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博赫丹·若爾達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博赫丹·奧萊克西約維奇·若爾達克(烏克蘭語:Богдан Олексійович Жолдак;1948年2月13日—2018年10月31日[1]),烏克蘭作家和編劇。[2]
生平
1948年2月13日出生於基輔。父親是作家奧列斯·伊萬諾維奇·若爾達克[3],母親是詩人葉娃·烏斯季米夫娜·納魯賓娜。畢業於第87專業學校。
1972年畢業於基輔大學語文系。
曾擔任烏克蘭國家電視台第一頻道(UT-1)和「1+1」電視頻道多個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並在國家廣播電台第一頻道主持每周廣播節目「說謊者 — 與博赫丹·若爾達克的文學會面」。2004年,他參與了選集《幻象罷工》(Страйк ілюзій)的出版,其中收錄了他的劇作《着了魔的扎波羅熱人》(Чарований запорожець)。
曾在羅斯電影製片廠(隸屬於羅斯股份公司)工作,並在伊萬·卡爾片科-卡里基輔國立戲劇、電影和電視大學電影系教授劇本寫作技巧。
他是烏克蘭作家協會和烏克蘭全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成員,同時也是「Кінопис」(電影筆會)聯合會的成員。

2018年10月31日逝世,若爾達克在基輔國立卡爾片科-卡里戲劇、電影和電視大學為學生做完講座後,因血栓脫落而去世,享年70歲[4]。
Remove ads
妻子伊琳娜是音樂教師;他們的女兒達里婭·若爾達克是藝術項目策展人和畫廊經營者。
創作
作為劇作家,他創作了哥薩克舞歌劇《科諾托普女巫》(Композитор, 1982年首演於伊萬·弗蘭科國家學術話劇院)、戲劇《痴情魔鬼》(Закоханий чорт, 1986年首演於沃倫謝甫琴科烏克蘭音樂話劇院)和《泥土》(Глина, 1993年,與О. Чумак合寫)。
他也為許多電影編寫了劇本,例如:《多瑙河畔的扎波羅熱人》(Запорожець за Дунаєм, 1986年,導演:О. Суярко, 烏克蘭電視電影製片廠 «Укртелефільм»)、《女巫》(Відьма, 1990年,導演:Г. Шигаєва, 亞歷山大·多夫任科電影製片廠)、《哥薩克在前進》(Козаки йдуть, 1991年,導演:С. Омельчук)、《伊萬和母馬》(Іван та кобила, 1992年,導演:В. Фесенко;後兩部由「羅斯」國家文化製作中心 «Рось» 出品)、《通往謝契之路》(Дорога на Січ, 合著劇本, 1994年,導演:С. Омельчук, 亞歷山大·多夫任科電影製片廠)
他是文學流派「動態散文」(динамічної прози)的創始人之一。該流派的特點是:情節凝練且豐富;刻意選擇「自然」、「貼近現實」的題材,包含自然主義描寫和情色元素;融合了抒情、諷刺和怪誕風格的高度表現力;以及超越常規詞彙的語言即興創作。他的部分作品已被翻譯成英語、德語、克羅地亞語、日語等語言。他創作了眾多散文作品,並多次獲得文學獎項。
他對烏克蘭藝術的潛力持樂觀態度,並以自己的信念激勵着與他交談的學生們。[7]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