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鳥島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鳥島事件(日語:南鳥島事件)[1][2]是指1902年日本與美國之間,因太平洋孤島南鳥島(美方稱馬庫斯島,Marcus Island)主權及磷礦開採權引發的外交爭議。起因為約在6年(1896年)前因「先占」而歸屬日本領土。但在先占公告數年後,即明治35年(1902年)7月,一名美國人聲稱擁有該島權利,並在美國政府同意下登島,幾乎引發日美之間的國際爭端。此事當時被稱為「南鳥島事件」,一度震動日本政界與輿論。最終因美方態度消極且未正式向日本提出抗議,事件未演變成衝突而落幕,但此事促使日本的先占主張事實上獲得他國默認承認,南鳥島遂由日本實際控制至今。[3]
地理與發現記錄
南鳥島,地理上位於大洋洲,鄰近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距離日本本州約1950公里。該島座標位於落在北緯24°17′、東經153°58′,行政上隸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村,是日本國土向東延伸的最極點。[4][5]
島嶼面積僅約1.5平方公里,形如一枚漂浮在碧海上的三角形珊瑚礁,海面之上僅抬升八公尺,卻在無邊的洋面中顯得格外孤立。它的誕可追溯至約二十萬年前,源於海底火山的劇烈活動,熔岩與海水交織,最終凝結成今日的陸地。[4][5]
在十九世紀初,歐美的捕鯨船偶爾在航海記錄中提及這片孤島,但其位置與名稱始終模糊不清。直到1864年,美國船「晨星號」首次對它作出詳細描述,並命名為「馬庫斯島」。十年後,1874年,美國測量船「塔斯卡洛拉號」(Tuscarora)為它確定了精確的經緯度,讓這座孤島在地圖上有了清晰的位置與身份。[4][5]
事件背景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南鳥島成為日本與美國早期接觸與角力的舞台。1879年,靜岡縣齋藤清左衛門聲稱曾登上該島,但缺乏確切佐證;直到1883年,高知縣的信崎常太郎確實踏足島上,成為首位有記錄的日本登島者,日本遂據此口頭宣示主權。另一方面,1889年6月,美國帆船船長安德魯·安布羅斯·羅斯希爾[暫譯](Andrew Ambrose Rosehill)氏在南洋巡航期間發現了此島。由於該島為無人島,他在島上唯一的一棵椰子樹上懸掛美國國旗,同時將記載占領文的紙片封入瓶中埋於地下,之後航行至檀香山,透過當地的美國公使向國務省提交了發現報告書,並同時申請該島鳥糞採集的權利。[6][7][8]
1896年11月,日本冒險家水谷新六[9]在尋覓傳說中的「格蘭帕斯島」,在探索小笠原南方海域時,因暴風雨漂流至南鳥島,水谷見島上棲息著信天翁等大量海鳥,並發現島上鳥糞石資源豐富,便萌生捕獲之意,並計劃出口至南方諸島。同年12月,他自小笠原群島帶來二十三名村民定居,開始採集信天翁羽毛,並開始建設,他將島南側的居住地命名為「水谷村」,並為島內各地命名,如北之鼻、西之鼻、巽岬等。原本的無人島,於是具備了初步的人類居住形態。
另一方面,水谷為將該島正式編入日本領土,向內務省呈交了如下申請書(原文照錄)[10]:
臣水谷信六,素懷探訪海圖所載「格蘭帕斯島」之志。此次因赴南洋諸島馬里亞納群島從事貿易,於去年十一月三日乘「天佑丸」自橫濱港啟航,抵達小笠原父島二見港補給薪水,於十二日晨再度啟航,航行途中遂從事探島之任。
於十二月三日,在距小笠原母島東南(即中硫黃島之東)約六百五十海里處,發現一座無人島。該島周長約八海里半,位於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五分、東經一百五十二度三十五分,海拔約十五尺,全島地勢平坦,地質為仙人掌岩與砂土。島上三分之一覆蓋有似棟木之樹木及椰子樹等。
臣遂於樹木上刻記「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三日 日本人水谷」字樣。此島不屬任何他國,實為小笠原群島之一,應歸屬於日本帝國版圖。
