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二群島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二群岛战役
Remove ads

十二群島戰役(德語:Dodecanese campaign)是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發起的、對原屬於義大利王國大十二群島(又稱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的占領行動。隨着1943年9月3日《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的簽署,意大利王國倒戈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德軍計劃奪取原本由意大利控制的十二群島。而同盟國計劃將這些島嶼作為基地,以打擊巴爾幹半島的德軍目標,德軍的目標則是阻止這一計劃。

事实速览 十二群島戰役, 日期 ...

從1943年9月初開始,入侵的德軍擊敗了十二群島上的意大利駐軍以及前來支援的英軍,部分原因是同盟國部隊缺乏足夠的空中掩護。大多數十二群島在兩個月內落入德軍之手,這成為德國在戰爭中最後幾次重大勝利之一。德軍一直占領這些島嶼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最終向英軍投降。[6]

Remove ads

背景

十二群島

Thumb
十二群島位置(紅色部分)

十二群島位於東南愛琴海,自1911年意土戰爭以來一直處於意大利控制之下。在意大利統治期間,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成為意大利帝國東地中海殖民野心的焦點。羅得島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也是重要的軍事與空軍基地。萊羅斯島憑藉其優良的深水港拉基(波爾托拉戈港),被改造成了一個重兵設防的航空基地,被意大利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稱為「地中海的科雷希多島」。1941年2月,英國發起的試圖挑戰意大利在十二群島控制權的行動——放棄行動——失敗,意軍重新奪回了卡斯特洛里佐島,擊退了英國突擊隊。

軸心國占領

在1941年4月的希臘戰役以及5月的克里特戰役中同盟國失敗後,希臘及其諸多島嶼均被軸心國占領。隨着1943年5月北非戰役中軸心國部隊戰敗,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設想通過奪取十二群島和克里特島,剝奪軸心國在地中海的前進基地,並向保持中立的土耳其施壓,促使其參戰。這也契合丘吉爾的一個戰略設想,即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開闢一條通往蘇聯的替代北極護航隊的路線。[7]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該計劃獲得批准,丘吉爾命令將領們在1943年1月27日前準備好行動方案。[8]

同盟國計劃

英勇行動的目標是直接攻擊羅得島和卡爾帕索斯島,動用三個步兵師、一支裝甲旅和若干支援部隊。至於克里特島,由於防禦堅固且有強大的德軍駐守,因此放棄作為目標。計劃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難以抵禦空军第十航空军团,因為缺乏空中掩護;美英飛機都駐紮在塞浦路斯中東。這一困難因即將到來的盟軍入侵西西里而更加嚴重。美國人對該行動持懷疑態度,認為它主要服務於英國的戰後政治利益,而是對意大利戰役的無謂分心。他們拒絕提供支持,警告英國必須獨自行動。[9]

隨着意大利投降的可能性日益增加,1943年8月,英軍準備在意德分裂的情況下實施「英勇行動」的縮小版。該部隊以第8印度步兵師為核心組建,並請求美軍支援,提供P-38閃電式戰鬥機的遠程戰鬥機中隊。但由於魁北克會議後美方拒絕支持,原定用於該行動的部隊與艦艇在1943年9月8日《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前一周被調離。[10]

戰前

羅得島的陷落

Thumb
十二群島詳圖

停戰協定公布後,十二群島上大部分的意大利駐軍要麼希望倒戈加入同盟國,要麼想回國。預料到意大利即將投降,德軍(主要來自希臘本土)迅速部署到多個島嶼,以維持控制。這些德軍隸屬於E集團軍群,由空軍大將亞歷山大·勒爾指揮。德軍在十二群島的核心力量是約7,500人的罗得岛突击师,由中将烏爾里希·克萊曼指揮。該師在夏季於羅得島組建,羅得島是十二群島的行政中心,擁有三座軍事機場,因此成為雙方的主要目標。

