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爾·施皮特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1845年4月24日—1924年12月29日),瑞士詩人和小說家,1920年獲得1919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1]
生平
卡爾·施皮特勒出生於瑞士利斯塔爾,其家境顯赫,父親曾任瑞士聯邦財政部秘書。他早年在巴塞爾文理中學求學,師從語言學家瓦克納格爾與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1863年起在蘇黎世大學攻讀法律,1865年至1870年先後在蘇黎世、海德堡與巴塞爾學習神學,但當獲邀出任牧師時,他已深感自己的使命在於史詩創作,遂拒絕從事牧師。
自1871年8月起,他在俄羅斯任家庭教師,並斷續居於芬蘭,至1879年返國。回國後,他先後在伯爾尼與拉訥沃維爾任小學教師,並為新聞社撰稿,隨後又任《新蘇黎世報》編輯。1883年,他與曾為學生的瑪麗·奧普·德·霍夫(Marie op der Hoff)結婚。
施皮特勒以「卡爾·費利克斯·坦德姆」(Carl Felix Tandem)為筆名,於1881年發表寓言式散文詩《普羅米修斯與厄庇墨透斯》(Prometheus und Epimetheus),借神話人物的對照探討理想與教條之間的張力。此書後來在榮格1921年的《心理類型》中獲得心理學式的詮釋。1924年,施皮特勒以本名重新出版修訂版《受難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der Dulder)。
其後,1882年出版詩集《域外詩篇》(Extramundana)。1885年起辭去教職,專事新聞與文學創作。作品相繼問世,包括1891年的短篇集《弗里德利,卡爾德里》(Friedli, der Kalderi),自稱描繪俄羅斯現實主義;1892年的《文學寓言》(Literarische Gleichnisse);以及1896年的《歌謠集》(Balladen)。
1900年至1905年,他創作了以六步抑揚格寫成的大型寓言史詩《奧林匹克之春》(Olympischer Frühling),融合幻想、自然主義、宗教與神話主題,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係。他的散文作品亦具影響力,包括以童年經驗為基礎的《少女之敵》(Die Mädchenfeinde, 1907)、吸收自然主義影響的劇作《中尉康拉德》(Conrad der Leutnant, 1898),以及帶有自傳性質的中篇小說《意象》(Imago, 1906),其中通過內心獨白探討無意識在創造性個體與中產階級規範衝突中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施皮特勒公開反對瑞士德語區多數人親德的立場,其觀點發表於隨筆《我們的瑞士立場》(Unser Schweizer Standpunkt)。1919年,他因文學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1924年逝世於盧塞恩。
Remove ads
主要作品
-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奧林匹亞山的春天〉這首多達兩萬多行的巨型史詩以及《夢中的佳麗 伊瑪果》。作家除了創作詩,還有寫作小說、戲劇作品。[1]
作品的中譯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斯比特勒》,台北市:九五文化出版,1981年。
- 施岷/譯,《奧林匹斯的春天》,桂林:灕江出版社,1996年。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