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二使徒號戰列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二使徒」號戰列艦(俄語:Двенадцать апостолов,羅馬化:Dvenadsat Apostolov,直譯:「十二使徒」)[b]是為俄羅斯帝國海軍建造的一艘前無畏艦,也是該艦級唯一一艘軍艦。該艦於1893年加入黑海艦隊,但直到1894年才完成整備並正式開始服役。1905年,該艦曾參與嘗試奪回發生兵變的「波將金」號戰列艦的行動。1911年該艦退役並解除武裝,隔年被改裝成一艘潛艇母艦。該艦於1918年在塞瓦斯托波爾被德軍俘獲,並於12月被移交給協約國,此後一直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1920年俄國白軍撤離克里米亞時被遺棄,隨後在俄國內戰中曾被對戰雙方輪番俘獲。
Remove ads
1925年,在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電影《戰艦波將金號》時,「十二使徒」號被用作電影中「波將金」號的替身,1931年該艦最終被拆解。
Remove ads
設計
「十二使徒」號最初是黑海艦隊訂購的兩艘同艦級戰列艦之一。但是該艦級二號艦被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中標,因而最終只有「十二使徒」號開始建造。該艦最初的武器裝備規劃是8門9英寸(229公釐)炮,其中4門安裝在兩座雙聯炮塔中,其餘幾門放在艦體中央的炮廓內。在1888年初開始建造船體之後,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在當年9月決定將水線裝甲帶的厚度從13英寸(330公釐)增加到14英寸(356公釐),並由此額外增加75長噸(76公噸)排水量。由於委員會認為該艦設計案中的艦首過重,還決定將前炮塔向後移動7英尺8英寸(2.3公尺),並修改武器裝備為安裝在艦體兩端雙聯炮座內的4門12英寸(305公釐)炮,另有4門6英寸(150公釐)炮則安裝在一座縮短的炮廓內。總的來說這些變化,包括增加的裝甲,使得艦體總排水量增加了100長噸(102公噸)。[2]
「十二使徒」號水線長335英尺6英寸(102.3公尺),全長342英尺(104.2公尺),舷寬60英尺(18.3公尺),吃水深27英尺6英寸(8.4公尺)。該艦的確切排水量從來沒有測量過,但估計為8,710長噸(8,850公噸),比設計的8,076長噸(8,206公噸)超出600長噸(610公噸)。[3]
該艦的艦體形狀與皇帝亞歷山大二級相類似,但安裝有一具4英尺(1.2公尺)長的撞角。船體內由十一個橫向和一個中線縱向水密艙壁區隔,船底有一個完整的35.4英寸(900公釐)深雙層底。該艦的穩心高度為2.62英尺(80公分)。在1894年10月的一次風暴中,儘管「十二使徒」號翻滾嚴重,艙口和艙蓋都出現了漏水,但還是展現出了比老式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更好的耐波性能[4]。海軍歷史學家N·J·M·坎貝爾(N. J. M. Campbell)評價該艦比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級要出色得多[5]。
「十二使徒」號裝有兩台由波羅的海造船廠製造的三缸垂直三脹蒸汽機,設計總輸出功率8,500匹指示馬力(6,338千瓦特)[6]。八座圓柱形鍋爐為發動機提供蒸汽,驅動兩具5.26公尺(17英尺)直徑的螺旋槳[7]。在1894年9月的海試中,在1894年9月的海試中,該艦的動力裝置輸出達到了8,758匹指示馬力(6,531千瓦特),並在強制通風下達到了最高速度15.2節(28.2公里每小時;17.5英里每小時),而正常通風情況下速度大約是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在初次進行引擎試驗後,為了提高吸氣效率並保持上層建築不受煙囪排氣的影響,該艦的煙囪被提高了12英尺6英寸(3.81米)。滿載着710長噸(720公噸)煤的情況下,該艦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1,900海里(3,500公里;2,200英里)。「十二使徒」號還有六台西門子發電機,總輸出功率540千瓦特(720匹馬力)[8]。
Remove ads