1943年9月8日,卡斯特洛里佐島上的意大利駐軍向一支英國分隊投降。接下來的幾天,盟軍海軍艦艇不斷增援。次日,由第二代喬治·傑利科伯爵率領的英國代表團空降至羅得島,試圖說服意大利指揮官海军上将伊尼戈·坎皮奧尼加入同盟國。然而德軍行動迅速,克萊曼於9月9日率軍攻擊4萬意大利守軍,並在9月11日迫使其投降。羅得島的失陷對盟軍的計劃造成了重大打擊。[11] 當時許多在愛琴海的意大利士兵已厭倦戰爭,並反對墨索里尼;但仍有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忠誠派繼續支持德軍。德軍在希臘成功說服約一萬名意大利士兵繼續參戰。

儘管遭遇這一挫折,英國仍繼續占領其他島嶼,特別是科斯島薩摩斯島萊羅斯島這三大島嶼。當時德軍在愛琴海兵力緊張,而盟軍在海上的優勢明顯,同時南非空軍第7中隊英國皇家空軍第74中隊(裝備噴火戰鬥機)在科斯島提供的空中掩護也被認為足夠。[12] 英國人希望藉助這些島嶼,在意大利配合下,最終發起對羅得島的進攻。[13]

9月10日至17日,從馬耳他出發的英國第234步兵旅(旅長弗朗西斯·布里托魯斯少將),與特種舟艇部隊160人、長程沙漠小組130人、第11傘兵營一個連及希臘神聖中隊部隊共同占領了科斯、卡利姆諾斯島、薩摩斯、萊羅斯、西米島、卡斯特洛里佐和阿斯蒂帕萊阿島,並得到英國皇家海軍希臘皇家海軍支援。[14] 到9月19日,卡爾帕索斯島卡索斯島以及意大利占領的斯波拉澤群島基克拉澤斯群島已落入德軍之手。9月23日,駐守克里特堡壘第22空降步兵師(指揮官為中將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接到命令,準備奪取科斯和萊羅斯。[15]

Remove ads

戰鬥

科斯戰役

Thumb
德軍在科斯島登陸。可見一艘登陸艇正靠岸,部隊正在登岸

鑑於盟軍在科斯島上唯一機場的重要性,第十航空军团自9月18日起轟炸該機場及島上的盟軍陣地。到10月1日,德軍在愛琴海的可用作戰飛機已增至362架。[16] 當時英軍在科斯島的兵力約1,500人,其中680人為達勒姆輕步兵團第一營,其餘主要為英國皇家空軍人員;此外還有約約3,500名隸屬於第50「雷吉納」步兵師第10團的意大利士兵。10月3日,德軍發動了代號為「北極熊行動」(Unternehmen Eisbär)的兩棲與空降登陸,並於當天抵達科斯鎮郊區。英軍在夜幕掩護下撤退,次日投降。科斯島的陷落對盟軍是一次重大打擊,因為這使他們失去了空中掩護。[17] 德軍共俘虜了1388名英國士兵和3145名意大利士兵。[18] 10月4日,德軍在科斯大屠殺中殺害了島上被俘的意大利指揮官上校費利切·萊焦及近100名意大利軍官。[19]

Remove ads

萊羅斯戰役

Thumb
德軍一門口徑20毫米的Flak 38高射炮守衛着拉希港的入口
Thumb
從希臘克里特島起飛前的第22空降師士兵,他們身後是容克斯 Ju 52運輸機

在科斯陷落後,卡利姆諾斯島的意大利駐軍投降,為德軍提供了對萊羅斯展開行動的重要基地。代號為“豹行动”(Unternehmen Leopard)的進攻原定於10月9日進行,但在10月7日,英國皇家海軍截擊並摧毀了開往科斯的德軍船隊。數百名士兵和大部分德軍少量重型登陸艇被毀;替代部隊經由鐵路運抵,直到11月5日德軍才集結了一支由24艘輕型步兵登陸艇組成的艦隊。為了避免被盟軍海軍截擊,這些船隻被分散停泊在愛琴海的幾個島嶼,並進行了偽裝。儘管盟軍努力尋找並擊沉入侵艦隊,並多次炮擊德軍占領島嶼的港口,但德軍損失甚微,最終由中将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指揮,於11月12日發動了代號為“台风行动”(Unternehmen Taifun)的入侵。

