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縱連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合縱連橫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最具代表性的外交與戰略方針,體現了列國在秦國不斷擴張背景下的生存抉擇與政治智慧。這兩種謀略交替上演,既推動了戰國局勢的複雜化,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再次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進程。[1]

歷史背景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周王室權威衰微,天下形成「七雄並立」的格局,即七大強國。隨着兼併戰爭的加劇,單一國家已難以憑藉自身力量對抗秦國這個新興強權。為了維護生存與擴展利益,諸侯國不得不藉助結盟或外交策動,以形成合力或尋找庇護。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縱橫家崛起。他們以遊說為手段,根據形勢需要提出合縱或連橫,靈活運用等各家思想,從而在政治舞台上發揮巨大影響力。[2]

名稱由來

「縱」與「橫」的稱謂,與地理方位相關。秦國位於西方,六國在東部。六國若南北聯合抗秦,稱為「合縱」;若轉而與秦東西相連,則稱為「連橫」。《韓非子·五蠹》對此有明確解釋:「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3]

合縱

定義與思想

合縱,又稱「合從」,核心在於「合眾弱以攻一強」。合縱不僅是防禦性的外交聯盟,也被寄予主動進攻的期望,希望通過合作遏制甚至削弱秦國的勢力。[3]

代表人物

  • 蘇秦:縱橫家代表人物。曾遊說秦國未果,轉而倡導六國聯合。其說辭獲得認可,一度掌握「六國相印」,成為合縱運動的象徵[4]。但由於列國各懷私心,合縱聯盟很快瓦解。
  • 公孫衍:縱橫家名士,曾策動第一次五國合縱攻秦[5]

主要戰爭

歷史上因合縱而發起的對秦戰爭共有四次,成敗各異:

  1. 前318年楚懷王為盟主,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秦軍獲勝。
  2. 前298年齊湣王主持,齊魏韓三國攻秦,聯軍獲勝。
  3. 前247年:魏國信陵君策劃,魏趙楚韓燕五國合縱攻秦,聯軍獲勝。
  4. 前241年:趙國龐煖策劃,趙楚燕魏四國出兵,秦軍獲勝。

此外,合縱策略並非專門針對秦國。例如:

  1. 前287年,齊趙韓魏楚五國一度結盟抗秦,但齊湣王卻出兵滅宋,引發眾國不滿。
  2. 前286年,燕韓趙魏秦五國聯合攻齊,齊國幾近滅亡,顯示合縱內部的不穩定性。

局限性

雖然合縱在短期內可形成壓力,但各國因利益分歧與歷史宿怨,往往難以持久合作。諸侯之間互相防備,導致合縱多次流於空談或迅速破裂。

連橫

定義與思想

連橫,又稱「連衡」,核心在於「事一強以攻眾弱」。「橫」指東西向的聯繫,六國若分別與秦國結盟,則合縱自破。[3]

代表人物

  •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以「連橫」策略遊說諸侯、輔佐秦國崛起而聞名。[6]

戰略意圖

  1. 分化六國,使其無法形成穩固的聯盟。
  2. 藉助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讓加入連橫的弱國獲得短期利益。
  3. 通過不斷挑動各國之間的矛盾,逐步削弱關東諸國。

實際效果

連橫極大削弱了合縱的作用。秦國憑藉此策,再加上堅實的軍事實力,最終實現了「各個擊破」的戰略布局。自前4世紀中期起,秦國逐步擊敗六國的抵抗,並在前221年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

史學評價

歷代史家對合縱與連橫均有評議。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指出,合縱本是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但由於彼此缺乏信義,導致屢屢失敗。他批評六國「以齊楚攻三晉,猶自毀藩蔽;以三晉攻齊楚,等於斷其根柢」,認為這種短視行為加速了秦國的崛起。[7]

歷史影響

合縱與連橫是戰國時期外交的兩大典型模式。這不僅反映了當時列國之間的矛盾與權力博弈,也體現了縱橫家在歷史舞台上的獨特作用。實際上,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8][9]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