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山摩崖造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山摩崖造像
Remove ads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俗稱佛灣,隸屬於龍崗街道)。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1961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事实速览 北山摩崖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Remove ads

歷史

北山古名龍崗山,昌州刺史、昌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在新建「永昌寨」,首先開鑿石刻,在五代十國時期營造佛像不斷,至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基本建成,歷時250多年,共計370龕窟,造像近萬軀。[3]

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4]。1961年3月4日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佛灣觀音坡佛耳峰營盤山[5]。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6]。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7]

石刻分布

北山佛灣成眉月形,座東面西,岩面長460米,高7米,分為南北兩段,1952年縣文管所編排290號,其中以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共有雕像264號,現存碑碣7通,唐宋造像記45則,浮雕經幢8座,線雕壁畫1幅,造像7000餘軀,有菩薩羅漢金剛經變相和人物造像6類,多俊俏秀美,令人嘆為觀止。共包含晚唐前蜀後蜀宋代明代4個時期,造像題材中密宗約占三分之一,兼有淨土宗三階教禪宗觀音造像比重較大,其中宋代造像中觀音占一半以上。考古學家閻文儒盛讚此處晚唐五代造像「足稱譽於全國」。[8][9]

知名的龕窟有第5號毗沙門天王窟、第9號千手觀音[10]、第125號數珠手觀音龕(媚態觀音)[10]、第136號轉經輪藏窟[11][12][13][14]、第155號孔雀明王[15]、第176號彌勒下生經變相龕[16]、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窟[17]、第279號東方藥師琉璃光佛龕、第281號東方藥師琉璃光佛龕等。其中第136號轉經輪藏窟因其動靜、剛柔、條塊、濃淡的對比,有「宋刻代表作」、「我國宋代石刻的精華和代表」、「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東方石窟藝術宮闕」的美號。[9]

觀音坡,又名觀音岩,在佛灣以西一公里,造像岩面長34米,高6米,坐北朝南,共42龕,主要鐫造於前蜀後蜀宋代。造像題材主要有地藏菩薩引路王菩薩如意輪觀音千手觀音等。[9][18]

佛耳岩(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名稱是佛耳峰,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名稱是佛耳崖),又名趕場坡,南宋紹興年間向洋妻墓志銘稱「延恩寺」,在佛灣西南1.5公里,造像岩面長33米,高17米,坐西朝東,共25號(共26龕,另有空龕1龕),現存造像233身。多為五代石刻,宋代有增刻。主要有觀音、地藏和龕、千手觀音、藥師變、單觀音、雙觀音、天王、佛像等題材,近年也有出土宋代風格的圓雕石刻。代表龕窟有第10號天王龕、第12號藥師佛龕、第19號佛、道龕。[9][19]

營盤坡,又名菩薩岩,相傳韋君靖曾駐兵於此,因而得名。位於佛灣東面2公里,造像岩壁長25米,高15米,有晚唐五代宋代鐫刻。現造像與碑刻通編為17龕號,有像180餘身,造像題材有千手觀音水月觀音華嚴三聖阿彌陀佛與觀音地藏、瑞相佛等,主要龕窟有第4號阿彌陀佛觀音地藏龕、第5號釋迦佛龕、第10號千手觀音龕。[9][20]

北塔坡造像

北塔坡,位於佛灣西南500米,山頂所建多寶塔因位於縣城正北,俗稱北塔,坡以塔名。除多寶塔外另有石刻造像兩處[9]

  • 北塔寺,位於多寶塔北側20米,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建,文革中被拆毀。寺內現存圓雕石刻3身,寺後有八角水池,內刻石龍1身;
  • 多寶塔岩下石刻,多寶塔南側3米懸崖處刻有雙佛像,面南背壁,坐身高9.64米,肩寬3.98米,宋刻,後人補修。塔南40米有一觀音龕,明代風格。塔南100米「一碗水」處,有明代重刻觀音1龕。塔東南150米處岩壁有刻尊勝幢1座,刻清人曾志敏[註 1]楷書「海棠香國」4字,字徑1.8米。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