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鐵DR2100型柴油客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DR2100型柴油客車前身為KiHa100型汽油客車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1930年代為因應公路運輸競爭而引進的中型動力客車,由日本車輛製造。該型車自1932年起投入淡水線營運,成為臺灣最早採用圓頭流線型設計的鐵道客車之一,象徵臺灣鐵道進入內燃機動車的新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輛毀損報廢,其餘車輛戰後輾轉改造並汰換動力,最終定名為DR2100型柴油客車。
本型車車輛歷經三次主要動力更新與數度車體翻修,從早期的汽油引擎逐步改為柴油引擎,並在1970年代提升至可達時速105公里,廣泛服務於本線與支線。由於其外觀與藍色塗裝,後期亦有「藍寶寶」之暱稱。1998年隨著台鐵DR1000型柴油客車接替運用後全面退役,僅餘DR2102號被保留下來,並於2018年起展開修復計畫,最終於2023年修復完成。2025年,該車再度於內灣線復駛,成為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的保存車輛。
Remove ads
概要
1930年代初期,臺灣的公路運輸快速發展,短程客運市場逐漸受到巴士的分食[10]:202。其中淡水線受影響尤為明顯[10]:207。為因應競爭並追隨日本本土的潮流,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自1930年起陸續引進汽油動力客車,作為短途運輸工具。第一款內燃機客車為來自日本的KiHa1型(キハ1形)小型汽油客車。
1932年,鐵道部再向日本車輛製造與川崎重工採購KiHa100型(キハ100形気動車)及KiHa200型(キハ200形気動車)中型汽油客車,兩者在外觀設計上大致相同,僅因製造商不同而區分型號[6][11]。這是鐵道部第三款汽油客車,也是臺灣第一批中型汽油客車,其中KiHa100型即為後來DR2100型的前身[8]。
KiHa100型採用當時日本流行的圓頭流線型外觀,是臺灣鐵道首次出現具現代感設計的客車[4]。隨後,這批車輛歷經多次動力更換、車體更新及編號調整,逐漸演變為DR2100型柴油客車,並成為戰後臺鐵支線與中短程運輸的重要角色[2][8]。由於改造後車身漆裝以藍色為主,加上體型相對小巧,後來鐵道迷及員工普遍以「藍寶寶」作為暱稱[1][12]。
-
KiHa100型的車體外觀
Remove ads
本型車最初投入服務時,主要配置於淡水線,取代蒸汽機車成為營運主力[13]:249,固定行駛於臺北至淡水區間[3][14]。1933年11月15日時刻表調整後,為便利北投地區乘客出行,所有臺北往返淡水直達列車均改經新北投[15]。1939年因戰爭導致汽油短缺,一度停駛至戰後才恢復[8]:58。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進行車輛清點時,編號2101在嘉義飛機廠線被發現,狀態紀錄為「車況破舊,無機器零件,玻璃全破」[5]。1950年4月曾有車輛停用紀錄,GA2103停放於萬華站,GA2101位於臺北機廠,GA2104及GA2105則在貨工務處[8]。1952年12月改點部分車輛調往南部開行屏東站往返溪州站的汽油客車[16]。1956年臺鐵進行動力改裝,改為柴油客車行駛[1]。1956年2月1日改點延駛至枋寮站[17],根據1960年1月1日改點的時刻表,多數運行於臺南、高雄與屏東之間,而往返枋寮區間車,則一天有兩班[8],於1964年時配屬高雄機務段[5]。
