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其頓王國

古代史的王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其頓王國
Remove ads

馬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 Makedonía),也可簡稱馬其頓,是一個存在於西元前9世紀前2世紀的歐洲王國。該國最輝煌的時期為西元前3世紀,是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的希臘化時代,當時的馬其頓王國也被尊稱為「亞歷山大帝國

事实速览 馬其頓王國Μακεδονία, 常用語言 ...

其初始版圖位於古希臘的西北部,以希臘半島的西北部為核心,那裡是馬其頓人的聚集地,西南方向與伊庇魯斯伊利里亞接壤,北方與培奧尼亞色雷斯君士坦丁堡區域)接壤,南方與色薩利接壤。馬其頓在前2世紀時,因為被羅馬共和國吞併而滅亡[1]

在西元前4世紀之前,馬其頓王國是一個游離在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主要希臘城邦之外的小邦,曾一度淪為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第一帝國)的朝貢國[2]。馬其頓國王最初由阿爾吉德王朝世襲[3],國王在國內掌握絕對的權力,礦產均為其私人財產[4],國王會利用這些金銀去鑄造錢幣、資助軍隊。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在位期間,馬其頓的人民變得富有,並有能力建造海軍,在殖民了色雷斯奧德里西亞王國一帶後[5],影響力急速躍昇。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戰役[6]」中打敗了雅典和底比斯,並利用外交手段讓斯巴達臣服於自己。至此,馬其頓統一了全部古希臘城邦

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子承父業,領導全希臘城邦打敗並吞併了波斯第一帝國,把版圖擴展到印度河。此時的馬其頓王國因為亞歷山大的武功赫赫,而被尊稱為「亞歷山大帝國[7]」或「馬其頓帝國[8]」。亞歷山大帝國是繼波斯帝國之後,歷史上第2個地跨三洲的國家[9],其疆域東自費爾干納盆地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幹半島,北從中亞細亞裏海黑海起,南達印度洋非洲北部。

亞歷山大帝國把古希臘文明從「古典時代」推向「希臘化時代」。所謂希臘化時代,就是希臘人發明的藝術、文學、哲學、工程、科學廣泛傳播至亞歷山大帝國中各個領土的時代[10],具體包括土耳其埃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和東北印度[8]。其中亞歷山大的導師——亞里士多德的貢獻尤為重要,他的著作奠定了以上這些學問體系的基礎[11],並被翻譯成各種文字[12],保存在帝國內的各大圖書館中[13]。另外,帝國還統整了四散在各處的希臘神話[14],並把《荷馬史詩》列為軍人和官僚的必學教材[14][15]

在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後,他手下的將軍們(繼業者,Diadochi[16])開始劃地自立,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伊朗的塞琉古帝國、土耳其的阿塔羅斯王國先後獨立成國[16],脫離馬其頓的掌控,亞歷山大帝國分裂。但是,馬其頓在希臘半島的部份依然存活,並繼續沿用「馬其頓王國」的國名,但換由安提帕特王朝統治[17]

此時的馬其頓保住了作為希臘文化地中海貿易的核心地位[17],它允許旗下的希臘諸城邦享有自治權,城邦的公民可以自發組成民主政府,並代替國王去下達一些小型政策,這點與其它後繼國家非常不同。不過馬其頓國王的軍權依舊很大,雖然沒有像亞歷山大活著時一樣實行「皇帝崇拜」,但民主政府也沒法制約,史稱「軍政王權」(Heerkönigtum[15])。國王還承擔了一部份宗教功能,例如主持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節日祭典,或者給予國內外的希臘多神教信徒贊助、庇護等[15]

馬其頓王國的衰落與內鬥、四次馬其頓戰爭[18]、及羅馬共和國的崛起密切相關。王國末期,中央政府為了鞏固統治而不斷削弱希臘諸城邦的權力,引發了數次不滿和權力內鬥,導致無力抵禦外敵。西元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結束之時,羅馬共和國罷黜了國王,把馬其頓拆分成安非波利斯塞薩洛尼基佩拉佩拉戈尼亞這四個自治區[19]。在西元前150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馬執政官凱基利烏斯」撤銷了馬其頓的自治權[18],改為直轄型的行省制,馬其頓王國由此滅亡[18]。  

Remove ads

起源

Thumb
位於希臘培拉的古代馬其頓貴族遺跡,其為礫鑲嵌面的中庭。

馬其頓地處古希臘邊陲地區,地處希臘中北部,西接艾普魯斯,東鄰色雷斯。原為古代希臘人部落,屬於多利安人一支,由於地處偏僻、而且行專制君主制而非其他希臘部落常見的公民城邦制,因此被其他行城邦制的希臘部落另眼看待、視其為希臘人中的異類。約在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

崛起

馬其頓在波希戰爭初期依附於波斯,但又背着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公元前5世紀末,國都從西北山區的埃格遷往東南沿海的培拉。到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阿敏塔斯四世,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鑑希臘的先進經驗,並採取了馬其頓特色的舉措,強化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推行幣制改革,採用金銀複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礦,每年又有一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二世為了準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

腓力二世在軍力強大後,趁着希臘處於城邦戰爭之際南下侵略希臘。西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除斯巴達外的全希臘都被迫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其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繼承。

Remove ads

征服

腓力二世在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了反馬其頓的起義。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在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

公元前334年春天,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入侵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格拉尼庫斯河戰役首次展開會戰,馬其頓軍大獲全勝,不到半年即占領小亞細亞。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今敘利亞伊蘇斯英語Issus, Cilicia平原大敗大流士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敘利亞、腓尼基。次年又征服埃及,在埃及尼羅河口建築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高加米拉戰役又與大流士三世軍隊發生戰爭。據傳說此時波斯軍隊約有三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刀輪戰車,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亞歷山大繼續前入巴比倫城,取得美索不達米亞。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占領波斯的蘇薩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於前330年從裏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在前329年-前327年征服巴克特里亞和馬爾吉安娜,並趁機揮師東進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征服旁遮普,擬沿着恆河繼續東征。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歸鄉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楚,幾至公開譁變,亞歷山大乃把征服的印度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兵分三路西還。

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之為亞歷山大帝國。此時馬其頓帝國疆域達到頂峰[20],包含今天的希臘馬其頓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全部或部分領土。

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後就離世,年僅33歲。

後人稱亞歷山大征服的土地為亞歷山大帝國,因為這個帝國的興衰和亞歷山大個人的人生歷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帝國解體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城邦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進入繼業者戰爭中,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希臘化帝國。他的部將托勒密占領埃及以及敘利亞南部,建立托勒密王國塞琉古占領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北部和伊朗高原,建立塞琉古帝國安提柯的後代則占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安提柯王朝

這三個國家是希臘帝國後期最強大的帝國,存在約有數百年,羅馬共和國於前168年滅亡安提柯王朝,前146年占領馬其頓後,又向東發展,餘下的塞琉古帝國在前63年被征服,托勒密帝國在前30年被征服。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