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僑華人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僑華人
Remove ads

華僑華人(英語:overseas Chinese[28]Chinese diasporas[29]),包括華僑和華人兩個概念[30]。其中,華僑一詞普遍作為寄居海外中國人的稱謂[31]。後指僑居海外,具中華民國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公民[32][33]華裔指華僑華人的後代,具有僑居國國籍。

關於海外華人一詞,在中國大陸方面[註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定居境外的華僑應當註銷戶口[註 2][34],而當華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國籍後,就喪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35],就成為外籍華人[33],也稱海外華人,簡稱華人,在不強調國籍或法律內涵的情況下,華僑、華人有時候會混用,或使用「華僑華人」之綜合稱謂。在台灣方面[36],因中華民國法律不否認雙重國籍,因此中華民國國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國籍仍可保留中華民國國籍,被視為華僑[37]台僑[38][39]。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以「中性包容」為由於2018年在行政規定中開始使用「僑民」來取代「華僑」一詞,但表示與傳統僑社來住時仍維持「華僑」稱呼[40]。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對海外華人的定義為「兩岸三地以外之所有旅居海外的華人(包含第一代移民及其後代)」[41]

中國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明清兩朝執行「海禁」,出洋謀生被視為非法的行為,因此海外移民被朝廷冠以「逃民」、「罪民」等的消極形象,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華僑。洋務運動之後,清政府對華僑的態度開始轉變。中華民國在創立過程中,得到海外華僑的鼎力相助和支持,此後華僑的地位及形象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42]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大陸有海外關系的人不被信任,又被冠以「特務」、「裡通外合」等罪名,也挫傷了海外華僑華人,受到各種歧視、打擊和迫害。撥亂反正後,再度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人數、文化、政經關係、社會地位均由所恢復提升[43][44]

鴉片戰爭前夕,移居國外的中國人達到100萬人以上。到20世紀30年代,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已達1,000萬人左右。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移居國外的中國人達到1300多萬。目前,海外華僑、華人已達數千萬人,其中華僑約占10%、外籍華人約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和歐美居多。[35]

Remove ads

定義

「華」是中國的古稱,「華人」在20世紀以前特指漢族,20世紀以後,在狹義上指漢族,廣義則包括在文化上與漢族文化具有一體性的人[45]。近代開始,華人、華僑擁有了法律定義,與「中國人」的含義也有所區別[46]。到1980年代,有將移民中國鄰國的少數民族稱為「少數民族華僑華人」,有學者統計,約570萬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目前生活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47]

華僑

「僑」是寄居、客居之意。1878年,清駐美使臣陳蘭彬奏章中把寓居國外的中國人稱為「僑民」。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奏章中使用了「華僑」一詞。1904年,清政府外務部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的摺子里提到「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受益甚大。」此後,「華僑」一詞就普遍作為寄居海外的中國人尤其是東南亞的中國移民及其後裔的稱謂了。[30][31]

華人

Thumb
紐約市布魯克林華埠第八大道上的一家普通雜貨店。隨着大規模華人移民持續湧入紐約,曼哈頓法拉盛和布魯克林的多個唐人街作為傳統的都市聚居區,正在蓬勃發展。[48][49][50][51][52]紐約都會區是亞洲以外華裔人口最多的地區,截至2017年,估計有893,697名純種華人。[53]
Thumb
日本橫濱華埠,截至2024年6月,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約有84萬,是居於外國人首位的國家。[54]

華人(英語:Huaren / Ethnic Chinese)除了泛指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士之外,還特指旅居海外不具有中國國籍(清朝國籍、中華民國國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華裔,也稱外籍華人海外華人,例如印尼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美國華人、加拿大華人澳大利亞華人等。華裔(英語: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指華人或者華僑在海外(非祖籍國)出生的後代。

