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羅萊納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羅萊納犬
Remove ads

卡羅萊納犬(英語:Carolina dog),又被稱為黃狗(英語:yellow dog)、[1]yaller dog[2][3][4]美國野狗(英語:American dingo)或南方野狗(英語:Dixie dingo),是一種中型的犬種,偶爾以野犬的形式出現在美國東南部,特別是在偏僻的長葉松林和落羽杉沼澤地區。透過推動將牠們建立為品種標準化犬種的努力,卡羅萊納犬已經獲得兩個較小犬舍俱樂部的認可,並被一個主要犬舍俱樂部納入品種建立計畫中。

事实速览 原產國, 特徵 ...

最初卡羅萊納犬是一種地方犬種(landrace),[5]後來由I. Lehr Brisbin Jr.重新發現,牠們作為自由活動的犬群而存在,[6] 雖然早在1920年代的美國犬類相關出版物中就已有記錄。[7] 卡羅萊納犬顯示出與東亞犬種的基因混合特徵。

儘管名稱如此,但牠並不是北卡羅萊納州(州犬為普羅特獵犬)或南卡羅萊納州(州犬為博伊金獵鷸犬)的州犬。

Remove ads

歐洲的接觸

最早記錄北美「印第安犬」的出版物之一是格洛弗·莫里爾·艾倫在1920年的文章。[7] 艾倫推測這些「大型或普通印第安犬」是源自亞洲原始犬的後代:

因此很可能,家犬起源於亞洲,並由古代民族向東、西兩方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種遷移很可能開始於更新世晚期。[7]

艾倫引用了19世紀晚期對犬類骨骼遺骸的研究,這些遺骸從阿拉斯加到佛羅里達、大安地列斯群島以及向西至大平原都有發現,並在印第安人的土墩中被挖掘出來:

Cope(1893年)首先描述了這種犬的下顎,標本由Moore在聖約翰河的一個貝丘採集。他注意到下顎第一前臼齒缺失,似乎未曾發育。同時他也觀察到裂齒內突的強烈發展。
Moore在探索佛羅里達和喬治亞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這種類型的犬遺骸。在喬治亞的奧薩巴島一個大型土墩中,他(1897年)發現了幾個人類和犬類骨骼的埋葬,犬骸均為完整且單獨安葬,顯示這些犬並未被作為食物使用。其他類似的犬骸則在南卡羅萊納海岸的原住民土墩中發現(1899年)。Putnam認為這些犬與俄亥俄州Madisonville的犬相同。[7]

這些犬由I. Lehr Brisbin Jr.加以推廣,他是喬治亞大學薩凡納河生態實驗室的資深生態學研究員。他在薩凡納河核能場址工作期間首次發現卡羅萊納犬,該地自1950年起被清空並封閉數十年。[6]

Remove ads

建立與認可

Thumb
家庭飼養的卡羅萊納犬

自1996年起,卡羅萊納犬可以在聯合犬業俱樂部(UKC)註冊,[8] 該俱樂部也發表了詳細的卡羅萊納犬品種標準[9] UKC專注於獵犬和其他工作犬,並將卡羅萊納犬歸入「視獵犬與原始犬組」,[a] 與非洲的巴森吉犬以及泰國脊背犬等犬種同組。美國稀有犬協會(ARBA)也發布了卡羅萊納犬的品種標準。[10] ARBA將卡羅萊納犬納入其第5組,與迦南犬新幾內亞唱犬並列。[11]

2017年7月,美國養犬俱樂部(AKC,美國最大的犬種登錄機構)將卡羅萊納犬納入其基礎種源服務(FSS)計劃,[12] 這是邁向正式AKC品種認可的第一步。AKC將其列入獵犬組。

外觀描述

Thumb
庭院中休息的卡羅萊納犬

卡羅萊納犬屬於中型犬,肩高約在18至24英寸(46至61公分)之間,體重約在35至50磅(16至23公斤)之間。[13] 其耳朵豎立、細長並逐漸尖銳,能靈敏地朝向聲音方向轉動,聽力極佳。[14]

