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京照相館
申奥执导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京照相舘》[註 3](英語:Dead To Rights)是2025年中國歷史劇情片,由申奧執導,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等主演。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一群平民在戰亂中躲進照相館避難,並冒險揭露日軍暴行的故事[2]。
Remove ads
劇情
1937年12月13日,日軍第六師團攻入南京。中華郵政郵差蘇柳昌(劉昊然 飾)因取信錯過撤離,被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原島大地 飾)誤認為照相館員工,要求其協助沖洗照片。翻譯王廣海(王傳君 飾)為獲得出城通行證,讓情婦戲子林毓秀(高葉 飾)假扮蘇柳昌的妻子。
蘇柳昌在吉祥照相館發現躲藏的老闆金承宗(王驍 飾)及其家人,學會沖洗技術後故意製作低質量照片拖延時間。照相館成為多人的避難所,包括警察宋存義等。為避免損害日本國際形象,虐待平民和戰俘的照片不允許公開[註 4],但伊藤的照片正記錄着這些暴行。
伊藤給蘇柳昌兩張通行證,眾人讓金承宗的妻女先行離開,但兩人在城門被殺——伊藤設下陷阱。日軍安排拍攝宣傳用"親善照"時,當眾殺害平民。宋存義因看到弟弟被害照片而殺死前來協助的日軍攝影師池田。面對日軍暴行升級,王廣海試圖保護林毓秀時被射殺,金承宗殺死日軍後與蘇柳昌合力制服伊藤。
眾人發現王廣海為妻兒準備的通行證,決定讓金承宗和林毓秀帶着一名嬰兒出城。他們事先將記錄日軍罪行的底片縫入衣服,用照相館舊底片替換伊藤收藏的證據。金承宗在城門為掩護林毓秀而犧牲,林毓秀成功出城後將真實底片交給國際記者。
南京大屠殺的照片證據傳遍世界,伊藤絕望自殺。1947年,這些照片在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成為控告谷壽夫等戰犯的重要證據。
Remove ads
演員
Remove ads
故事原型
本片照相館的原型為今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1938年初,該館學徒羅瑾(大屠殺發生時15歲)發現日本軍人送來沖洗的底片記錄了日軍暴行的畫面[6],遂冒着生命危險沖洗這些底片,並將部分相片製成相冊。後來羅瑾進入位於毗盧寺的汪精衛國民政府警衛旅直屬通訊隊,集訓後曾將相冊藏於毗盧寺廁所內,1941年被同在毗盧寺參加培訓的吳連凱發現並藏起[7]。
1946年,在日本投降後已改名為「吳旋」的吳連凱得知南京市臨時參議會正為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徵集證據,將藏身多年的罪證相冊呈遞至南京市臨時參議會,該相冊成為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谷壽夫的「京字第一號證據」,後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8]。1995年6月,羅瑾與吳旋在南京重逢[9]。
1947年2月6日,審判谷壽夫是中國政府公開審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案,引起各界人士與中外媒體的關注。對谷壽夫的公審進行了三天,有80多名證人出庭指證谷壽夫等部隊的種種暴行,其中有外籍證人3名。谷壽夫先是拒認南京大屠殺罪,後在諸多人證物證面前,被迫承認自己縱容和唆使部隊屠殺南京平民和俘虜的犯罪事實。[10]
製作與發行

2023年,導演申奧與電影《志願軍》編劇張珂交流,並回顧了1987年的電影《屠城血證》後,受該片啟發,決定「在這個時代再拍一遍」,遂聯繫《屠城血證》版權方南京電影製片廠[註 5]買下改編版權[11],並找版權方 進行溯源,以新視角再次改編[12]。在電影《孤注一擲》餘熱未散時,申奧便率領原創作班底投入《南京照相館》的創作[11]。
電影的核心拍攝地位於上海影視樂園[13]。在拍攝初期,劇組本只設定了「屠殺照」一條故事線,但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多數被發表的南京戰時照片,還有在進佔時為了做出當地人簞食壺漿的樣子、製造日軍正面形象的宣傳需要,強迫中國民眾所合拍的「親善照」,以及日本軍官在南京著名建築前拍攝的普通留影等紀錄存世。劇組遂透過日本記者的角色,將「親善照」與「屠殺照」並列為影片兩條主線,以增添抗戰歷史的深度與背景真實感。拍攝過程中,劇組對大量殘暴鏡頭進行了留白處理,且因「不願讓歷史上受害的女性再次受傷」,在表現日軍對中國女性的暴行時刪減了首版劇本中對準受害者的描寫,轉而採用了以更加隱晦的手法間接呈現的方式[11][12][14]。