1971年,該型車完成車體與設備更新[5]。翌年,隨支線混合列車取消而全面改由柴油車擔當,DR2100型遂陸續投入支線及通勤區段使用[18]。1977年內裝比照DR2700型「光華號」翻新,並曾在部分列車中與該型車混合編組[1]。1980年代中期再次翻修後,本型車持續於支線與一般通勤區段服役[19]:107。至1998年,因DR1000型冷氣柴油客車陸續投入運用,DR2100型全面退出營運[7],並統一停放於臺東機務段等待報廢[20]。2003年報廢拆解時,僅有DR2102號獲得保存[5]。
-
淡水線列車通過芝山嚴道
-
1992年停靠於平溪線十分車站
Remove ads
本型車出廠時原定名為「KiHa100型」。1937年4月,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進行車輛編號制度改革,車型前加註換算噸數(如Ko代表20公噸、Ho代表25公噸、Na代表30公噸),並以馬力數決定型號千位數位:100以下為「1」,100至未滿200則為「2」。依此規範,本型車被改編為「HoKiHa2100型」。此次編號方式後續亦影響戰後臺鐵柴油客車的編號原則,例如DR2500至DR3100型,均可追溯至此一制度[3]。
戰後,車輛編號再次調整,先改為「TGA9100型」,1949年改訂為「GA9100型」,1950年改訂為「GA2100型」[註 1]。1956年更換柴油引擎,翌年(1957年)型號隨之改訂為「DR2100型」。其中,DR2102號車原為GA2105號,因HoKiHa2102號於戰爭中毀損未保存,該號碼形成空號,後續遂以前移方式填補而編入[5][21]:32。
1967年至1971年間,隨著車體進行大規模更新,噸位亦調整為35公噸,成為現行的車輛編號[5][8]。
規格與構造
本型車最初出廠時,車體長17,000毫米,依連結器形式不同,全長分別為17,820毫米或17,766毫米;車體寬2,400毫米,高3,745毫米,地板高度1,250毫米[1]。外觀採圓柱狀流線型設計[13],車頭中央上方設有一顆圓形大燈,下緣兩側配置車尾燈。車側自兩端圓弧起算3,595毫米處設有一扇上下車車門,每扇車門寬760毫米;車門之間平均配置寬584毫米、高835毫米的車窗,並以200毫米間隔分開。車體兩端及兩側另設有寬540毫米的乘務員用車門[1]。
1960年,車體進行首次大幅更新,原先的圓弧車頭改為平面設計,並增設貫通門。兩端端面配置亦隨之改變:其中一端在貫通門兩側增設擋風窗,另一端僅右側設有擋風窗,左側則封閉並設置廁所。此時貫通門與擋風窗的固定窗高度均自地板起算800毫米,窗高835毫米[1]。
1963年至1964年間,轉向架陸續更新,車體高度調整至1,125毫米[1][6]。1967年至1971年再次進行全面翻修,車體長度延伸至19,916毫米,並將車窗改為當時流行的巴士窗設計,自此原有的圓頭外觀與舊式車窗完全被取代[5][6],同時車重來到35公噸[1][21]:35。
1983年至1985年間,再由唐榮鐵工廠進行車體與設備更新,取消巴士窗,改為上下推拉式車窗。更新後車體長19,000毫米,全長19,916毫米,車寬2,660毫米,高3,600毫米,成為現行外觀形態[1][6]。
Remove ads
本型車最初出廠時,駕駛臺位於端面中央,僅設單人駕駛座椅,座椅後方配置可容納6人的長條座椅,位置介於乘務員門與乘客車門之間。車廂中段則在前後兩扇乘客車門之間設置10排面對面布置的非字型座椅,每個靠走道的座位均附有簡易扶手,供乘客抓握[1]。
