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以色列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
印度早於1950年已承認以色列,但兩國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並互設大使館。
印度和以色列兩國在經貿、文化及軍事方面合作關係廣泛[1]:印度是以色列在亞洲的第二大經濟合作夥伴[2],於2010年,兩國之間不包含軍備的雙邊貿易總額為47億美元[3];印度是以色列軍備的最大買家,以色列亦是印度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軍事夥伴。截至2009年,兩國的軍備貿易總額約為90億美元[4],兩國之間亦有聯合軍事訓練[5]和發展太空科技[6];在2012年8月,印度與以色列簽署價值5000萬美元的學術研究協議[7]。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進行的一項多國研究,印度被認為是繼美國後最親以色列的國家[8]。
文化關係
於2011年4月至5月,一些著名的印度藝術家到以色列參加了一個為期三周的文化節,紀念印度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20周年。印度駐以色列大使指出文化節的目標是展示印度多層次的面貌,並把這些面貌帶進以色列社會,令印度和以色列兩國更了解對方的文化和思維,從而對雙邊關係帶來積極的影響[9]。
每年,超過40,000名以色列人到印度旅遊,他們大多是剛服完兵役的年輕人[9]。這些以色列人大多會到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馬納利、達蘭薩拉周邊的村莊等地區[10]。在熱門旅遊區庫爾盧,商店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常看見希伯來語的指示語句[10]。在2007年,一共有20,000名印度遊客到訪以色列[11];到2010年,印度取代韓國,成為最多到訪以色列遊客的亞洲國家,數目為41,000人次[12]。印度遊客在以色列的平均旅遊支出為1364美元,以色列遊客在印度的平均旅遊支出則為1,091美元[13][14]。
經貿關係
2001年,兩國之間不包括國防貿易的雙邊貿易總額為2億美元;於2009年,雙邊貿易總額增長至41億美元。兩國之間貿易包括製造業、發射衛星、農業和鑽石行業。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