影片由中影集團等多家公司聯合出品,原定2025年8月2日上映,後提檔至7月25日,並於7月19日至20日進行全國點映。截至7月20日,點映及預售票房突破3000萬元人民幣。本片正式上映後,7月26日錄得單日票房突破1億元人民幣[15]。截至7月28日(正式上映第4天)20時,該片總票房突破5億元人民幣[11][12]。8月1日又突破10億[16]。上映11天後票房突破16億[17]。8月11日,票房超22億元,刷新中國影史暑期檔歷史片票房紀錄。[18]
在海外,《南京照相館》將由Niu Vision Media及Echelon Studios共同發行[19],並於2025年8月7日在澳洲及紐西蘭上映,8月15日在美國及加拿大上映[20],並計畫在今年登上串流平台[19]。8月5日晚,該片已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影院舉行北美首映式[21]。8月28日,電影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上映,9月15日全馬觀影人數突破25萬,刷新中文歷史電影總票房及總觀影人次紀錄;截至9月14日,電影在新加坡累計票房達3.98萬新元[22]。
Remove ads
評價與反應
本片上映以後,獲得觀眾普遍正面評價,據《北京晚報》和大公網,該片不僅成為2025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在豆瓣也由11萬用戶打出8.6的高分,成為年度國產院線電影的最高紀錄[23]。
該影片內容以及藝術手法獲得中國大陸媒體讚揚,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胡建禮在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評價,影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其「『大歷史,小切口』的敘事模式」,即沒有採用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照相館這一特定空間,讓觀眾能從普通人的視角代入,使故事更具感染力[24]。《揚子晚報》旗下紫牛新聞也稱讚導演摒棄了傳統英雄敘事,堅定地將視角投向了戰火中普通人[25]。影評人陸支羽則認為,影片在處理暴力場面時表現出高明的克制,通過將血腥鏡頭進行留白、聚焦於人物反應等電影語言。對於人物塑造,影評人井潤成稱讚該片是「近幾年抗戰題材影片中最貼近真實、最還原人性的一部」[24]。《新京報》評價稱,與以往的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相比,該片在尊重歷史、觀眾和市場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能爭取到受眾最大公約數的拍法[26]。
據紫牛新聞報道,許多觀眾自發在社交平台進行推薦,許多家長也將這部電影視為對孩子的「歷史啟蒙課」,認為它能讓年輕一代了解民族曾遭受的苦難[25]。《新華日報》分析指出,該片吸引了大量親子觀影群體,實現了從觀看到銘記再到傳承的價值躍遷[27]。《湖北日報》對此評論稱影片對年輕一代來說「像一堂刻進生命的歷史課」[28]。一些中國大陸自媒體和社評這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正面反擊,高贊基於史實的電影才是尊重歷史,而不是所謂的抗日神劇[29][30]。
Remove ads
因應抗日戰爭八十周年等歷史主題電影接連上映,在輿論反應也十分強烈[16]。在新浪微博上有部分批評嘲諷該電影的網民被管理團隊禁言[31]。
由於該片在台灣未正式上映(僅舉辦試播會),部分輿論關注其是否強化「仇恨教育」,尤其針對影片引發的「對日本文化整體標籤化」現象展開相關討論[與來源不符][32]。有台灣媒體人批評影片未充分揭露日軍對戰俘的系統性暴行,反而聚焦於「婦孺受害與市井衝突」等情節,認為這種敘事選擇削弱了歷史嚴肅性[33]。遺華日僑後代,後入籍中華民國的評論家矢板明夫(前《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援引日本歷史學家觀點,指稱片中多處情節「與軍事行動常識不符」,質疑部分橋段「訛傳虛構」,並稱其與日軍隨軍記者的紀錄模式存在矛盾[34]。
財新網認為這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其通過照相館這一獨特視角展開,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共情。但其也認為其中存在過於暴力和血腥的鏡頭,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35]
Remove ads
票房
上一屆: 《長安的荔枝》 |
![]() 第28-30週 |
下一屆: 《浪浪山小妖怪》 |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