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始南亞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始南亞語構擬出的南亞語系的祖語。哈里·肖托(Harry L. Shorto)的《孟高棉比較詞典》中給出了原始孟高棉語(即蒙達語族以外的所有南亞語),保羅·西德韋爾則在進行新的原始南亞語構擬工作。

事实速览 原始南亞語, 重建自 ...

一般認為原始南亞語分化的時間距今約5至4千年(即公元前3000-2000年),原鄉位於華南或湄公河河谷。

音系

肖托 (2006)

原始孟高棉語構擬出的孟高棉語族祖語,孟高棉語族是南亞語系的主要分支。不過孟高棉語族已經在最近的分類方案中被否決,這使得原始孟高棉語等同於原始南亞語。[1]蒙達語族沒有被很好地記錄下來,並且已經通過外部語言接觸進行了重組,沒有包括在構擬中。

哈里·肖托(Harry L. Shorto)(2006)的原始孟高棉語共有21個輔音、7個元音,可以延長或聲門化,還有3個雙元音

更多信息 唇音, 齒齦音 ...

原始孟高棉語有很多元音:* *a, *aa

  • *e, *ee
  • *ə, *əə
  • *i, *-iʔ, *ii, *-iiʔ
  • *o, *oo
  • *ɔ, *ɔɔ
  • *u, *uu, *-uuʔ
更多信息 高度, 前元音 ...

雙元音有:

  • *iə, *uə, *ai
Remove ads

西德韋爾 & 勞 (2015)

保羅·西德韋爾和費利克斯·勞(Felix Rau)(2015)[2][3]的原始南亞語音節結構如下。* *Ci(Cm)VCf

還可以加前綴和中綴,以及主音節影響前音節發生可能的「韻尾複製」。

  • *(Cp(n/r/l))CiVCf

西德韋爾 & 勞 (2015)[2]構擬了21-22個原始南亞語輔音(*ʄ不確定)。

內爆音和濁塞音之外的所有原始南亞輔音都可做韻尾(Cf)。

所有原始南亞語的清塞音和濁塞音,以及*m-、*N-、*r-、*l- 和 *s-,都可以作為前置音節或倍半音節(Cp)出現。

中輔音(Cm)是*-w-、*-r-、*-l-、*-j-和*-h-。

更多信息 唇音, 齒齦音 ...

西德韋爾 & 勞 (2015)[2]構擬了8個原始南亞語元音,且每個都有長短對立。長元音以附加三角冒號(ː)書寫。

更多信息 高度, 前元音 ...

原始南亞雙元音是*iə和*uə,可能還有*ie和*uo。[4]

形態

常見的結構有*CV(C)和*CCV(C)詞根。*CVC詞根也可以加前綴或中綴,如*C-CVC或*CCVC (Shorto 2006)。Sidwell (2008)給出了以下兩種詞幹的結構。

  • 單音節 - C(R)V(V)C
  • 倍半音節 - CCV(V)C

:R是可選的中間輔音/r、l、j、w、h/之一。

Sidwell (2008)認為兩個在形態上最保守的孟高棉語分支是克木語支亞斯里語支越南語的形態和漢語台語支更相似,並且失去了原始孟-高棉語的許多形態特徵。

以下原始孟-高棉詞綴仍是暫定的,已由西德韋爾 (Sidwell 2008:257-263)構擬。

  • 名詞化*-n- (卡姆語工具格,克木語結果連詞)
  • 名詞化施事*-m-
  • 名詞化反覆(表達重複性/數量) *-l-/*-r-
  • 名詞化工具*-p-
  • 使役*p(V)-(詞素變體:p-, pn-, -m-)
  • 反身或相互*tr-/*t(N)-
  • 狀態*h-/*hN- (?)

羅傑·布倫奇(Roger Blench)(2012)[5]指出,南亞語和漢藏語在詞結構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名詞詞綴(也稱為倍半音節或小音節前綴)。布倫奇 (2012)沒有就這些相似性是如何產生的做出明確的結論,但認為這種類型的擴散可能是由越南北部、老撾和緬甸東北部之間的一個地區的密集接觸而產生的。

Remove ads

句法

類似於台語支,原始孟高棉語是SVO語序。原始孟高棉語還有量詞連動結構(Shorto 2006)。

然而,西德韋爾 (2018)[3]則認為原始南亞語實際上可能是動詞在前的語序,由於東南亞語言聯盟中南半島擴張,才帶來SVO語序。各種現代南亞語言都展現動詞在前的語序,包括浦那爾語佤語(Jenny 2015)。[6]:317–340尼科巴語也如此。[3]

起源與傳播

21世紀,關於南亞語系原鄉和擴張的理論發展迅速。

保羅·西德韋爾(Paul Sidwell) (2009)[1]認為南亞語系原鄉可能在湄公河流域,且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麼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之久。[7]

