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Remove ads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是當代中國作家余華創作的一本文集,余華以其小說《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而聞名。《十個詞彙里的中國》最初以法文出版,書名為《La Chine en dix mots》,由Actes Sud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中文版本隨後於2011年在台灣出版;同年,英文版由艾倫·H·巴爾(Allan H. Barr)翻譯出版。該書在中國大陸被禁,[1]但余華在2015年重新改編了一些文章,作為《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書出版,面向中國大陸市場。[來源請求]

事实速览 十個詞彙里的中國, 原名 ...

散文集圍繞十個具有代表性的二字詞彙展開,以個人經歷講述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包括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天安門廣場抗議等,同時突顯了隨着中國迅速現代化而帶來的畢業即失業社會不平等政治腐敗等問題。通過回顧余華毛澤東時代的童年到當代中國的經歷,本書揭示了中國「山寨」和「忽悠」文化的起源與擴展,這些詞彙常與假冒侵權模仿、不誠實和詐騙等概念相關。

這十個詞彙分別是: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革命、差距、草根、山寨、忽悠。

Remove ads

反響

《十個詞彙里的中國》在英語世界的媒體中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許多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如林培瑞[1]傑弗里·沃瑟斯特倫(Jeffrey Wasserstrom)[2]等,都對這本書給予了積極評價。書籍在《紐約時報[3]、 《華爾街日報[4]等重要媒體上也得到了討論。

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在《大西洋月刊》上寫道,這本書是「一組出色的隨筆,探討了現代中國形成的原因,每篇隨筆都圍繞一個中國詞彙或短語展開……非常值得一讀。」[5]勞拉·米勒(Laura Miller)在《沙龍》雜誌上寫道:「余華擁有一位小說家的敏銳直覺,能夠抓住完美的細節,那些日常瑣事比千篇萬篇的社論更能讓人理解……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許就是它的幽默感……他給人一種大衛·塞德瑞斯查爾斯·庫拉特的亞洲融合版的印象。」[6]拉蓋婭·米莎(Lagaya Misha)在《紐約時報》上評論道:「這本書是回憶錄與論戰、荒誕與憤怒的混合體,缺乏統計數據,卻充滿激情。《十個詞彙里的中國》……是一本警示故事,講述了伎倆的危險,或者說,如何試圖矇混過關,逃避父親、逃避時刻警覺的政府。」[7]

許多文學文化語言學領域的學者也對余華的這本文集表示濃厚興趣,並就《十個詞彙里的中國》中的文化政治社會敘事提出了各自的解讀。[8][8][9][10][11]有學者認為,《十個詞彙里的中國》並非面向中國大陸讀者,因為其中明顯批評了共產中國。[12]她還指出,「忽悠」一詞在當代的使用,旨在描繪中國儘管仍堅持社會主義正統,卻在市場資本主義的作用下加劇了不誠信的現象。[12]另一位學者認為,余華選擇在台灣出版《十個詞彙里的中國》中文版本,凸顯了中國大陸與台灣在政治壓制上的差異,[8]並指出:「余華似乎更信任台灣政府保護他的自由和權利,而非中國政府。」作者還關注當代中國因貧富差距擴大而產生的社會弊病。[13]

更多信息 國家/地區, 出版年份 ...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