「少數民族」一詞被添加到各種海外華人稱謂中,以指代那些在中國被視為少數民族的人群。「少數民族海外僑胞」等稱謂均已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僑務辦公室在官方政策中不區分漢族和少數民族人口。[55]例如,西藏人可以憑藉向某些華裔人士發放的通行證前往中國。[56]對中國移民少數民族人口的各種估計包括310萬(1993年),[57]340萬(2004年),[58]570萬(2001年,2010年),[59][60]約占所有中國移民的十分之一(2006年,2011年)。[61][62]跨境民族不被視為中國移民少數民族,除非他們在中國邊境建立獨立國家「之後」離開中國。[55]

一些與中國有歷史淵源的民族,例如苗族,可能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可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63]

認定

根據中華民國《華僑身分證明條例施行細則》,華僑身分需滿足的條件是:

  1. 僑居國外,指居住於臺灣地區大陸地區香港澳門[64]以外之國家或地區。
  2. 具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或華裔證明文件[3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華僑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根據《關於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具體指:

  1. 定居國外,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或尚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
  2. 中國公民,未加入外籍,仍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受到中國法律保護、制約。
  3. 華僑的範疇不包括因公務出國、公派或自費留學生、外派勞務人員。[65]

中華民國國籍法採用血統主義,其生父或母存歿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其子女得為認可擁有。因此,中華民國國民(無論是否具有外國國籍)在海外所生子女,一律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也被稱為海外華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不允許中國公民擁有雙重或多重國籍。若大陸居民或取得外國國籍,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被稱為「外籍華人」,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國人,受居住國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華裔是指外籍華人或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後裔。而港澳居民取得外國國籍,但如果未申請退出中國國籍,將仍然被視為中國公民,其外國國籍在港澳地區不被承認,不能因此獲得所屬外國政府領事保護權。

中國政府認定華人華僑時不區分民族,僑居海外的少數民族被稱為「少數民族海外僑胞」,但跨境民族不在此列。

Remove ads

歷史

古代

中國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據歷史記載,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馬來西亞登嘉樓[66]唐朝貞觀年間,僧人孟懷業到佛逝國取經,後留戀佛逝不回故鄉[67]五代蘇門答臘就有中國人耕種,其中巨港華人最多。他們是黃巢起義失敗後逃亡至蘇門答臘的華僑。宋嘉佑年間,安南虜走大批中國人到安南[68]。中世紀時,有三名中國婦女在東歐定居,並與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結婚[69]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記載單馬錫華僑定居[70]。唐人到真臘國居住經商會娶真臘女子為妻[71]洪武三十年(1397年),時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爲三佛齊國王[72]嘉靖年間,潮州江洋大盜林道乾聚集二千餘人攻占北大年,因助暹羅王破安南,受暹羅王嘉獎,賜其女與之成婚[73]

清雍正年間,廣東澄海華富里(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人鄭達,南渡暹羅,其子鄭昭為暹羅王[74]婆羅洲戴燕國王吳元盛昆甸國王羅大均是廣東嘉應[75]乾隆年間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Remove ads

清朝中後期

Thumb
開平碉樓為旅美和旅加華工衣錦還鄉後出資興建,是該時期華工的歷史見證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國門被迫打開,加上航運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華人人口開始較大規模地遷徙到世界各地。清代錢莊為長途匯款的便利,需要派駐職員長居海外[76]。19世紀,華人開始移居東南亞從事金融貿易生意。越南的移民被稱為明鄉(Minh Hương)或華(Hoa)及不同名稱。新加坡最古老的華人墓葬能追溯到1833年,此時華人只占小部分。[77]康雍乾年間福建廣東的華裔移民主要是做金融貿易生意為主。由於失業率上昇,勞動力過剩,不少廣東和福建的失業人口遠赴海外謀生,當中廣東四邑人多選擇移居印度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