不過佩洛斯(Peiros)(2011)嚴厲批評了西德韋爾2009年的河流擴散假說,並聲稱存在許多矛盾。他用他的分析表明,南亞的故鄉就在長江附近。他認為四川盆地很可能就是原始南亞語遷移到中國中南部其他地區,然後進入東南亞之前的原鄉。他進一步分析說,這個語系必須與原始南島語和原始漢藏語一樣古老,甚至更老。[8]

無我 (2011)認為南亞語系的原鄉在華南某地,是在珠江沿岸地區。他進一步提出,基於遺傳研究,來自台灣的壯侗語系民族的遷徙取代了原始的南亞語言,但對人的影響很小。當地的南亞語族群改說壯侗語,並部分採用了他們的文化。[9]:361-390 沙加爾 (2011)和貝爾伍德(Bellwood)(2013)支持中國南方長江沿岸起源說。[10]

2015年關於東亞古代人的遺傳和語言研究表明,南亞語系的原鄉可能在今天的華南以北。[11]

保羅·西德韋爾(2015)[4]將計算系統發育語言學與最近的考古發現相結合,進一步擴展了他的湄公河假說,提出南亞語系最終從嶺南擴展到中南半島,隨後的湄公河流域擴散發生在華南新石器時代農民的到來之後。他試探性地提出,在東南亞大陸新石器革命時期,南亞語系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開始分裂,公元前2000年南亞語系所有主要分支都形成了。這些分支可能從嶺南珠江流域西緣、或沿越南海岸地區,或經雲南沿湄公河順流而下,共兩條路徑。[4]重建的原始南亞語詞彙和考古記錄都清楚地表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早期南亞語使用者種植水稻和雜谷,飼養狗、豬和雞等牲畜,並且主要在河口而不是沿海環境中繁衍生息。[4]在公元前2500年,這種「新石器時代族群」突然從嶺南地區來到中南半島,取代了早期的前新石器時代狩獵採集文化,中南半島北部在公元前2100年發現穀殼,中南半島南部則在公元前1800年。[4]西德韋爾還發現鐵在原始南亞語中是不可重構的,因為每個語支都有不同的單詞表示鐵,這些術語是晚近從泰語、漢語、藏語、馬來語和其他語言中借來的。在約公元前500年的鐵器時代,中南半島比較年輕的南亞語分支,如越語支戈都語支比爾語支高棉語等已經形成,而內部更多樣化的巴拿語支(形成時間約公元前1000年)則經歷了更激烈的內部多樣化。[4]截止到鐵器時代,所有南亞語分支基本上都大致在其今天所在的位置,南亞語系內部最大的多樣性誕生於鐵器時代。[4]

保羅·西德韋爾(2018)[12]認為在水稻農業到達中南半島期間,南亞語系在約4000年前迅速多樣化,但也指出原始南亞語本身的起源早於那個日期。原始南亞語詞彙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層次。早期層由基本詞彙組成,包括身體部位、動物名稱、自然特徵和代詞,而文化項目名稱(農業術語和文化用品,在原始南亞語中可重構)構成了後期層。

羅傑·布倫奇(2018)[13][14]認為與水域生活策略(如船隻、水道、河流動物群和魚類捕獲技術)相關的詞彙可以重建為原始南亞語。布倫奇(2018)發現了廣泛傳播的「河流、山谷」「船」「魚」「鯰魚」「鰻魚」「蝦」「蝦」(中南亞)「螃蟹」「龜」「烏龜」「水獺」「鱷魚」「蒼鷺、漁鳥」和「魚鈎」等詞根。中南半島北部(越南北部、老撾和其他鄰近區域)存在農業的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公元前2000年),而農業最終從更遠的長江流域北部引入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13]因此,這表明與漢藏語系相比,南亞語系沿河傳播相對較晚,漢藏語使用者有獨特的非河流文化。除了過着以水生為基礎的生活方式之外,早期的南亞語使用者還可以接觸到牲畜、農作物和更新類型的船隻。由於早期的南亞語使用者通過水路迅速分散,他們會遇到已經在該地區定居的較老語系的住民,例如漢藏語系。[13]

西德韋爾 (2021)[15]認為原始南亞語的原鄉在4000到4500年前在紅河三角洲地區。南亞語通過海上航線和河谷傳播。克木語支、佤德昂語支和卡西語支是從紅河谷地向西擴散的結果。根據它們目前的分布,大約一半的南亞語支(包括尼科巴語支和蒙達語支)可以追溯到沿海海洋擴散。

Remove ads

詞彙

原始南亞語詞彙:[16]

更多信息 英文, 中文 ...
Remove ads

代詞

原始南亞語人稱代詞如下,摘自Sidwell & Rau (2015)和Shorto (2006)。

更多信息 代詞, 詞義 ...

指示詞

更多信息 詞義, 原始南亞語 ...

助詞

更多信息 詞義, 原始南亞語 ...

次級構擬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