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京照相館

申奥执导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照相館
Remove ads

南京照相舘[註 3](英語:Dead To Rights)是2025年中國歷史劇情片,由申奧執導,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等主演。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一群平民在戰亂中躲進照相館避難,並冒險揭露日軍暴行的故事[2]

事实速览 南京照相舘Dead To Rights, 基本資料 ...
Remove ads

劇情

1937年12月13日,大日本帝國陸軍第六師團中華門攻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負責封鎖挹江門的第36師沒有接到允許部隊撤退的命令,和從城內退往下關的部隊發生衝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郵差蘇柳昌(劉昊然 飾)因為給市民取信而錯過了乘車離開的機會,在城內被日軍發現。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原島大地 飾)看到他郵包里吉祥照相館的相冊,以為他是照相館的人。伊藤不會沖洗照片,遂要求蘇柳昌帶他去照相館。王廣海(王傳君 飾)是日軍的翻譯,希望日軍給他和妻兒以及情婦、戲子林毓秀(高葉 飾)提供出城的通行證。

進入照相館,蘇柳昌在找茶水時發現了躲在柜子里的老闆金承宗(王驍 飾)。伊藤有事離開,要求蘇柳昌在明天下午之前把照片沖洗好。金承宗帶蘇柳昌打開地板進入地下室,他的妻子、長女、襁褓里的次女都躲在地下室生活。金承宗教蘇柳昌沖洗照片。第二天交付照片時,伊藤非常滿意。王廣海順勢謊稱蘇柳昌要求兩張通行證,然後把林毓秀叫來假扮蘇柳昌的妻子。林毓秀來到照相館和眾人一起居住,還把自己在戲院遇到的宋存義偷偷帶了進來。宋存義本是警察,在南京保衛戰中被拉去充軍。當時大批日軍在戲院強迫林毓秀唱戲,還企圖扒光她的衣服,宋存義拉下電閘從而打斷了日軍。

為了在震懾中國人的同時避免損害日本的國際形象,凡是虐待平民和戰俘的照片一律不允許公開[註 4]。 伊藤一直讓蘇柳昌幫他沖洗照片,並以朋友稱呼對方。蘇柳昌則故意磨洋工,沖洗出低質量的照片拖延時間。王廣海讓蘇柳昌學會用日語說「我是攝影師伊藤秀夫的人」,見到日軍可以保命。之後,他們兩人在已被洗劫的商店尋找物資時,被巡邏的日軍士兵發現,王廣海立刻躲了起來,士兵則馬上抓住蘇柳昌且根本不聽他的話。士兵即將把蘇柳昌斬首時,被一旁出現的一位美國攝影師喊住,士兵上前抓住了那個美國人,而蘇柳昌受傷離開,暈倒在路上後被南京安全區的醫院救治。然而日軍隨即闖入了醫院,抓走了50名傷員,還把蘇柳昌帶回去繼續幹活。

日軍調來了專業攝影師池田永友協助伊藤的工作,他不僅會拍照還會沖洗,帶來了高級沖洗設備。金承宗知道他是來替代蘇柳昌的,於是弄壞了沖洗設備。一次在沖洗照片時,宋存義看到了自己的弟弟被日軍殘殺的照片,情緒失控,大罵蘇柳昌是漢奸,兩人發生肢體衝突。第二天池田來到照相館時,宋存義偷偷躲在軍車的底盤下面,他的背部被地上的尖銳物刮出了很長的傷痕。池田乘車來到中華門,他取下一塊中華門的磚頭,打算送回東京建造八紘一宇塔。返回軍車時,池田看到了地上的血跡,這時宋存義鑽出來,用磚頭砸死了池田,而王廣海在一旁一動不動。

日軍叫蘇柳昌和林毓秀換上體面的衣服,和其他百姓一起拍攝「親善照」。在拍攝過程中,一名婦女懷裡的嬰兒一直啼哭,伊藤嫌嬰兒吵鬧,另一名士兵立刻把嬰兒奪過來摔死,然後把悲痛的母親一併殺死。王廣海撿起地上的嬰兒,用日之丸圖案的袖章給他擦拭血跡,讓林毓秀抱住他拍照。儘管自己的妻兒被日軍殺害,連朋友也淪為了日軍的妓女,但王廣海相信日本會勝利,屠殺過去之後,他和林毓秀可以憑藉和日本人的關係過上安穩日子。然而林毓秀覺得,如果日軍輸了,他們就會成為漢奸