廣東土客衝突時期,很多廣東人更成為了契約華工,被賣到美洲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帶。淘金熱時期,有人被賣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等地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鐵路工程等。根據記載,被賣往中美洲的契約華工死亡人數逾半數以上,當中許多人被騙,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這段時期,成功變得富有的契約華工僅為少數,例如廣東的開平碉樓便是契約華工衣錦還鄉出資興建。[78]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書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現。中華民國成立後,始用「華人」、「華僑」或「海外華人」等。在海外一直以來以均稱為唐人,在官話上則稱為華人,一些華埠的正式名稱為唐人街。遷移海外福建人廣東人因為語言不通,難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會館和語言群來生存。

Remove ads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成功依靠大量海外華人支持。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雙重國籍身分,將華裔定義為只要血統上具有華人血緣者,皆為華裔,接受海外華人入籍中華民國國民,造成了印尼華人國籍問題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因長期戰亂導致經濟增長陷入停滯,許多人移居到中華民國境外,主要通過沿海地區,途經福建廣東海南上海等港口。這些移民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之一。許多中華民國國民逃亡到海外定居,主要發生在1911年至1949年之間,之後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將大陸拱手讓給共產黨軍隊而遷往台灣。大多數國民黨難民從中國大陸逃往北美,而其他人則逃往東南亞新加坡文萊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參加第一屆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期間,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以期解決印尼華人國籍問題,條約容許持有雙重國籍的華人,在條約簽署後20年內,成年時選擇印尼國籍或中國國籍[79]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移民主要流向西方國家,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英國新西蘭阿根廷和其他西歐國家;此外,也有少數人前往秘魯巴拿馬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許多進入西方國家的移民本身就是海外華人,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其公民的流動實施了嚴格的限制。

由於冷戰的政治動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到東南亞的移民相對較少。[80](p. 117)

1980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1984年起香港前途問題引發香港移民潮。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也引發了移民潮。移民潮在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後逐漸平息,而不少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已回流香港。許多香港原居民和香港人為了改善生活而移居至英國、荷蘭等國。

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日益密切。2014年,作家霍華德·W·弗倫奇估計,過去20年,已有超過一百萬中國人移居非洲。[81]

近年來,華人在歐洲發展迅速,人數已超過100萬;在俄羅斯,華人人數超過20萬,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俄羅斯主要的太平洋港口和海軍基地海參崴,曾不接收外國人,但2010年,這裡卻遍布着華人市場、餐館和商行。德國的華人群體日益壯大,2010年時已約有7.6萬人。[82]據估計,約有15,000至30,000名中國人居住在奧地利。[83]

數量及分布

Thumb
海外各地華裔人口數量分佈

目前的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東南亞歐洲北美地區東南亞因鄰近中國,就成為中國移民的目的地。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又被稱為南洋華僑、南僑,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廣東。目前華僑約占10%、各國籍華人約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84]。其中,東南亞華人約占總數的50%,其次是美洲14.4%,歐洲4.1%,大洋洲1.7%,東亞0.3%,非洲0.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世界僑情報告(2020)》藍皮書稱,定居美國的華僑華人數量達508萬,日本華僑華人數量突破100萬。意大利華僑華人數量持續上升,尤以浙江籍僑胞為多。截止到2018年意大利有華僑華人約30萬,西班牙華人約19萬。而在2018年有約7000華僑領到了德國簽發的「歐盟藍卡」。[85]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移民主要是前往東南亞北美地區。1940年代海外華僑有1,100萬人,其中100萬分散在歐美各洲,有1,000萬分散在南洋群島,而這1,000萬人中,約有六七百萬是廣東人,假定廣東以3,000萬人口計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華僑[86];惟而今海外華人總數約為五千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人口尚可自由流動。其後,人口流動停滯。隨着改革開放,自1980年代起,普通民眾移民機會增多。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資加,技術移民人數也開始增加,除了歐洲和北美洲,華人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成了今天的熱門移民地,文化相對近且經濟發展的東南亞也有部分移民。而前往遙遠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87]

Remove ads

統計數據

更多信息 洲/國家, 當地對海外華人的稱呼 ...