懇請實地調查,並將該島編入版圖。另附圖面一紙,謹此呈報。
明治三十年三月二十二日
東京都日本橋區南二葉町三十四番地
水谷信六 敬呈
Remove ads
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夏,美國商船船長安德魯·安布羅斯·羅斯希爾[暫譯](Andrew Ambrose Rosehill)[9],聲稱自己早在1889年發現並登陸馬卡斯島(即南鳥島),插上美國國旗並埋下占領文。多年後,他說服夏威夷實業家成立「馬庫斯島鳥糞公司」[暫譯](「Marcus Island Guano Co.」),以開採磷酸鹽為目的,向美國政府繳納五萬美元保證金,獲准在該島採集鳥糞(Guano)。此前,他曾委託運輸船「謝里丹號」調查島況並取回樣品,但該船於前年五月途經時,發現島上已有日本移民駐守,且有人持槍拒絕美方登陸,只得返航。得知此事後,羅斯希爾決意維護自稱的先占權,並獲美國政府授予占有權,隨即組織遠征隊,於1902年7月11日自檀香山乘朱莉婭·E·惠倫[暫譯]號(Julia E. Whalen)號啟程,載運武器與採集工人前往南鳥島,揚言若遭日本人阻攔,將以國旗為先導,武力強行登陸。[1][8][7][12][13]
由於此事被多家美國報紙報導,駐美全權公使高平於7月13日致電外務大臣小村稱:「日本政府若欲主張該島所有權,本使擬將此意通告美國政府,然於此情況下,本使希望煩請告知其理由,並為與該『船長』會面作詳細說明,務請立即派遣一艘軍艦前往該島……」。已將馬庫斯島命名為南鳥島並編入東京府的日本政府,對此電文感到震驚,回電高平全權公使,說明南鳥島領有的事實經過,並稱:「……閣下應就此事實喚起美國政府注意,且若該島占領許可已經授與,則為避免兩國政府間不必要的紛擾,應深勸美國政府迅速採取措施撤銷該許可。」[14]
同時,已有日本人在當地從事事業,擔心羅斯希爾一行與當地日本人發生紛爭,決定依高平全權公使(高平小五郞)電文中所指示,派遣一艘軍艦,於7月23日派出海軍最快艦「笠置」自橫須賀軍港出航。遂由外務省電信課長石井菊次郎氏搭乘軍艦「笠置」號火速前往南鳥島。「笠置」比羅斯希爾的帆船早一步,於7月26日下午6時抵達南鳥島,石井書記官打算在島上等候羅斯希爾遠征隊到來,出示政府訓令,迫使其退去,因此原定在島上停留約十日。然而,該島四周盡為珊瑚礁環繞,毫無港灣,加之為深海,無處可投錨,「笠置」自將人員送上島後,只能繞島巡航,由於島上情況不適合軍艦長期停泊,且因煤炭不足無法長時間繞島巡航外洋,再者,羅斯希爾遠征隊究竟何時到來亦不得而知,於是石井書記官與艦長坂本一大佐商議後,遂決定建設簡易宿舍在島上留下陸戰隊守備,「笠置」先行撤回。遂任命海軍中尉秋元秀太郎為駐剳隊長,派遣十六名水兵登島,並將石井書記官攜帶的訓令及"致羅斯希爾的書信"託付給秋元秀太郎中尉,「笠置」於3日後的7月29日返航橫須賀。[1][8][7][12]
駐守南鳥島的秋元中尉率領的陸戰隊,自「笠置」號運下建築材料與兩個月的糧食後,立即搭建臨時兵舍,升起海軍旗,並在登陸地點立起大書「大日本軍艦笠置派遣南鳥島駐剳隊」的標柱,開始警備。[15]翌日7月30日早晨,自夏威夷來的帆船朱莉婭·E·惠倫[暫譯]號(Julia E. Whalen)抵達南鳥島,艦長羅斯希爾、美國農務局的塞德威克(T. F. Sedwick)、畢夏普博物館的布萊恩(W. A. Bryan)三人由西岸、西端偏北的海岸登陸。秋元中尉立刻登船會見羅斯希爾,出示由石井書記官託付的政府公文、艦長給中尉的訓令英譯本,以及駐東京美國公使巴克交給羅斯希爾的文件,並遞交日本政府關於南鳥島領有經過的說明書簡與駐日美國公使為避免紛爭、交由外交談判處理的書簡,同時告知本島占領的經過,並要求其離島。經交涉結果,允許「一次以五人為限,並附一名負責人,另為兩位博士清掃當時無用的一棟房屋並附一名島民,准許停留一週」。期限屆滿後,羅斯希爾於8月7日離開南鳥島。此期間,秋元中尉等人進行了測量並製作了南鳥島地圖。[1][8][7][12]
