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台灣管弦樂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簡稱台北愛樂,台灣管弦樂團,由指揮家亨利·梅哲於1985年創立。

事实速览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Taipe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建立 ...

沿革

1985年,亨利·梅哲在俞冰清女士邀請下,來台灣籌組「韶韻室內樂集」且擔任指揮,並在台北國賓大飯店主持團員徵選,創始成員包括蘇正途、李肇修等弦樂家。[1][2]樂團同年改名「台北愛樂室內樂團」(英文:Taipei Sinfonietta),並在梅哲按部就班的計畫下訓練與演出。1987年低音管演奏家張龍雲加入後,漸漸納入木管樂器,長笛家劉慧謹、豎笛家陳威陵、雙簧管演奏家劉榮義等陸續加入。[2]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原名臺北愛樂室內樂團,由創辦人賴文福與俞冰清女士,以及一群愛樂社會菁英共同創立。多年來樂團仰賴樂友們的支持、企業贊助以及政府補助,從最初二、三十人的小型室內樂團,至1991年擴編更名為臺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至今更擴展為「臺北愛樂管弦樂團」。臺北愛樂的演出成就主要奠基於已故的首任音樂總監 亨利.梅哲。1990年樂團首次前往美加巡演。


1993年6月13日樂團遠赴奧地利於維也納愛樂金色大廳演出,創下台灣樂團首次登上這世界音樂最高殿堂的紀錄。

2002年8月梅哲先生以八十五之齡辭世,樂團由子弟兵林天吉接下客席指揮的擔子,2003年俄羅斯音樂家亞歷山大·魯丁(Alexander Rudin)接下音樂總監的棒子,一方面延續梅哲之音,一方面帶領樂團邁向國際與多元發展。2006年起,由林天吉擔任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駐團指揮。

2007年5月6日成立台北愛樂室內樂坊,將樂團演出的觸角向下延伸至室內樂的領域,也為了紀念「梅哲之音」,臺北愛樂成立「臺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TPO & Henry Mazer Musical Centre),於 2007年5月7日開幕,在原本的排練及辦公室內,設置 包含指揮棒、樂譜、樂評、照片等梅哲相關文物的展示空間,同時保留排演廳,並辦理室內樂集,藉以推動「社區音樂」教育與交流。

臺北愛樂除了在大都市的舞臺演出外,其音樂觸角遍及全國各鄉、鎮、社區、校園。除了定期音樂會演出以亦參與各種異業結合之演出。如電影《臥虎藏龍》、《鐵達尼號》現場之配樂演出,或是英國BBC製作的生態紀錄片《BBC地球脈動》管弦樂配樂現場演出。

為了成為東亞各城市管弦樂團的交流平台,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於2021年10月8日於台北舉辦「東亞樂派論壇籌備會」,並於2022年11月19日於台北舉行「第一屆東亞樂派論壇」,聯合台、港、日、韓的作曲家以及音樂協會、樂團之決策者,發表研究論文及心得,為創造東亞管弦樂團新的方向與契機作進一步的合作。

2021年11月台北愛樂雙季刊於台北出版,半年一期的期刊,創民間樂團定期出版期刊雜誌之先河,2022年5月1日台北愛樂創辦人及團長賴文福正式將團長交棒,由前國科會主委、中研院李羅權院士繼任團長 。

台北愛樂二十多年來數次遠征歐、美各大重要音樂廳,包括波士頓交響音樂廳、甘迺迪中心、魯道夫音樂廳、史麥塔納廳、李斯特音樂廳、聖彼得堡愛樂廳、莫斯科國際音樂廳、華沙愛樂廳、克拉科夫愛樂音樂廳、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赫爾辛基岩石教堂、 芬蘭廳、維也納愛樂廳等。曾經參加華沙之秋音樂節、布拉格之春藝術節、布拉格靈樂節、瓦洛克勞國際音樂節、拜葛席茲音樂節、克拉科夫音樂節、布達佩斯音樂週、比利時安特衛 普音樂節等,是國藝會連續年度「TAIWAN TOP演藝團隊」獲獎團隊。

Remove ads

台北愛樂出國演出總表

更多信息 國家(次), 到過城市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