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岸區

中國重慶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岸区
Remove ads

南岸區重慶市下轄的市轄區重慶主城區之一,位於長江南岸,東經106度3分14秒—106度47分2秒、北緯29度27分2秒—29度37分2秒之間,與渝中區九龍坡區江北區巴南區渝北區相鄰,戶籍人口56萬,常住人口124萬,面積274平方千米,陸地占90.33%,河流占9.67%。

事实速览 南岸區 南岸, 國家 ...
Thumb
南岸區南坪商業旅遊步行區
Remove ads

簡介

城區中心為南坪地區,擁有重慶第四高建築南坪浪高大廈(51層,239米)和重慶國際會展中心。南岸區北部為峽谷沖積平原南部為山脈,在附近的塗山,黃山,真武山均為旅遊景區。其中黃山上療養院的「雲岫樓」為抗戰時期蔣介石在重慶陪都的官邸。

南岸區是重慶發展較早的一個區,在二次大戰時期聚集了大量軍政人士如何應欽宋美齡林森戴笠陳立夫還有美國的馬歇爾,文化界人士包括茅盾巴金郭沫若胡適陶行知等均在南岸居住。但南岸工業自抗戰以來一直並不發達,主要支柱產業為商業。除工業外,排收入第三,第四的為旅遊和教育。在南岸區有南濱路(即長江南岸濱江路觀光美食流行街),彈子石法租界歷史文化街等旅遊名勝。南岸區內擁有重慶眾多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有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的主校區和重慶理工大學的一部分校區。

地貌

南岸區位於川東平行嶺谷區,背斜、向斜平行分布,有明月峽背斜、廣福寺向斜、南泉背斜、銅鑼峽背斜、納溪溝--江北向斜、重慶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構成低山、丘陵、平壩、河流的組合地貌特徵。低山主要分布在南山、黃桷埡、廣陽三個鎮,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春天嶺,海拔681.5米。丘陵主要分布在南坪、塗山、雞冠石、峽口、長生橋、迎龍、廣陽7個鎮及沿江7個街道,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間。平壩面積小,零星分布,其中以廣陽壩園藝場和銅元局等地面積為較大河流以長江為主,過境段長45千米,流經7個鎮;另有流域面積大於80平方千米的河流2條,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及其以下的河流9條。

氣候

南岸區地處亞熱帶季風區的四川盆地南部長江河谷,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冰雪少,風小日照少,濕度大,雲霧多,春早夏長,秋短冬暖,四季分明,多年年平均氣溫18.5 °C,無霜期347天,降雨量1097.8毫米,霧日67.8天。

交通

南岸區內的軌道交通有重慶軌道交通環線3號線6號線10號線24號線27號線

行政區劃

南岸區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7個[2]

銅元局街道、​花園路街道、​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龍門浩街道、​彈子石街道、​南山街道、​天文街道、​南坪鎮、​塗山鎮、​雞冠石鎮、​峽口鎮、​長生橋鎮、​迎龍鎮和​廣陽鎮

更多信息 街道辦事處、鎮政府, 居委會 ...
Remove ads

沿革[3]

  • 民國18年(1929年),重慶建市,在玄壇廟設南岸市政管理處,轄南城坪、海棠溪、龍門浩、彈子石4坊。
  • 民國24年(1935年)2月,撤銷管理處建重慶市第四區,下半年改為第六區,區轄聯保,聯保轄保,保轄甲。區公署駐玄壇廟,轄銅元局、南坪場(南城坪)、海棠溪、龍門浩、玄壇廟、彈子石等6個聯保,計61保614甲。
  • 民國28年(1939年)6月,第六區分為兩個區,改聯保為鎮:第十一區,區公署駐玄壇廟,轄玄壇廟、龍門浩、彈子石、竅角沱4鎮;第十二區,區公署駐海棠溪,轄海棠溪、南坪場、銅元局3鎮。
  • 民國30年(1941年),劃巴縣崇文、大興鄉入市區,增設重慶市第十五區,區公署駐黃桷埡(祟文),轄黃桷埡、清水溪、大興等3鎮。同時,第十一區改建為龍門上浩、龍門下浩、玄壇廟、彈子石、竅角沱、雞冠石等6鎮。
  • 民國33年(1944年)7月,改區公署為區公所,撤銷鎮一級建制,區直轄保:劃出第十一區的彈子石、竅角沱、雞冠石一帶,建重慶市第十八區,區公所駐彈子石。至此,今南岸區境計設4區92保1554甲,均以序號代名。
  • 1950年6月,將原設在今區境的4個區合併為重慶市第五、第六區,各建區人民政府,區轄鄉。第五區人民政府駐海棠溪,1951年3月遷羅家壩,轄南坪、雙龍、四公里、羅家壩、黃桷埡等5鄉和龍門浩聯合新村;第六區人民政府駐彈子石,轄新興、雞冠石、大興、汪山等4鄉。