伊藤給蘇柳昌提供了兩份通行證。夜裡,蘇柳昌和林毓秀想把通行證交給金承宗一家,金承宗不願意,他們最後通過抓鬮決定讓金承宗的妻子和長女離開。臨走前,他們拍了合影,還通過照相館裡的背景板觀看了中國的「壯美河山」。兩人來到城門出示了通行證,卻被駐守城門的士兵殺害。原來,伊藤要求士兵看到這兩張通行證時就把人殺掉。

伊藤發現被殺害的兩人不是蘇柳昌和林毓秀後,與黑島一同來到照相館。憤怒的伊藤讓黑島「隨意處置」林毓秀。黑島馬上準備強姦林毓秀,王廣海試圖阻止卻被黑島羞辱,惱羞成怒的王廣海反抗黑島,被伊藤開槍殺死。金承宗偷偷出現,用斧頭砍死了黑島。伊藤質問蘇柳昌他的底片在哪裡,蘇柳昌跑到暗房把伊藤盒子裡的底片丟進火堆點燃,伊藤衝到火堆旁搶救底片,被金承宗潑了一臉腐蝕性的定影液,蘇柳昌將他撞暈過去。

眾人從王廣海的衣服里摸出了兩份通行證,上面寫着他妻兒的名字。蘇柳昌讓金承宗和林毓秀帶着嬰兒離開。他們讓嬰兒喝下混有阿司匹林的奶粉,睡着後裝在包里試圖矇混過關。兩人即將出發時,倒在地上的伊藤突然醒來,蘇柳昌讓兩人趕緊走。隨後照相館失火,一隊日軍趕來,伊藤殺死蘇柳昌後離開。金承宗和林毓秀在城門通過了檢查,但就在即將出城時嬰兒卻啼哭起來,金承宗讓林毓秀帶上嬰兒離開,自己返回被日軍殺死。

伊藤以為從火堆里救回的是自己拍攝的底片,然而那些其實被掉包成了照相館以前拍攝的無人認領的底片,記錄日軍罪行的底片早已被縫在了眾人的衣服上。林毓秀出城後,將底片交給了國際記者,很快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出現在了世界各國的報紙上。看到報紙的伊藤崩潰,引短刀切腹自盡,井上對伊藤開槍,並要求將伊藤記錄為在戰場上英勇犧牲的烈士。

電影的最後,時間來到1947年,那些照片在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上成為了證據,谷壽夫等人被判處死刑。在執行死刑的現場,許多中國人在道路兩旁抱着遇難者的遺像見證這一時刻,林毓秀用照相機拍下了戰犯被槍決的瞬間。

Remove ads

演員

更多信息 演員, 角色 ...
Remove ads

故事原型

本片照相館的原型為今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1938年初,該館學徒羅瑾(大屠殺發生時15歲)發現日本軍人送來沖洗的底片記錄了日軍暴行的畫面[6],遂冒着生命危險沖洗這些底片,並將部分相片製成相冊。後來羅瑾進入位於毗盧寺汪精衛國民政府警衛旅直屬通訊隊,集訓後曾將相冊藏於毗盧寺廁所內,1941年被同在毗盧寺參加培訓的吳連凱發現並藏起[7]

1946年,在日本投降後已改名為「吳旋」的吳連凱得知南京市臨時參議會正為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徵集證據,將藏身多年的罪證相冊呈遞至南京市臨時參議會,該相冊成為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谷壽夫的「京字第一號證據」,後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8]。1995年6月,羅瑾與吳旋在南京重逢[9]

製作與發行

2023年,導演申奧與電影《志願軍》編劇張珂交流,並回顧了1987年的電影《屠城血證書面挪威語Massacre in Nanjing》後,受該片啟發,決定「在這個時代再拍一遍」,遂聯繫《屠城血證》版權方南京電影製片廠[註 5]買下改編版權[10],並找版權方 進行溯源,以新視角再次改編[11]。在電影《孤注一擲》餘熱未散時,申奧便率領原創作班底投入《南京照相館》的創作[10]

