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司馬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司馬允(272年—300年),字欽度。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子,母親為李夫人,同母弟吳孝王司馬晏[1]

生平

咸寧三年(277年),司馬允受封濮陽王,拜越騎校尉。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帝用王佑之謀,徙封他為淮南王,授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二州軍事,假節,出鎮壽春,以為皇室羽翼。以潘尼為參軍。

元康元年(291年)隨楚王司馬瑋入朝,不久發生誅殺車騎將軍楊駿的政變,隨司馬允回朝的淮南相劉頌參與其中。不久晉惠帝又因皇后賈南風慫恿,詔命司馬瑋宣詔命司馬允、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屯兵在各宮門,以罷免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

元康九年(299年)入朝。惠帝派尚書和郁持節,解結為副,與大將軍梁王司馬肜、司馬允、前將軍東武公司馬澹、趙王司馬倫、太保何劭去東宮,廢湣懷太子司馬遹為庶人。

司馬遹被廢後,有人建議將立司馬允為皇太弟,因議論不合未果。適逢趙王司馬倫廢去賈后,遂下詔以司馬允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領中護軍。司馬允性格沈着而剛毅,宿衛將士皆敬服他[2]

趙王司馬倫賈南風後,孫秀專權,司馬允心知司馬倫有篡逆之心,和齊王司馬冏都不滿司馬倫、孫秀驕奢僭越,所以稱病不上朝,密養死士,想誅殺司馬倫。原衛尉石崇及其外甥歐陽建與黃門郎潘岳知道孫秀勸司馬倫殺他們,也秘密勸司馬允和司馬冏謀殺司馬倫和孫秀。司馬倫很懼怕司馬允,所以改封為太尉,外在看來是優待他,其實要奪他的兵權。司馬允稱病不接受。於是司馬倫派遣御史逼迫司馬允,不當太尉,就是反逆。司馬允很憤怒,看了詔書後,原來是孫秀所寫的,大怒,便將御史收監,欲斬了他,御史逃走而獲免,便斬了跟著來的令史二人。司馬允神情嚴厲地對左右說:「趙王欲毀我家!」遂率國兵及帳下七百人衝出,大叫說:「趙王反,我要攻打他,願輔佐我者來。」於是歸附者眾多。司馬允欲入皇宮,但尚書左丞王輿關閉了東掖門,進不去,所以包圍趙王的相府。司馬允的將兵,都是淮南奇才劍客。司馬倫的士兵與之對戰屢敗,死了1000多人。太子左率陳徽率領東宮的士兵,在相府內響應司馬允,助威吶喊。司馬允在承華門前,弓弩齊發,射司馬倫,飛箭如雨下。主書司馬畦秘以身幫司馬倫擋箭,背部中箭而死。司馬倫的官員們都躲在樹後面,每棵樹都中數百箭。陳徽的哥哥陳淮是中書令,請求晉惠帝派人拿白虎幡去解鬥。其實陳淮是騙晉惠帝的,麾騶幡才是解鬥的,白虎幡是主殺,帝王詔令傳信督戰之用。陳淮心想司馬允手拿到白虎幡,司馬倫的士兵就會不戰而敗[3]

於是晉惠帝派遣司馬督護伏胤手拿白虎幡,率領四百名騎兵出宮,直奔相府。原來伏胤和趙王的兒子司馬虔很要好,司馬虔要求伏胤幫他的父親,事成之後與他共圖富貴。伏胤遂收起白虎幡,拿著空白的詔書,詐言說有詔書給司馬允,司馬允不察覺有異,下戰車接受詔書,即時就被伏胤所殺。時年二十九歲。最初司馬倫兵敗,傳言司馬倫已經被擒,百姓大悅。得知司馬允遇害,百姓莫不嘆息。司馬允的三個兒子包括秦王司馬鬱[4]、漢王司馬迪[5]皆被殺害,石崇、歐陽建、潘岳等淮南王親友部屬被牽連者達數千人之多[6]。司馬倫還逮捕參與其中的司馬晏,欲殺,光祿大夫傅祗在朝堂上爭執,眾人都諫止司馬倫,司馬倫於是貶司馬晏為賓徒縣王。彭城王司馬植正要代替司馬允出鎮揚州,有傳言他幫助司馬允攻打司馬倫,司馬植因此憂死。司馬倫抓捕司馬允的僚屬交付廷尉想殺光,廷尉正顧榮處事允當,多赦免之。

安南將軍、監河北諸軍事、假節孟觀屯駐宛城,兒子孟平是司馬允的前鋒將軍,討伐司馬倫時戰死。孫秀忌憚孟觀外統兵,詐稱孟平是被司馬允所部兵所害,贈積弩將軍,以安撫孟觀。

後來司馬倫倒台,齊王司馬冏為司馬允平反,追諡為淮南忠壯王,有詔改葬,賜以殊禮,追贈司徒。以司馬冏之子司馬超繼嗣淮南王。司馬冏敗亡後,司馬超被幽禁於金墉城,改由司馬允之弟司馬晏的兒子司馬祥為繼嗣[7]

Remove ads

評價

  • 《晉書》贊:「淮南忠勇,宣城識度。」

參考文獻

  • 晉書》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淮南忠壯王傳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