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裔美國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裔美國人,指具有印度血統的美國人,是屬於亞裔美國人群體的一部分。為了區別和美洲原住民的不同,美國人口調查局通常稱他們為亞洲印度裔(英語:Asian Indian),並避免與美洲原住民混淆。印度裔美國人是僅次於華裔美國人的第二大亞裔美國人群體[4]。印度裔美國人2015年度的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03,821 ,在美國各族群中位列第一。[5]
Remove ads
歷史
人口
根據來自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美國社區調查數據,在美國,亞裔印度人口從2000年近1,679,000增長到2007年的近2,570,000:增長了53%。在亞裔美國社區人數裡這增長率是最高的,也是美國族群里增長最快的。印度裔美國人是僅次於華裔美國人的第二大亞裔美國族群。[4][6][7][8]
2020年,印度裔美國人有4,460,000人,佔美國總人囗的1.2%。
印度裔美國人的數據
杜克大學聯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表明從1995年到2005年,印度移民比來自英國,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的總移民人口創建了更多的工程和科技公司。[10]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表明在硅谷的三分之一工程師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的7%是有印度裔的CEO領導。
社會經濟
根據美國醫師協會,有近3萬5000名印度裔醫生。[11]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近64%印度裔美國人擁有學士學位或者更高。[12] (比起全美國平均數據28%,和所有亞裔族群平均數據44%)。近40%印度裔美國人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或者其他專業學位,這是全國平均數據的五倍。在印度裔美國人中,72.3%人參與到美國勞動力,其中57.7%是從事經理和專業職能。[13]
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印度裔美國男人有「最高全職平均年收入$51,094」,但印度裔美國女人平均年收入只有$35,173。[12]
各界知名人物


- 哈爾·葛賓·科拉納,醫學家,196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物理學家,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阿馬蒂亞·庫馬爾·森,經濟學家,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化學家,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賀錦麗,現任美國副總統
- 安納瓊亞歷山大,著名時裝設計師
- 卡爾帕娜·喬拉,已故著名航天員,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罹難。
- 鮑比·金達爾, 現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
- 維偉卡·孔德勞,美國首任美國聯邦資訊長(Feder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of the United States)
- 辛扎雅·馬拉卡美國歌手,美國偶像 (第六季)的參賽者。
-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化學家,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
- 奈特·沙馬蘭,電影編劇、導演、製作人以及演員
- 法里德·扎卡利亞 記者,時事評論家和作家,《時代雜誌》的主編,CNN節目《法里德·扎卡利亞的環球公共廣場》的製片人以及主持人
- 凱爾朋·蘇雷什·默迪, 演員及政治家
- 維諾德·柯斯拉,昇陽電腦的創始人之一
- 桑賈伊·梅洛特拉,新帝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 Pradeep Sindhu瞻博網路的創始人
- 盧英德,百事公司的總經理及集團主席
- 山塔努·納拉延,工程師,現任Adobe Systems的CEO
- 薩爾曼·可汗,可汗學院的創始人
- 明泊霖(英文名Pranav Mistry),第六感(Sixth Sense)科技的主要發明者
- 妮基·黑利,前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