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厚底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厚底鞋
Remove ads

厚底鞋(Platform shoes)是指鞋底厚度通常在5—10 cm(2—4英寸)範圍的涼鞋。厚底鞋也可能搭配高跟鞋設計,此時鞋跟會明顯高於腳掌。在戀物靴芭蕾靴中可見極端高度的鞋底與鞋跟,其中鞋底可達20 cm(8英寸),鞋跟甚至超過40 cm(16英寸)。厚底鞋的鞋底可能是均勻厚度,也可能採用楔形、獨立塊狀或細高跟設計。抬高腳踝會增加踝關節扭傷的風險。[1]

Thumb
一雙20-公分(8-英寸)高的透明跟厚底鞋範例
Thumb
木底厚底涼鞋
Thumb
及踝厚底靴
Thumb
有機玻璃厚底鞋

歷史

厚底鞋存在於多種文化中。最著名的前身是15世紀威尼斯的Zoccoli木鞋,設計初衷是為避免路面積水時弄濕腳部。隨著流行趨勢變化,厚底鞋的普及程度時有起伏。1970年代在歐洲曾於兩性間廣泛流行,現今則主要受女性青睞。[2]

古代

Thumb
穿圓形套鞋的女僕:英格蘭1773年版畫《Piety in Pattens or Timbertoe on Tiptoe》

厚底鞋最早可見於古希臘戲劇中抬高重要角色身高的用途,16世紀倫敦的上流交際花也有類似穿著。18世紀歐洲稱為套鞋的厚底鞋被用於避開街道泥濘。日本下駄也有相同實用起源,可能與古羅馬厚底半筒靴存在關聯。另一種功能相似的厚底鞋是日本18世紀的「おこぼ」,這種木鞋因行走時聲響得名,是藝妓學徒的傳統鞋履。類似設計的黎巴嫩Kabkab鞋(14-17世紀)以天鵝絨/皮革製帶,木底鑲嵌珍珠銀飾。印度古代Paduka(意為「神之足印」)則是上流階層的身份象徵,木質鞋底常雕刻動物造型並以象牙裝飾。[3] 中國古代男性穿著白布層疊厚底的黑靴,此樣式現仍用於京劇舞台。[4] 清朝時期,滿族貴婦穿著花盆底鞋模仿漢族纏足女性的步態。[5]

現代

厚底鞋在1930-1950年代於美國、歐洲和英國略有流行,但遠不及1960-1980年代的風靡程度。

20世紀

1930–1950年代
Thumb
卡門·蜜蘭達在1940年代推動厚底鞋流行[6]

1930年代初,猶太設計師Moshe Kimel為演員瑪琳·黛德麗設計首款現代厚底鞋。1938年,薩爾瓦托·菲拉格慕為歌手茱蒂·嘉蘭設計名為「彩虹」的楔型涼鞋,以金色羊皮製帶,軟木包麂皮鞋底,致敬其電影《綠野仙蹤》主題曲。[7] 二戰期間因皮革配給制,設計師轉用木材與軟木替代。[8]

1940年代的厚底鞋設計呈現高拱形,與強調輕盈感的細高跟形成對比,其厚重感更接近現代舞的踏地感。[9] 1950年代優雅鞋型回歸,厚底鞋風潮暫歇。[10]

1960–1970年代

1967年,鞋匠羅傑·維威耶伊夫·聖羅蘭春夏及秋冬系列設計多款厚底鞋,包括涼鞋與靴子。[11] 1970年代初期,美國品牌Kork-Ease推出水牛皮帶配軟木楔跟的經典涼鞋,引發大量仿製。此時厚底鞋被視為「派對鞋」,迪斯可文化中常見鑲嵌閃光裝飾的誇張款式。[12]

1972年,紐約設計師Carole Basetta製作訂製厚底鞋,客戶包含大衛·鮑伊及其化身吉基·星塵華麗搖滾音樂人。[13]

1980–1990年代

1980年代後期,舒適型厚底運動鞋出現,使全年齡層女性接受此鞋型。1990年代初,英國設計師薇薇安·魏斯伍德重新將超高厚底鞋引入時尚圈,超模娜奧米·坎貝爾曾因穿著其設計的5寸厚底鞋在秀場跌倒。[14] 1990年代末因英國組合辣妹合唱團頻繁穿著Buffalo品牌厚底運動鞋再度流行。[15]

21世紀

2004年伊夫·聖羅蘭推出的Tribute涼鞋因舒適厚底重掀熱潮。[16] 2010年代末因復古風潮流行透明底「無形鞋」與穆勒鞋款厚底靴。[17]

喜歡穿厚底鞋的名人

圖集

參見

  • 增高鞋
  • 高跟鞋
  • 靴子列表
  • 鞋款列表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