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洋中洋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洋中洋脊map
Remove ads

印度洋中洋脊英語:Central Indian Ridge)是印度洋西部的中洋脊

Thumb
印度洋中洋脊測深圖

地質

印度洋中洋脊的形態特徵為典型的慢速至中速擴張洋脊,軸向谷深約500至1000公尺。長50至100公里的脊段之間,夾有長約30公里的轉形斷層,以及長約10公里的非轉形斷裂帶。岩漿供應主要來自軸向火山脊,這些火山脊長約15公里,寬1至2公里,高出軸谷底部100至200公尺。[1]

其在赤道附近的擴張速率約為每年30公釐,而在南端的羅德里格斯島三聯點英語Rodrigues Triple Junction則為每年49公釐,因此印度洋中洋脊屬於中等偏快的擴張型洋脊。其特徵是擴張方向與脊線夾角中等偏小,且大型位移帶較少。唯一明顯的例外,是位於南緯18°、長近300公里的瑪麗·賽萊斯特斷裂帶[2]。從南緯21°到該斷裂帶之間,印度洋中洋脊脊線向西偏折,且較大的斷裂位移方向由右旋轉為左旋,但在南緯18°以北又恢復為右旋。[1]

除此之外,印度洋中洋脊南段(從羅德里格斯島三聯點到阿爾戈斷裂帶,南緯25°–13°)幾乎與擴張方向垂直。而在阿爾戈斷裂帶以北,其走向高度傾斜,並由許多較短的脊段組成。北段(包括嘉士伯海嶺)則呈北北西走向,且缺乏斷裂帶。印度洋中洋脊軸線深度由南緯20°的3200公尺,逐漸加深至羅德里格斯島三聯點附近的4000公尺。[2]

Remove ads

板塊邊界

傳統上,印度洋中洋脊被認為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澳洲板塊之間的分界線。同樣地,其北端的歐文斷裂帶英語Owen Fracture Zone被認為是印度-澳洲板塊阿拉伯板塊的分界。然而,歐文斷裂帶的相對運動非常微弱,實際上阿拉伯與印度是作為同一板塊移動。這個板塊再向東,與澳洲板塊之間的界線是一條分散型邊界,即「印度–魔羯英語Capricorn plate邊界」,從查戈斯大淺灘附近的印度洋中洋脊向東延伸到東經九十度洋脊,再沿該洋脊向北,至巽他海溝北端。這條分散型邊界可能形成於晚中新世,並與亞丁灣張裂及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有關。[3]

構造與熱點

印度洋中洋脊張裂始於約3800萬年前,當時馬斯克林深海高原查戈斯–拉克代夫洋脊英語Chagos–Laccadive Ridge分離。這兩者都是留尼旺熱點的產物,也是唯一已知與印度洋中洋脊交互作用的熱點。留尼旺熱點如今距離印度洋中洋脊約1100公里,它在約4700萬年前於南緯 18–20°附近,從印度板塊跨越印度洋中洋脊進入非洲板塊。留尼旺熱點的軌跡包括位於印度板塊上的查戈斯–拉克代夫洋脊,這條洋脊一直延伸到印度西岸,而該熱點在誕生之初,於6600萬年前形成了印度西北部的大規模玄武岩地層德干暗色岩[1][2]

印度洋中洋脊附近唯一露出海面的地形是羅德里格島,它位於模里西斯與中洋脊之間、神秘的羅德里格斯三重交會點之巔。羅德里格斯洋脊透過一系列錯列排列的洋脊「三賢士」(Three Magi)在南緯19°與印度洋中洋脊匯合。然而,羅德里格斯島的火山岩與模里西斯及留尼旺島上、約 158–130萬年前的岩石相似,因此羅德里格斯洋脊不太可能源自印度洋中洋脊,留尼旺熱點依然是最可能的成因。[2]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