1960年進行車體更新時,座椅更換為通勤型長條座椅,並首次將駕駛室獨立劃分為封閉小空間;同時於車尾靠近駕駛室一側增設廁所,成為本型車首次配置衛生設施[1]。
1963年至1964年間,本型車內裝再度進行更新,原有座椅更換為翻背式設計,使每扇車窗對應一組座椅[1][5]。更新後的車廂共配置66個座位[22][19]:113。1977年內裝比照DR2700型「光華號」更新座椅以及內裝[1]。1983年至1985年間,車輛由唐榮鐵工廠進行大規模翻修,車廂內加裝行李架,方便旅客存放隨身物品,[1][6]。翻修後,車廂牆面採用木紋飾板,車頂改為白色飾板,並安裝日光燈與電風扇;電風扇開關設置於其鄰近的車窗上,方便旅客操作。車廂中段右側裝有淺藍色隔離板,以遮蔽排氣管,地板則鋪設灰綠色膠墊[7]。
-
新出廠時的車輛內裝
-
1983年至1985年間改裝後的內裝
Remove ads
本型車出廠時配置鋼板鉚接式轉向架,並搭載不同型號的汽油引擎,包括川崎製KW-127A型[1][11]以及沃克夏製6-SRL型[3],最大輸出分別為100 hp與106 hp[1],設計最高時速約95公里/小時,裝有機械式變速機,由於機械式變速機只能單車運轉,因此只能單輛行駛[11]。由於汽油引擎輸出功率有限且油耗較高,1953年透過美援資金採購柴油引擎[23],1956年臺鐵進行動力改裝,統一更換為日本國鐵標準DMH-17型柴油引擎,輸出功率提升至160 hp[5][8],同時換裝新潟鐵工所以及美國雙盤公司合作生產的DF115型液體變速機[1][3]。1963年至1964年間,轉向架亦陸續更換為富士車輛製造的鋼板焊接式轉向架,以延長使用壽命[1]。
隨著運輸需求增加以及車齡逐漸老化,臺鐵於1971年再度進行動力更新[21]:35,改裝為康明斯NHHB-600型柴油引擎[註 2][3][22],液體變速機則換裝新潟鐵工所製造的DBS100型[6]。新引擎輸出功率提升至200 hp,設計最高時速亦提高至105公里/小時[22][19]:113。
自1971年完成改裝後,本型車即持續使用NHHB-600型柴油引擎及DBS100型液體變速機,並未再進行大規模的動力更新。直至退役前,車輛仍維持此一配置,成為服役後期的最終動力狀態[3][22]。
制軔系統方面,本型車新出廠時配置西屋SM-3型直通軔機。後期因應加掛拖車的需求,部分車輛改裝為GPS軔機系統G2A型[3]。1963年再度更新時,改採SE型軔機系統,並增設車長閥以加強車內控制功能。其司軔閥則由GPS系統G2A型修改優化而成,並搭配S16型風泵調壓器,以提升制軔效能與穩定性[9]:185。
Remove ads
車輛保存與復駛
1998年DR1000型冷氣柴油客車投入營運後,本型車僅存DR2102號被保留下來。然而,該車輛長期停放於臺東機務段露天環境下,將近二十年未曾使用。2018年,文化部出資,由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啟動修復計畫[2][24]。
由於多年棄置,車輛的制軔管路與行走裝置已無法使用。2018年4月底至5月初,臺鐵以兩輛莒光號車廂包夾,並於車廂內鋪設臨時鋼管導通氣管,再以R100型柴電機車牽引回送至七堵調車場,隨後透過陸路運輸移送至臺北機廠,暫存於組立工廠內[25]。
2019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修復工程由籌備處出資並由臺鐵公開招標,最終由臺灣車輛公司得標。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前身為唐榮鐵工廠,曾於1983年至1985年間負責本型車的改造工程;承攬修復的專案經理也曾參與當年的改善作業,相隔三十五年再回到相同場域修復[24]。