「十二使徒」號的主要武器裝備包括兩組30倍徑12英寸(305公釐)奧布霍夫1877型火炮,分別安裝在前後兩個雙聯炮座上。炮管設計轉向最大仰角+15°,俯角可到-5°,橫向270°。每門炮備彈66發[3],使用731.3磅(331.7公斤)炮彈,初速為1,870英尺每秒(570公尺每秒),炮口6°仰角時射程為5,570碼(5,090公尺)[9]。開炮頻率為每五分鐘一發,但如果艦體傾斜角度超過5°,裝彈機械就無法正常工作[4]。
四門35倍徑6英寸(152公釐)1877型火炮被放置在中央炮台的樞軸架上。艦體的兩側面向內傾斜,以提供軸向火力支持。它們總共可以橫向轉向100°,而每門炮都有130度的射擊弧度。這幾門炮各備彈130發[4]。所用炮彈重達91.5磅(41.5公斤)、炮口初速為2,300英尺每秒(700公尺每秒)[10]。為了防禦魚雷艇,艦上安裝了12門47公釐(1.9英寸)霍奇基斯機炮,安裝在艦體或上層建築的炮膛里。這些霍奇基斯炮使用3.2磅(1.5公斤)炮彈,炮口初速為1,867英尺每秒(569公尺每秒)[11]。兩門5管37公釐(1.5英寸)霍奇基斯旋轉加農炮安裝在上層建築的前端,另外兩門安裝在第二個煙囪後面的平台上。在前桅的戰鬥桅樓安裝了6門單管炮,在上層建築的末端安裝了兩個小炮膛。其餘兩門炮的位置未知,可能是作為艦上的小艇所裝備的武器[4]。「十二使徒」號另外還裝備有6具15英寸(381公釐)魚雷發射管,艦首和艦尾各一具,兩舷各裝有兩具[12]。
該艦主要使用由英國謝菲爾德的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所提供的複合裝甲。主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為14英寸(356公釐),主要敷設在推進艙室兩側,但到彈藥庫兩側時減薄到12英寸,而下邊緣只有7—8英寸(178—203公釐)厚。這片裝甲帶有228英尺8英寸(70公尺)長,5英尺6英寸(1.68米)高,但因為超重,其中大部分(約4英尺3英寸(1.3米))低於實際吃水線。9—12英寸(229—305公釐)厚的水密艙壁為艦體的重要部位提供橫向防護。較低的炮廓裝甲長214英尺(65.2公尺),厚12英寸。其上是5英寸(127公釐)鋼板所保護的6英寸炮。炮塔裝甲厚10—12英寸(254—305公釐)。最初設計的炮塔是開放式的,但可能在1893年又加裝了2.5英寸(64公釐)厚的半球形蓋。指揮塔被8英寸厚的鋼製裝甲包覆。[12]
艦歷
「十二使徒」號是在尼古拉耶夫的尼古拉耶夫海軍部造船廠建造的。該艦於1889年8月21日鋪設龍骨,1890年9月13日下水,1892年5月11日航行到塞瓦斯托波爾進行舾裝。該艦於1893年6月17日加入艦隊,12月正式竣工,但直到1894年才完全準備好服役[13]。1895年,該艦被用來測試由A·P·伊格魯莫夫(A. P. Ygrumov)中尉發明的一種新型軌道布雷系統,同時也用來評估反魚雷網及其炸藥的當量。在這最後一次試驗中,該艦展開反魚雷網後,接受魚雷射擊[14]。1903年,艦上一門未知口徑的炮發生了爆炸,導致一人死亡,兩人受傷[15]。
1905年6月30日,「十二使徒」號參與了奪回發生艦員兵變的俄國戰列艦「波將金」號的任務,但最終失敗[15]。作戰中,該艦試圖撞擊「波將金」號,但艦上同情兵變的水手們將引擎反轉,並阻止了「十二使徒」號的指揮官科蘭茲引爆該艦以炸沉「波將金」號的企圖[16]。
塞瓦斯托波爾港務局在1904年提議給該艦安裝貝爾維爾鍋爐,但是這個計劃被改為換裝戰列艦「切斯馬」號上拆下的鍋爐。三年後,海軍總參謀部提議兩座炮塔中安裝4門10英寸炮,而炮廓中的幾門6英寸大炮則換新。據估計,這項計劃將花費1,275,000盧布,而且只會增加15長噸(15公噸)的排水量。但海軍技術委員會認為,鑑於該艦過時的布局,這項計劃是一種浪費。1909年,總參謀部提出了另一項議案,即用較小口徑的艦炮對該艦進行重新裝備,使其成為一艘警備艦,用來防禦敵方輕型部隊對塞瓦斯托波爾的攻擊。這個提議最初在1909年6月得到了時任海軍部長、海軍上將伊萬·格里戈羅維奇的批准,但後來被撤銷。[17]
「十二使徒」號於1911年4月1日被移交塞瓦斯托波爾港務局,從海軍名單上除名,並於4月15日解除武裝[15]。該艦先是在1912年成為一艘固定的潛艇母艦[7]。而後在1914年9月4日被更名為「布洛克希夫8」號,用於港口作業。1918年5月,該艦在塞瓦斯托波爾被德軍俘虜,並於1918年12月被移交給協約國。在俄國內戰期間,該艦先是被布爾什維克俘獲,然後又被白軍俘獲。最終在1920年白軍撤離克里米亞時被遺棄[15]。第二年,艦上的推進裝置被拆除[7]。據記載,在1931年1月28日被當作廢品出售之前,該艦曾在1925年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電影《戰艦波將金號》時被用作「波將金」號的替身,彼時該艦還是一艘水雷躉船[15]。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