撤銷重慶市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區,合併設立第五、六區。其行政區域為:第五區包括原第十二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大部,即 銅元局南坪、海棠溪、廣黔路、上浩、下浩、清水溪、黃桷椏、新市場等9個街道和南坪、雙龍、四公里、羅家坪、黃桷椏5個鄉;第六區 包括原第十八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一部分,即彈子石、石橋、大佛段、玄壇廟、汪山、鑼旗寺、飛嵐椏、大興場、雞冠石等9個街道 和雞冠石、白沙沱、汪山、大興、郭家沱5個鄉。

  • 1951年8月,劃入江北縣郭家沱地區建郭家沱鄉,共為5鄉。各鄉設鄉人民政府。
  • 1952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第七區(第七區人民政府駐寸灘,轄唐家沱洞梁河以西,寸灘、溉瀾溪一帶16個保185甲)併入第六區,但因長江分隔,管理不便,隨即於10月初撤銷其合併決定,轉而併入第二區(第二區人民政府駐香國寺任家花園)。
  • 1952年10月,第五、第六區合併為重慶市第五區,區政府駐彈子石,12月遷龍門浩,區以下建置調整為南坪、四公里、黃桷埡、新興、雞冠石、白沙沱、大興、汪山、郭家沱等9鄉,劃入巴縣文峰鄉,共轄10個鄉和渝南、海棠、自由、覺林寺、桂花園5個自然村。
  • 1954年6月,區政府在城區設派出機構辦事處,轄居民委員會。全區先後建海棠溪、上浩、下浩、南坪、黃桷埡、玄壇廟、石橋、彈子石、大佛段等9個街道辦事處和銅元局、鑼旗寺2個廠區辦事處,共設128個居民委員會。
  • 1955年4月,撤銷郭家沱鄉,併入鑼旗寺廠區。同年10月,第五區因地命名為重慶市南岸區,區、鄉兩級政府改為人民委員會。
  • 1956年8月,全區農村調整為南坪、文峰、汪山、新興、雞冠石、大興等6個鄉。
  • 1958年9月,合併建立塗山人民公社,設管理委員會,為政社合一組織。鄉改為管理區,村改生產大隊。同年9月,城區各街道改建為上新銜、海棠溪、玄壇廟、彈子石4個街道和銅元局、黃桷埡、郭家沱(鑼旗寺)3個鎮,分別設街道和鎮人民委員會,為基層政權組織。
  • 1960年,4個街道和黃桷埡鎮改建為政社合一的城市人民公社,設管理委員會。
  • 1960年,南坪、四南等6個生產大隊劃入市中區,成立四季青蔬菜人民公社。1963年初撤銷,各生產大隊劃歸南岸區。
  • 1961年10月,撤銷塗山人民公社,將6個管理區改建為南坪、文峰、塗山(新興)、雞冠石、大興、南山(汪山)6個人民公社。
  • 1962年7月,劃出併入郭家沱鎮的原郭家沱鄉建郭家沱公社。
  • 1962年7月,城市人民公社和鎮改建為上新街、銅元局、海棠溪、黃桷埡、玄壇廟、彈子石、郭家沱7個街道,仍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
  • 1963年10月,重建南坪街道,設辦事處。
  • 1964年1月,重建大佛段街道,設辦事處。
  • 1968年10月,各街道辦事處和公社管理委員會均改設革命委員會。
  • 1969年12月,撤銷郭家沱公社併入大興公社。
  • 1978年,恢復街道辦事處。
  • 1980年,公社恢復管理委員會。
  • 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制,各公社改建為鄉,設鄉人民政府。
  • 1989年10月,黃桷埡街道和文峰鄉合併建黃桷埡鎮。
  • 1992年12月,南坪、塗山、雞冠石、峽口(大興)、南山亦撤鄉建鎮,設鎮人民政府,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
  • 1994年5月,增建花園路街道辦事處。
  • 1995年3月,郭家沱街道和峽口鄉郭家沱部分劃歸江北區,劃入巴縣長生橋、迎龍、廣陽3鎮。至此,全區轄南坪、花園路、銅元局、海棠溪、龍門浩、玄壇廟、彈子石、大佛段等8個街道和南坪、塗山、黃桷埡、雞冠石、南山、峽口、長生橋、迎龍、廣陽等9個鎮。
  • 2006年7月27日,撤銷南山鎮、黃桷埡鎮,設立南山街道[4]
  • 2013年4月15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調整長生橋鎮行政區域,新設立天文街道
Remove ads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