Thumb
被押解行進在雅典街頭的英國戰俘

德軍入侵部隊由国防军各軍種人員組成,其中包括第22步兵師的老兵、一個伞兵營和一支兩棲作戰部隊“海岸突击队”(Küstenjäger),隸屬於布兰登堡兵团特種作戰部隊。萊羅斯的盟軍守軍主要是英國第234步兵旅的大部分兵力,約約3,000人,包括第2營皇家愛爾蘭燧發槍團(指揮官莫里斯·弗倫奇中校)、第4營皇家東肯特團、第1營國王皇家團以及第2營第2連皇家西肯特團,由旅長羅伯特·蒂爾尼於11月5日接管指揮。此外還有約約8,500名意大利人,多為海軍人員,由海军上将路易吉·馬謝爾帕指揮。

自9月26日起,萊羅斯即遭到德国空军轟炸,守軍和支援的海軍部隊蒙受了重大傷亡與損失。11月12日凌晨,德軍分兩路自東西兩側逼近該島。儘管部分地區的進攻失敗,德軍仍在島上建立了橋頭堡,同時空降部隊在島中央的拉奇山登陸。在擊退盟軍的反擊並於次夜獲得增援後,德軍迅速切斷了整座島嶼。11月16日,盟軍投降。德軍傷亡520人,俘虜了3,200名英國士兵和5,350名意大利士兵。[20]

海戰行動

由於戰區由大量島嶼組成,盟軍與德軍都必須依賴海軍艦艇進行增援和補給,因此海軍在本次戰役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起初,雙方的海軍存在感都不強,大部分盟軍運輸船和軍艦已被調往中地中海以支援意大利戰役,而德軍在愛琴海也缺乏龐大的海軍力量。德軍擁有制空權,給盟軍艦隊造成了大量損失。德軍愛琴海海軍總司令維爾納·朗厄海軍中將嘗試增援孤立的德軍駐軍,並對盟軍守軍發動行動,同時將意大利戰俘轉運至大陸。盟軍艦艇則試圖攔截德軍船隻,造成雙方都出現重大損失。9月23日,日食號(HMS Eclipse)擊傷了德軍魚雷艇TA10並擊沉了意大利客輪,船上載有1,576名意大利戰俘。[11] 一個多月後又發生慘劇:當時美軍B-25米切爾轟炸機與英軍布里斯托·比福特戰鬥機擊沉了貨輪辛福拉(MS Sinfra),船上載有2,389名意大利戰俘、71名希臘戰俘及204名德軍警衛,僅539人獲救。[18]

9月14日,盟軍首次海上損失出現,希臘潛艇卡松尼斯號被德軍獵潛艦「UJ 2101」撞沉。9月26日,德国空军出動25架容克斯Ju 88轟炸機,在萊羅斯的拉基灣擊沉了希臘驅逐艦奧爾加女王號和強悍號。10月1日,意大利驅逐艦歐洲號(Euro)被擊沉;10月9日,英國海軍美洲豹號(HMS Panther)被擊沉,巡洋艦卡爾西號(HMS Carlisle)嚴重受損。同時,由於獵人級驅逐艦航程過短,英國海軍阿德漢姆號(HMS Aldenham)、希臘驅逐艦平多斯號(RHN Pindos)與忒彌斯托克利號(HMS Bramham)未能攔截前往科斯的德軍入侵船隊。[18] 之後雙方又有進一步損失。在科斯陷落及空中掩護喪失後,盟軍海軍集中力量為萊羅斯和薩摩斯島提供補給,通常在夜間進行。10月22日至24日,赫爾沃斯號(HMS Hurworth)和日食號(HMS Eclipse)號在卡利姆諾斯東部的德軍雷區沉沒,而希臘驅逐艦阿德里亞斯號(RHN Adrias)艦艏被炸毀,最終駛往土耳其海岸進行臨時修復後抵達亞歷山大港。[18]