統計數據使用當地政府數據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計。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結果或估計結果而有所不同。

Remove ads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統計數據來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109]及2014年[12]的統計結果。

更多信息 國家, 2014年 ...

美加澳紐四國華人人口都會區排名

美國數據為2015年資料[110][111],澳大利亞數據為2016年估算資料[112],新西蘭為2013年普查數據[113],加拿大為2016年統計數據[114]

更多信息 都會區主城市, 華裔人口 ...

知名人士

國王

從14世紀到18世紀,不少華人成為南洋一些國家的國王[115]。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梁道明爲三佛齊國王。蘭芳共和國是1777年由客家人羅芳伯東南亞西婆羅洲坤甸建立的公司共和國。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共經歷107年[116]

政要

近代以來,不乏有華人登上各國政治舞台。國家元首或總理,如圭亞那總統鍾亞瑟蘇里南總統陳亞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顯龍父子,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國首相盈拉·欽那瓦達新·欽那瓦等。政府高官有日本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消費者及食品安全擔當)蓮舫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林良實、美國交通部部長趙小蘭商務部部長駱家輝能源部部長朱棣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等。

富商

更多信息 籍貫, 名稱 ...

藝術家

奧斯卡金像獎華人獲獎者可追溯至1956年和1964年美籍華人黃宗霑兩度斬獲「最佳黑白片攝影獎」。美籍華人金國威導演的《徒手攀岩》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117][118]

李小龍被認為是將中國武術帶入國際動作片的第一人。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李小龍通過電影展示了華裔角色的強大與自信,打破了西方媒體中對華裔的刻板印象。

各地華社及僑商商會

華團

亞洲

更多信息 名稱, 創立時間 ...

美洲

更多信息 名稱, 創立時間 ...

歐洲

  • 英國
    • 英國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聯合總會
  • 意大利
    • 意大利旅意福建華僑華人同鄉總會,會長:劉炳資

商會

亞洲[128]

  • 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陳振治
  •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 日本中華總商會,會長:嚴浩
  • 韓國中華總商會,會長:宋國平
  • 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黃年榮
  • 緬甸中華總商會,會長:吳繼垣
  • 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總),總會長:丹斯里戴良業
  •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山忠
  • 印尼中華總商會,總主席:紀輝琦[129]

美洲

  • 美國華人總商會,會長:程遠
  • 美國香港總商會,會長:陳善莊
  • 加拿大中華總商會,會長:梁杏娟[128]

歐洲

  • 英國福清商會,會長:林強
  • 西班牙華商協會,會長:杜林飛

大洋洲

  • 澳洲維州中華總商會,會長:蘇其源[128]

海外境遇

Thumb
過去,泰國華人靠做街頭擺攤等小生意維持生計。

商業

英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醫學、會計、投資、法律、藝術教育等專業。

華人在各地組織建立了許多華社及僑商商會[128],較知名的有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董教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百人會美國香港總商會等。

同化

Thumb
2006年,東帝汶婚禮上的華人女孩

海外華人社區在同化程度、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參見唐人街)以及與中國的關係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泰國擁有最大的海外華人群體,也是同化最成功的案例,許多人都認同泰國人的身份。400多年來,泰國華人的後裔大多與本地人通婚並融入當地社會。泰國現今的王室,即卻克里王朝,是由擁有部分華裔血統的拉瑪一世國王創立的。他的前任,吞武里王國鄭昭,是一位來自廣東的華裔移民之子,出生時便取了一個中文名字。他的母親諾江夫人(泰語:นกเอี้ยง)是泰國人(後來被授予Somdet Krom Phra Phathak Thephamat的貴族頭銜)。

Thumb
常來人具有不同的宗教和社會階層,如《菲律賓群島水文地勢圖》(1734年)中所描述的那樣
Thumb
河內一名越南華裔商人。

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華人身分,並且接受華文教育和保有民間信仰。換句話說,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根源,並無被當地人同化。[130]雖然他們有極少數因轉變信仰(伊斯蘭教)而受同化,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馬來西亞僅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華人在當地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語言以英語華語為主,並與馬來西亞華人一樣,保留不少中華文化。