修復原則參考《里加憲章》,並符合國家鐵道博物館推動「活的鐵道博物館」理念。修復調查中發現,車體缺少尾燈外殼、渡鈑與製造銘板,排障器變形,車下多項設備亦有零件缺失或損壞,例如電氣喇叭、燃油壓力錶與外蓋板等。車內部分,包括窗戶破裂、窗簾損壞、行李架橫桿缺件,以及駕駛座椅與部分儀表設備毀損。廁所亦有燈具缺少燈罩及燈管等情況[6]。
在保存修復的過程中,專案團隊亦針對車體與內裝進行全面的色彩與材料調查,以釐清各時期所使用的塗裝與裝飾配置。此作業方式與古蹟建築的「剝漆調查」相似,透過比對殘留漆層與材料,拼湊出車輛歷史上不同階段的原貌,並據以制定修復方案[6][24]。
調查結果顯示,原始設計圖雖僅標示藍、灰、白三色,但未載明具體色碼。經實地比對後,確認車頂灰色與臺鐵近代常用的銀灰色相同,車身白色線條則屬於標準純白[6]。車側藍色部分,現況因 1990 年代塗料採購錯誤而廣泛使用孔雀藍[24],但在拆卸銘板後方時意外發現仍留有浪漫藍的舊漆層,經比對後證實這才是原始配色。最終修復時,決定恢復浪漫藍[6]。
至於座椅骨架,不同時期曾出現深綠、淺綠、淺灰與深灰等塗裝。經考證後,本型車採用淺綠色,以呼應歷史照片與既有資料。內裝部分,由於地板布、內裝板、窗簾布與座椅布料多已損壞或變質,修復原則採「原樣更新」。其中地板布經剖面比對確認原為綠色材質,窗簾布則發現綠白直條紋、黃白/黑色雙面與草綠/黑色雙面等樣式。經討論推斷原始設計應以黑色塑膠布料搭配白色平織導布為主,其他樣式屬後期更換。考量現行鐵道防火規範,修復所用材料亦需增加防焰功能,以符合安全需求[6]。
在修復工程中,車體結構問題是首先面臨的挑戰。拆除天花板時發現舊車頂鈑因長年鏽蝕早已多處穿孔,雖經過往反覆修補,仍呈現「千瘡百孔」的狀態,即便再度補強亦難以避免日後滲漏。同樣地,卸下地板布後,底層地鈑亦被發現大面積鏽穿,已無法僅以局部補修方式處理。經文物小組評估後,決議依《里加憲章》原則進行全面更新,並在考量耐用性與營運安全下,將車頂材料改用具更佳耐候性的 JIS G3125 SPAH 鋼板,以取代原本的JIS G3101 SS400普通鋼材[6]。
由於車體原有塗層長期劣化,加上多次補土造成結構變形,修復團隊在拆除車頂與地板後,採取全車內外噴砂至金屬層的工法,藉此清除殘留的舊塗層與鏽蝕,並徹底檢視受損情況。隨後,針對側牆與端牆的鏽蝕部位,團隊以最小範圍切除後再以等厚鋼板焊補,並進行視覺與非破壞檢測,以確保修復品質。完成後,車體在專用場地依 IEC 61133 標準進行防漏測試,證實無滲水現象,方才確認修復達標[6][24]。
車體結構完成後,內裝與電氣工程同時展開。依照計畫,所有隱藏於牆板內的管路與配線需在內裝封板前安裝完畢,之後才進行窗戶、地板與牆板的復原。電氣與內裝配置則依原始設計逐層恢復,最終以座椅安裝為收尾,至此內裝修復大致完成[6]。
動力設備部分,考量車輛已停放逾二十年未曾啟動,引擎、變速機、傳動軸與減速機等均需全面拆解檢修。除了傳動軸與回裝作業由臺灣車輛公司承攬,引擎總成則交由專業廠商修復,其餘動力設備皆由臺鐵花蓮機廠辦理[6]。
DR2102於2023年完成修復後重新編入車籍,由臺鐵負責保存[26]。2025年4月19日及26日,該車以郵輪式列車的形式於內灣線新竹-內灣區間行駛,慶祝再次復駛紀念[12]。
-
DR2102進行修復工程時的情況
-
修復後開行的內灣線郵輪式列車停靠內灣站
-
郵輪式列車與正班車DR1000型於竹東站同框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