體型介於健壯而纖細優雅與稍微壯碩之間,四肢修長而強健,腰身結實狹窄。健康的卡羅萊納犬體態緊緻、強健且富運動感。腳掌相對較大,吻部與明顯修長的狐狸般耳朵具有尖嘴犬特徵。尾巴通常上翹,經常帶有鉤狀彎曲。被毛通常短而光滑,符合溫暖氣候犬種的特徵。

毛色多樣,包括紅薑色、淺黃色、淡黃褐色、黑褐色或花斑色[15] 可能伴隨腳趾、胸部、尾端或口鼻部的白斑。眼睛呈杏仁狀且略帶斜角,多為深棕色或深橘色。眼周常有黑色「眼線」狀毛色,淺色犬隻更為明顯。嘴唇經常帶黑色,即使在淺色犬隻中亦然。幼犬常見黑色面罩,隨著成犬被毛長出會逐漸淡化。[16]

行為

野外繁殖

雌性的卡羅萊納犬在短時間內會出現三次發情週期,當幼犬數量增加時,其繁殖週期則會轉變為季節性。一般認為這是為了在野外環境中快速繁殖,以避免如心絲蟲等疾病造成的影響。[6]

DNA 證據

Thumb
參與 DNA 測試的卡羅萊納犬「Hunter」[17]

Brisbin(1997)推測,部分卡羅萊納犬的祖先是與史前美洲人一同來到北美洲的。[6]

2013 年,一項研究對卡羅萊納犬的粒線體DNA(mtDNA)進行取樣[b]。結果顯示,58% 的犬攜帶在全球皆能發現的普遍單倍型[c](如 A16、A18、A19 和 B1),5% 攜帶與韓國及日本相關的單倍型(A39),而 37% 攜帶一種此前未曾記錄的獨特單倍型(A184),屬於源自東亞的 a5 mtDNA 次支系。[20] 相較之下,澳洲野犬新幾內亞歌犬則都屬於單倍型 A29[21][22][c],屬於 a2 次支系,[23][24],因此在 mtDNA 層面上並無近期的遺傳關聯。2013 年另一項對美洲多種犬種(包括卡羅萊納犬、祕魯無毛犬吉娃娃犬)的研究則指出其與東亞犬種存在古老的遷徙關係。[25][20]

2015 年,一項針對 161 個品種共 4,676 隻純種犬,以及 38 個國家的 549 隻村落犬進行的研究,透過母系 mtDNA、父系 yDNA常染色體DNA標記,檢測其與歐洲犬種的混種程度。結果顯示北美洲本土犬(除北極區域外)並無固有的 yDNA 單倍型。然而,卡羅萊納犬的 mtDNA 含有 10%–35% 的前哥倫布時期血統(單倍型 A184),與東亞犬種有聚類關係。[26]

2018 年,一項比較北美與西伯利亞化石犬隻及現代犬的 mtDNA 與核 SNP 研究指出,犬類在距今約 4,500 年後才由西伯利亞進入美洲,與人類到達的時間相差甚遠,並在 9,000 年內保持隔離,直到歐洲人到來才幾乎滅絕,被歐亞犬取代;這些接觸前犬類擁有獨特的基因特徵,現今幾乎消失,與北極犬種的關係最近。該研究中的三隻卡羅萊納犬展現出最多達 33% 的前接觸/北極血統,不過研究也未能排除這是因與現代北極犬混種所致。[27]

2020 年,一項使用 qpAdm 對現代犬與青銅時代、 新石器時代犬骨核 SNP 的研究指出,卡羅萊納犬的 SNP 成分約 36% 來自新幾內亞歌犬,62% 來自歐洲,其餘主要歸因於舊大陸,幾乎沒有支持來自貝加爾湖/美洲的血統。[28](Suppl. table S1)

Remove ads

另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