沒有敬業心。」他又指,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止撥款以後,《北京之春》開始從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拿錢了,但「只要公有制大鍋飯的性質不變,它的質量不會變」[9]。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官方網站承認,該會長期撥款資助《北京之春》在編輯、排版、印刷、發行等方面的全部支出。

2005年,《北京之春》雜誌社與臺灣民主基金會簽訂的一份契約書被媒體爆料,契約書標題為《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補助出版事業契約書》,規定臺灣民主基金會審核《北京之春》雜誌社所提交之出版計畫書,認為出版計畫符合該會補助宗旨,則該會同意提供《北京之春》一年出版經費五萬美元[10]。但據王丹透露,該項資助也於二零零八年在馬英九上臺以後告斷。[7]
2010年9月21日,《北京之春》宣布改為電子雜誌[11],同時出版《北京之春文選》季刊。[1]9月24日,《北京之春》發出《〈北京之春〉暫停印刷,含淚斷腸痛告讀者書》,稱「由於經費短缺,海外唯一的平面印刷民運月刊《北京之春》從即日起暫停出版。我們謹向廣大讀者、作者,以及長期支持我們的個人與基金會表示感謝......我們仍在積極募集資金,若情況允許,《北京之春》雜志仍可能恢復平面印刷版。深望各界人士慷慨解囊。」[7]
2020年12月,《北京之春》經理薛偉在台灣獨立運動人士洪哲勝紐約追思會上的書面發言,稱讚洪哲勝與楊黃美幸「都是傑出的台獨愛國者,優秀的國際主義戰士」[12]。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