電影的核心拍攝地位於上海影視樂園[12]。在拍攝初期,劇組本只設定了「屠殺照」一條故事線,但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多數被發表的南京戰時照片,還有在進佔時為了做出當地人簞食壺漿的樣子、製造日軍正面形象的宣傳需要,強迫中國民眾所合拍的「親善照」,以及日本軍官在南京著名建築前拍攝的普通留影等紀錄存世。劇組遂透過日本記者的角色,將「親善照」與「屠殺照」並列為影片兩條主線,以增添抗戰歷史的深度與背景真實感。拍攝過程中,劇組對大量殘暴鏡頭進行了留白處理,且因「不願讓歷史上受害的女性再次受傷」,在表現日軍對中國女性的暴行時刪減了首版劇本中對準受害者的描寫,轉而採用了以更加隱晦的手法間接呈現的方式[10][11][13]

影片由中影集團等多家公司聯合出品,原定2025年8月2日上映,後提檔至7月25日,並於7月19日至20日進行全國點映。截至7月20日,點映及預售票房突破3000萬元人民幣。本片正式上映後,7月26日錄得單日票房突破1億元人民幣[14]。截至7月28日(正式上映第4天)20時,該片總票房突破5億元人民幣[10][11]。8月1日又突破10億[15]。上映11天後票房突破16億[16]。8月11日,票房超22億元,刷新中國影史暑期檔歷史片票房紀錄。[17]

在海外,《南京照相館》將由Niu Vision Media及Echelon Studios共同發行[18],並於2025年8月7日在澳洲及紐西蘭上映,8月15日在美國及加拿大上映[19],並計畫在今年登上串流平台[18]。8月5日晚,該片已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影院舉行北美首映式[20]

Remove ads

評價與反應

讚揚

該影片內容以及藝術手法獲得中國大陸媒體讚揚,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胡建禮在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評價,影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其「『大歷史,小切口』的敘事模式」,即沒有採用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照相館這一特定空間,讓觀眾能從普通人的視角代入,使故事更具感染力[21]。《揚子晚報》旗下紫牛新聞也稱讚導演摒棄了傳統英雄敘事,堅定地將視角投向了戰火中普通人[22]。影評人陸支羽則認為,影片在處理暴力場面時表現出高明的克制,通過將血腥鏡頭進行留白、聚焦於人物反應等電影語言。對於人物塑造,影評人井潤成稱讚該片是「近幾年抗戰題材影片中最貼近真實、最還原人性的一部」[21]。《新京報》評價稱,與以往的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相比,該片在尊重歷史、觀眾和市場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能爭取到受眾最大公約數的拍法[23]

據《北京晚報》和大公網,該片不僅成為2025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在豆瓣也由11萬用戶打出8.6的高分,成為年度國產院線電影的最高紀錄[24]。據紫牛新聞報道,許多觀眾自發在社交平台進行推薦,許多家長也將這部電影視為對孩子的「歷史啟蒙課」,認為它能讓年輕一代了解民族曾遭受的苦難[22]。《新華日報》分析指出,該片吸引了大量親子觀影群體,實現了從觀看到銘記再到傳承的價值躍遷[25]。《湖北日報》對此評論稱影片對年輕一代來說「像一堂刻進生命的歷史課」[26]。一些中國大陸自媒體和社評這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正面反擊,高贊基於史實的電影才是尊重歷史,而不是所謂的抗日神劇[27][28]

Remove ads

批評

因應抗日戰爭八十周年等歷史主題電影接連上映,在輿論反應也十分強烈[15]。在新浪微博上有部分批評嘲諷該電影的網民被管理團隊禁言[29]

由於該片在台灣未正式上映,部分輿論關注其是否強化「仇恨教育」,尤其針對影片引發的「對日本文化整體標籤化」現象展開相關討論[與來源不符][30]。有台灣媒體人批評影片未充分揭露日軍對戰俘的系統性暴行,反而聚焦於「婦孺受害與市井衝突」等情節,認為這種敘事選擇削弱了歷史嚴肅性[31]。遺華日僑後代,後入籍中華民國的評論家矢板明夫(前《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援引日本歷史學家觀點,指稱片中多處情節「與軍事行動常識不符」,質疑部分橋段「訛傳虛構」,並稱其與日軍隨軍記者的紀錄模式存在矛盾[32]

票房

上一屆:
長安的荔枝
中國2025年中國內地一周票房冠軍
第28-30週
下一屆: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