此外,日本政府交給羅斯希爾的書簡,後來刊登於夏威夷報紙《公報》(Gazette),但與日本政府對外公布的版本比較,刪減甚多。被刪去的部分正是日本領有主張中最重要的內容,即馬庫斯島自早期起便為日本水手所熟知,自1879年(明治12年)以後,日本漁民與獵人定期寄港,1896年(明治29年)有20名以上小笠原島島民移居,1898年由東京府公告命名為南鳥島並編入等島嶼事跡。此事對日本政府不利,因為刪減開頭部分是政府以事實根據不明為由駁回的齋藤清左衛門主張,而後半關於領土編入,海軍軍務局認為若當時以勅令而非東京府公告,便可防止此事件,甚至批評外務省程序:「……若由外務省發布公告,或可防止紛議於未然……」,因此該部分亦被刪除。[1][8][7][12]
羅斯希爾經由中途島,於9月10日返抵夏威夷。12日夏威夷報紙《廣告人》(Advertiser)大篇幅報導南鳥島事件,刊登布萊恩繪製的地圖與訪談,報導中布萊恩表示,他對許多日本人進出馬庫斯島、無限制獵殺鳥類、採取羽毛與翅膀並作為產業出口至歐洲與美國一事深感興趣。之後羅斯希爾更於《夏威夷人公報》(Hawaiian Gazette)及其他刊物上發表如下言論:[12]
「我於1897年抵達此島時,未見任何日本人。因此無法確定自1896年起是否有日本人持續居住於此島。據此,最正確的說法應是我才是此島的發現者。
因此,日本不具備對該島的佔領權。當時我已察覺島上鳥糞的價值,遂留下數名部下與一年份的糧食後即返國,並著手成立以鳥糞進口為目的的公司。
終於組成了一家資本額100美元的股份公司。當我於本年8月再度抵達此島時,卻遭日本人拒絕登陸。
總而言之,羅斯希爾主張自己才是最早發現南鳥島之人,即使其後日本人重新發現並將其納入領土,日本亦不具備合法權利。
然而,根據國際公法的認定,美國政府並未採納此申請,另外,美國不干涉的背景之一,是日本人在中途島、威克島等太平洋島嶼亦為捕鳥而展開活動並居住,若南鳥島占有問題擴大,恐波及其他島嶼。且在事件一年前的1901年(明治34年)1月,美國政府曾詢問日本是否主張有日本人居住的中途島主權,日本政府回覆無意主張,因此美國政府避免介入南鳥島問題。此南鳥島事件,最終美國未再通報而告落幕,南鳥島的日本領有權最終未演變為國際爭端。[1][8][7][12]
Remove ads
美國沉默與南鳥島歸屬
南鳥島的先占經過與羅斯希爾來航,前文已有交代。雖然羅斯希爾極力主張領有,美國最終並未反駁日本的立場。除了當時日美關係一向友好—自明治維新以來,美國在甲午戰爭中保持善意中立,並在講和時居中斡旋;對「門戶開放政策」亦獲日本支持—背後還有更具體的原因。[16]
其一,日本的先占在當時國際法下幾乎無懈可擊。高橋作衛博士指出,領土取得須具備占領意圖、公告併領、實際移住與持續管理,單憑發現不足成立。羅斯希爾雖稱曾登錄美國文書,但缺乏持續占領,美國無法據此抗辯。學生雉本朗造更論證,日本占領時島為無主地,行為公開且具實效,國際法上成立有效先占。美國既無法理依據,也有約翰斯頓環礁先例作反證,自難反駁。[17][16]
其二,美國輿論並不支持羅斯希爾。多家報紙認為,不應為一座小島損害日美友誼,《紐約太陽報》甚至直言,日本早已將南鳥島編入版圖,地理上亦可能先於美國發現,貪圖利益而侵奪並不光彩。英國媒體亦有類似觀點。[16]
其三,美國顧慮日本在中途島與威克島問題上的態度。兩島雖屬美國領土,但當時幾乎無人居住,反有日本人漂流跡象。美方曾兩度向駐美公使探詢日本是否有領有意圖,得到否定答覆。由於這兩島對美國戰略價值遠高於南鳥島,美國或擔心在南鳥島問題上強硬,會促使日本改變對兩島的立場。[16]
這三項因素,尤其是國際法上的優勢,使美國選擇沉默,南鳥島遂確保為日本領土。其後島嶼數度易主,昭和年間僅餘數名漁民居住。戰時曾作為南方航空基地,戰敗後於昭和二十年(1926年)九月二日被美國接收占領。如今,島上只剩氣象廳的觀測所,靜立於太平洋之東端。[16]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 無主地先佔原則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