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犁頭鰩科
犁头鳐目的一科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犁頭鰩科(學名:Rhinobatidae)又稱琵琶鱝科,為軟骨魚綱犁頭鰩目的一科,下分有9個屬,其中有3屬目前僅存在於化石記錄中,有數十個現存物種[3]。犁頭鰩的外貌介乎於鯊魚與鰩魚之間,有二對背鰭,身體扁平,所有胸鰭均彼此相連且環繞其頭部,尾鰭發達。[4]該科魚類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亞熱帶與暖溫帶的水域中,屬底棲魚類。本科所有的物種均為卵胎生。本科大部分物種主要以甲殼類、蠕蟲與小型魚類為食[5][6][7]
Remove ads
分布
本科物種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亞熱帶與暖溫帶海域,一般生活離岸不遠的近海與河口灣,但部分犁頭鰩品種具有一定的廣鹽性,可生活在三角洲等鹹淡水域交匯處,亦有研究認為部分品種可生活在淡水水域之中。大部分犁頭鰩生活在鬆軟的沙質海底或是長有茂密海草床的海底等潛在獵物豐富的水域。[8]
物種特徵
本科物種前半部分胸鰭相連,形似翅膀,眼睛位於其頭部兩側,大致呈菱形,頭部扁平,吻部尖銳,嘴位於身體底部,與鰩魚有相似之處,後半部分則有二對背鰭,尾巴窄長,類似於鯊魚,游泳姿勢亦同鯊魚相似,整體外貌酷似吉他或是鏟刀,這也是其英文名「Guitarfish」的名字由來[4]。該物種的色澤一般為棕色、橄欖色、灰色等與所處環境的海底類似的顏色以便於犁頭鰩在海底躲藏與埋伏。本科物種尾部均無毒刺,但部分物種可能會有小而扁平的刺。此外,犁頭鰩科物種均長有氣孔,因此其在隱藏於沙地下時仍然可以呼吸。為了咬碎獵物可能存在的硬甲殼,本科物種下頜強壯,牙齒較鈍。[9]
生活習性
本科物種一般生活在不超過200m的海底,但也有報告宣稱在深達4000m開闊海域發現一條圓犁頭鰩生活於光照帶的金槍魚群之中[10]。犁頭鰩以海底的蠕蟲、螃蟹、蝦蛄以及小型魚類為食。其在白天不甚活躍,常常將自己埋在海底的泥沙之中或躲藏於海草床中,僅露出用於偵察的眼睛,主要以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而在夜間則會在海床附近徘徊,積極尋找並捕獵獵物。犁頭鰩會用其強壯的下頜咬住獵物,用牙齒碾碎其可能有的堅硬外骨骼並活吞該獵物。[9]
本科物種同大部分鰩魚和鯊魚一樣為卵胎生物種,繁殖季受物種、地域與環境的影響而多變,孕期可長達一年,每胎根據物種不同會產下2到12條幼魚。犁頭鰩最長可活到15年,而科內平均壽命長度為10年。犁頭鰩並不常聚集,但會傾向於生活在同類附近,並偶爾會與其他個體互動。一般犁頭鰩會同鯊魚一樣左右擺動其尾部來游泳,但在需要加速或衝刺的場合也會和鰩魚一樣使用頭部的胸鰭,游泳時本科物種頭部會略微抬起[8][9]。
物種分類
學界在2016年對犁頭鰩科其下的分類進行了大規模調整,改變大致如下:[11]
- 廢除顆粒犁頭鰩屬,原屬於該屬的2個物種以及犁頭鰩屬的5個物種移至藍吻犁頭鰩科
- 團扇鰩亞科升格為科並劃入電鰩目
- 擬團扇鰩屬劃至團扇鰩科,原屬於該屬的1個物種一併遷移
- 梳板鰩屬升格為科
- 兩個新屬擬犁頭鰩屬與弧犁頭鰩屬自犁頭鰩屬分離。
- 杜氏犁頭鰩和短吻犁頭鰩自犁頭鰩屬分別移至南犁頭鰩屬與強鰭鰩屬
- 鏟吻犁頭鰩屬不作調整。
所有現存的犁頭鰩科屬與種如下按學名字母表A-Z的順序排列:
弧犁頭鰩屬(Acroteriobatus)
共10種,均分布於南部非洲沿海與印度洋水域[11]
- 馬爾加什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andysabini ,見於馬達加斯加[12]
- 突吻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annulatus
- 布氏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blochii
- 灰斑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leucospilus (Norman, 1926)[12]
- 南非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ocellatus
- 阿曼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omanensis
- 沙拉蘭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salalah
- 索科特拉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stehmanni ,見於索科特拉[12]
- 斑鼻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variegatus
- 桑吉巴爾弧犁頭鰩 Acroteriobatus zanzibarensis
Remove ads
擬犁頭鰩屬(Pseudobatos)
犁頭鰩屬(又稱琵琶鱝屬)(Rhinobatos)
本屬共17種:
- 白斑犁頭鰩 Rhinobatos albomaculatatus :又稱白斑琵琶鱝。
- 安氏犁頭鰩 Rhinobatos annandalei :又稱安氏琵琶鱝。
- 奧斯汀犁頭鰩 Rhinobatos austini :又稱奧斯汀琵琶鱝。
- 婆羅洲犁頭鰩 Rhinobatos borneensis :又稱婆羅洲琵琶鱝。
- 台灣犁頭鰩 Rhinobatos formosensis :又稱台灣琵琶鱝。
- 長犁頭鰩 Rhinobatos holcorhynchus :又稱長琵琶鱝。
- 斑紋犁頭鰩 Rhinobatos hynnicephalus :又稱斑紋琵琶鱝。
- 暗斑犁頭鰩 Rhinobatos irvinei :又稱暗斑琵琶鱝。
- 印尼犁頭鰩 Rhinobatos jimbaranensis 又稱印尼琵琶鱝。
- 光背犁頭鰩 Rhinobatos lionotus :又稱光背琵琶鱝。
- 馬納氏犁頭鰩 Rhinobatos manai :又稱馬納氏琵琶鱝。
- 裸背犁頭鰩 Rhinobatos nudidorsalis 又稱裸背琵琶鱝。
- 彭氏犁頭鰩 Rhinobatos penggali :又稱彭氏琵琶鱝。
- 紅海犁頭鰩 Rhinobatos punctifer :又稱紅海琵琶鱝。
- 拉廊犁頭鰩 Rhinobatos ranongensis :又稱拉廊琵琶鱝。
- 琴犁頭鰩 Rhinobatos rhinobatos :又稱琴琵琶鱝。
- 塞氏犁頭鰩 Rhinobatos sainsburyi :又稱塞氏琵琶鱝。
- 薛氏犁頭鰩 Rhinobatos schlegelii :又稱許氏犁頭鰩、薛氏琵琶鱝。
- 肖氏犁頭鰩 Rhinobatos thouiniana :又稱肖氏琵琶鱝。
- 菲律賓犁頭鰩 Rhinobatos whitei :又稱菲律賓琵琶鱝。
Remove ads
- 菲利浦扁犁頭鰩 Tarsistes philippii :又稱菲利浦扁琵琶鱝。
經濟利用
該科物種為沿岸地區居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味道極佳[13]。除此以外,犁頭鰩科的個體還可為沿岸地區吸引前來潛水或是參觀水族館的觀光客,促進旅遊業的發展[1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