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菠蘿麵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灣菠蘿麵包,也寫為波蘿麵包,台語稱為mé-lóng麭臺灣話mé-lóng-pháng,源自日語:メロンパン meron pan,有人寫為美濃胖美濃麵包),又稱哈密瓜麵包,是一種台式甜麵包,在日治台灣時期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台灣盛行[來源請求],製作方式分別源自日本蜜瓜包與香港菠蘿包

概論

台灣菠蘿麵包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來自於日本,名為蜜瓜包(メロンパン)的甜麵包,這種麵包有圓錐形與更常見的圓形兩種,台灣菠蘿麵包更接近後者。[1]

第二種說法是由英屬香港傳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墨西哥貝殼麵包(西班牙語:concha)啟發,因花紋類似鳳梨,在香港以菠蘿包為名販賣。[1]在中華民國接管台灣之後,這種麵包製作方式也傳入台灣。[來源請求]

在日治台灣時期,台灣民間主食以米食為主流,麵包為外來食品,主要由上流社會消費。在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因為美援麵粉供應充足,受美國與日本文化影響,麵包進入一般人的生活,菠蘿麵包在台灣民間深受歡迎。[來源請求]

2011年,台北市糕餅公會舉辦台式麵包投票,由菠蘿麵包、蔥花麵包紅豆麵包和奶酥麵包獲勝,被稱為台式麵包四大天王。其中以菠蘿麵包得票數最高[2]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