菲律賓,來自福建和廣東的華人,即常來人,早在9世紀就已移居到這些島嶼,其中許多人與菲律賓本土人和西班牙裔菲律賓人通婚。海外社區中唐人街的早期出現始於16世紀左右的菲律賓都督府時期,形式為馬尼拉的帕里安人。中國商人被允許在此居住並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因此,馬尼拉的歷史街區岷倫洛成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唐人街。[131]在西班牙殖民政策的基督教化同化通婚下,他們的殖民混血後代最終構成了中產階級的主體,後來又上升到公國或貴族階級英語Principalía和插圖知識分子,他們延續並滋養了美國統治時期以及後來獨立的菲律賓的精英統治階級。菲律賓華人在菲律賓經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132][133][134][135]桑格利的後裔構成了菲律賓人口的相當一部分。 [135][136]菲律賓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和其他許多人一樣,都是華裔。[137]因此,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

Thumb
自早期移民以來,許多馬來血統的海外華人已融入當地文化,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那裡有大量的土生華人社區。新加坡的土生華人大多曾集中在加東區。

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華人通婚),在接受緬甸文化的同時維持華人傳統文化。

柬埔寨,1965年至1993年間,擁有中文姓名的人被禁止在政府部門就業,導致大量人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柬埔寨本地姓氏。在柬埔寨大屠殺期間,華裔是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所針對的少數民族之一。[138]

九三〇事件之後,印尼強迫中國人採用印尼名字。[139]

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如保留部分中華文化的越南,越南和中國的傳統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使用農曆新年儒家思想道教祖先崇拜等哲學思想,這導致一些華人很容易融入越南文化,然而許多華人仍然保持中國文化背景;越戰結束後,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中國。[140]

語言

海外華人使用的語言除了官話各種漢語外,也會使用居住國的當地語言。西方國家早期的華人移民通常使用粵語,而近期的華人新移民則使用官話居多。在東南亞,南方漢語(主要為閩南語潮汕語粵語客家話福州語四邑話等)則最常被使用。印尼與緬甸皆禁止國民以外文(包括華文)命名;尤其於印尼,華人進入政府工作的前提是懂得印尼語及不通華文。惟至2003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華文名字或華文姓氏。在越南,華文姓名以越南文拼寫。大多數情況越南人與華人姓名沒有明顯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使用羅馬字母來拼寫中文姓名,或加上英文名稱(如Amy Chu),而名字使用所在國通用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

歧視

海外華人、華僑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如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在美國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於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之害。儘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復施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排華法案,加拿大有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與中國的關係

Thumb
廈門華僑博物院

華僑政策以1860年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禁止中國人移居國外,限制華僑歸國,對海外華僑進行防範與漠視;後期拋棄消極放任政策,對華僑實行保護和監督政策[141]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皆與海外華人有著高度且複雜的關係,皆成立中央部會(僑務委員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是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人民團體[142]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任內,中國共產黨一直向海外華人發出愛國信號,呼籲他們協助國家滿足政治和經濟需求。[80](p. 132)2022年7月,習近平在中央統戰部會議上鼓勵海外華僑華人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表示海內外華僑華人要匯聚力量,共同實現「中國夢」。[80](p. 132)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海外華人是向國際展示中國正面形象的寶貴財富。[80](p. 133)