11月12日,德軍船隊在25艘以上護航艦艇(主要為潛艇獵手、魚雷艇和掃雷艦)護送下抵達萊羅斯。此後數夜,盟軍驅逐艦未能找到並摧毀德軍船隻,只能炮擊萊羅斯的德軍陣地。11月16日萊羅斯陷落後,盟軍艦艇撤退,並撤離了剩餘的英軍守軍。[20] 與此同時,德軍還出動第100轟炸機聯隊多尼爾Do 217轟炸機,使用新型亨舍爾Hs 293制導炸彈命中兩次:11月11日重創洛克伍德號(HMS Rockwood),11月13日擊沉了杜爾弗頓號(HMS Dulverton)。[20] 在1943年9月7日至11月28日期間,盟軍共損失6艘驅逐艦被擊沉,另有2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受損。[6]

Remove ads

戰後結果

Thumb
德國Ju 88轟炸機聯隊在愛琴海執行轟炸任務

隨着萊羅斯陷落,薩摩斯島及其他小島被撤離。德軍使用部署在梅加拉的第3俯衝轟炸機聯隊I大隊的斯圖卡轟炸薩摩斯島,迫使島上2,500人的意大利駐軍於11月22日投降。此前在11月18日,德軍已占領帕特莫斯島富爾諾伊群島伊卡利亞島等小島,從而完成了對十二群島的征服,並一直占領至戰爭結束。只有位於土耳其海岸外的卡斯特洛里佐島仍在英國控制之下,並且從未受到威脅。十二群島戰役是英國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失敗之一,同時也是德國的最後一次勝利之一。有人將其稱為「赤貧戰略」的產物,即一個構思、計劃與執行都極為糟糕的倒霉慘敗。[21] 德軍的勝利主要歸因於其空中優勢,這對盟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艦艇損失,並使德軍能夠順利補給其部隊。許多人當時批評該行動是另一場毫無意義的加里波利戰役式災難,並將責任歸咎於丘吉爾;但也有人認為這未必公平,因為丘吉爾曾經主張應更早採取行動,在德軍尚未準備充分之前發動攻勢。

德軍對十二群島的占領也決定了當地猶太人的命運。雖然意大利在1938年頒布了反猶的法律,但在十二群島(以及意占希臘地區)生活的猶太人遭遇的反猶主義遠少於德占與保占區,後者在1943年3月已將猶太人驅逐至波蘭的滅絕營。隨着意大利投降、德軍接管以及盟軍攻勢失敗,當地猶太人的避風港徹底消失。十二群島的大多數猶太人被德軍屠殺;其中羅得島擁有約2,000人的古老猶太社群,1,700人於1944年7月被蓋世太保抓捕並驅逐,最終只有約160人在集中營中倖存。[22][23][24][25] 在十二群島約6,000名講拉迪諾語的猶太人中,約1,200人通過逃往鄰近的土耳其海岸倖存。

意大利戰俘則被德軍轉運至大陸,所用船隻嚴重超載且不適航,導致多起慘劇。其中最致命的一次是1944年2月12日奧里亞號在風暴中的沉沒,超過4,000名意大利人遇難;其他船隻則被盟軍擊沉。德軍在東地中海的局勢回暖,也幫助恢復了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對德軍戰爭努力的信心——此前盟軍在火炬行動(北非)和哈士奇行動(意大利)登陸曾讓西班牙態度動搖。十二群島戰役的勝利使西班牙延續了對德國的支持——這確保了德國戰爭工業得以在隨後數月繼續獲得西班牙的礦出口。[26]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