僑匯

僑匯是指國際移民將其在國外所得的部分收入向來源國家庭或社區進行的財務或實物轉移。僑匯收入曾經是中國外匯的重要來源渠道之一。華僑在1911年為辛亥革命供應了絕大部分革命資金。據海關關冊統計,1868~1936年中國外貿入超額累計50億美元,而同期僑匯總數為24.4億美元,接近外貿入超額的一半[143]二戰時期,海外華人也提供了中華民國大量財力,支持抗日事業。如1937年僑匯4.74億元國幣,外貿入超1.15億元,僑匯占入超411%;1938年僑匯6.44億元,外貿入超1.24 億元,僑匯占入超521%。這種狀況持續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南洋淪陷前。國民政府依靠僑匯彌補了外貿入超,還利用這些外匯購買軍火等戰略物資用於抗日[144]。然而由於國共內戰,惡性通貨膨脹,外匯價格一日數變華僑匯款回國,常遭25%~50%的損失。據統計,1946年中國銀行和廣東省銀行收入僑匯總數約3000萬美元,1947年降至1000多萬美元,1948年不足500萬美元,1949年僑匯幾乎斷絕[1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條件很差,僑匯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疑慮和恐慌,僑匯在1951年達到1.86億美元後不斷減少,在1962年下降至0.5億多美元,達到歷史最低點。為扭轉僑匯嚴重下降局面,中國政府連續頒布多個文件爭取僑匯,僑匯因此從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末一直呈上升趨勢[146]。到20世紀末,進入中國的外資中60~70%是港台資本,直接來自東南亞華人的資本不到4%[147]。2007年以來,僑匯規模相當於外資規模的50%左右[148]。《世界移民報告2020》稱,中國2018年接收的僑匯金額超過670億美元,成為繼印度之後全世界第二大僑匯匯入國。來自中國的移民數量是繼來自印度和墨西哥的移民數量之後,世界第三大出生於居住國以外地區的移民群體。[149]

歸僑

Thumb
1960年2月,周恩來鄧穎超參觀海南興隆華僑農場

歸國華僑簡稱歸僑是指海外華僑回到中國作為自己的長期或終身居住地。二戰時期有數萬華僑回國參戰。當時中華民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中華僑後裔幾乎占了四分之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葉飛即是菲律賓歸僑,曾參與指揮車橋戰役[150]

中華民國保障海外華僑在立法機關的席次與華僑(僑居國外國民)的選舉名額。這些名額由中華民國各個政黨在立法院選舉(國會改選)時之「政黨票」獲得的票數比例來分配(僑選立委席次計入全國不分區,兩者共選出34席)。大多數當選人具有雙重國籍,惟於上任前必須放棄外國國籍,成為完全中華民國國民。

1950~70年代,東南亞華僑為躲避當地排華政策的危害,紛紛返回中國。中國政府成立「華僑事務委員會」,協調與海外華人關係密切的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新建、擴建了多個華僑農場以緊急安置華僑。[151]

歸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占有重要地位,實業家陳嘉庚曾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副主席一職。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了文革時期,與海外華人的聯繫受到嚴重影響,當時有海外關係甚至會受批鬥,許多歸僑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改革開放後,對海外華人的政策恢復到原有水準並得到加強。在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嘗試積極地在其它方面尋求海外華人的支持,尋求他們的技術與資金來幫助發展。現在,很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大陸,提供了包括財政來源、社會與文化網路、互相交流與機會。今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有歸國華僑的席次。

僑眷

僑生

Thumb
1907年清朝兩江總督端方暨南學堂第一批回國學生合影

僑生指回到祖國就學的華僑學生。從1949年至1958年,先後回中國大陸的僑生有5萬人左右。僑生集中的北京、集美、廣州、汕頭、南寧、昆明和武漢等七個城市設立了「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集中接收新回國的華僑學生。從印尼回國的華僑學生在臨行前,都會被當地政府要求簽字承諾永遠不再回印尼,並在護照上寫下「Tidak akan kembali lagi ke Indonesia」(同意永遠不再回印度尼西亞)。[152]

據《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台灣省學生簡章》公布,中國大陸先後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廣州、香港、澳門等地開設報名和考試地點。被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的華僑學生與內地學生一樣繳納學費和雜費,學生畢業後,原則上應返回原居住地[153]。在台灣方面,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畢業僑生後除原在臺設有戶籍者外,應一律返回僑居地[154]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