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樂聖嶺天后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樂聖嶺天后宮即吉隆坡天后宮,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樂聖嶺(Robson Height),主祭天后媽祖,由雪隆海南會館籌建,於1987年建成,並於1989年開幕啟用,是吉隆坡當地的標誌性華人廟宇。
天后宮除了宗教用途之外,也成為吉隆坡的旅遊景點及當地社團舉辦活動的地點。
歷史
在華人社團的發展過程中,建立會館或廟宇通常會經歷幾個階段:最初先設立簡易的神壇,隨後擴建為小型廟宇,最後才發展為磚瓦結構的大廟,並逐漸形成會館的組織。在早期缺乏會館的年代,鄉親或信眾多以廟宇或神壇作為聚會、溝通鄉誼和處理事務的場所。隨着社群活動日益頻繁,會館逐漸成為主要機構,而廟宇反而轉為附屬角色。
雪隆海南會館的創辦人與首位領導者是葉勇(亦名葉榮)。據記載,他早年自海南南來謀生,據說初期在馬六甲結識了葉亞來。當時大約在1860年前後,葉亞來往返馬六甲與森美蘭蘆骨之間經商。
另有說法指出,在此之前,葉勇與葉亞來曾在馬六甲某礦場一同擔任廚師,因此建立了深厚的交情。後來在「吉隆坡之戰」期間,葉勇協助葉亞來帶兵作戰,關係更為密切。戰事結束後,即1873年,葉亞來在分封功臣的同時,也照顧昔日並肩作戰的夥伴,為不同籍貫的群體劃分土地以興建同鄉會。葉勇因與葉亞來既是戰友又同屬宗親,因而獲得位於吉隆坡諧街49號(原為59號)的地段,用於設立「瓊府會館」。
然而,葉勇當年從甲必丹葉亞來手中取得地段的契約與相關地契文件已無從查證,這也為後世考察會館早期歷史帶來一定困難。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葉勇為回應社群需求並加強鄉親之間的聯繫,召集同鄉籌資,在吉隆坡諧街49號興建一座以泥牆和亞答屋頂搭建的簡陋會所,命名為「瓊府會館」。會館內同時設立天后宮,既供奉神明,也作為鄉親聚會的場所。這標誌着雪蘭莪瓊州會館的正式成立。據記載,當時雪蘭莪境內的海南籍人口並不多:在巴都知甲甘密園工作的約有40人,吉隆坡居民約30人,加上巴生及港口一帶,總數大約100人。
至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隨着人數與會務活動增加,諧街49號的原址顯得狹小且不合宜。於是,符輝安、黃輝明、秦志旭、張拔金(張泮金)、陳繼豐、朱遠佳、符和生、李極軒、吳鏡堂、林安清、龍學豐、王兆松、龍興壽等先賢,以及當時的鮮魚行商號同人,共同倡議遷建會館。他們一致決定將新館選址於蘇丹街的天后宮地段,使會館與天后宮合併。該地段原由新茂隆號東主史仁章向雪蘭莪參政司申請獲得,並持有一紙證明,但並非正式地契。其後,同鄉大會推舉王兆松、符輝安、秦志旭和黃輝明等人代表,向參政司提出申請興建新館。
在僑民大力支持下,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動工興建,至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歲次戊申)竣工。落成後,天后宮內豎立了一方「芳名碑」,刻有「光緒三十四年歲次戊申年仲春月吉旦立」,以紀念捐資建館的善舉。
會館初期並未設立正式負責人,僅由司祝一人負責日常事務。葉勇去世後,會館改行「爐主制」,仿效吉隆坡師爺廟的做法。歷任爐主包括連豐汽水廠林麟之、開利麵包店龍其開、新就昌麵包店秦志旭、新源豐號符輝安、新茂隆號史仁章、瑞昌號黃輝明、雅樂軒波樓張泮金、遂意煙館林揚清,以及武陵龍興壽等人。
1917年,會館在前方空地加建一棟兩層樓房作為「僑南學校」,翌年(1918年)竣工。此後,天后宮廟仍設於後座,而前座則懸掛「雪蘭莪瓊州會館」匾額,用作會館辦事處,並在二樓設有兩間教室。
1925年,會館的管理制度由原本的總理制改為主席制,沿用了中國南京委員制的模式,並一直實行至1965年。
在1941年日本入侵馬來亞之前,會館的主席先後由王兆松、林翼民和龍歷儒等人擔任。二戰期間,由於日治政權的影響,會館的活動被迫中斷,附設的僑南學校也因此停辦。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馬來亞重獲光復後,會館迅速恢復運作,重新登記會員,並讓僑南學校復課。自這一年開始,僑南學校由夜校改制為日夜兼辦,其中夜校主要作為補習班。
1946年,會館舉行戰後首次職員改選,吳慕光當選主席。在復館和復校的關鍵階段,他承擔了沉重的責任,積極整頓會務,以無私的精神推動工作,深受敬重。1947年12月21日,會館召開會員大會,林翼民當選為新一任主席。
1948年,因違反入境條例,共有96名海南籍鄉親遭馬來亞當局遣返。會館提供援助,總共支出460元旅費,並額外給予每人35元資助。同年,經過爭取,會館成功為18名婦孺取得擔保,得以留居馬來亞。這一年海南島遭遇嚴重風災,會館也捐出1000元,通過瓊聯會轉交作為救災經費。此外,從這一年起,天后宮的香火管理開始採用投標制度。
1949年,韓戰爆發導致膠和錫的價格大幅上漲,社會經濟隨之興旺。會館於是把重點放在兩個主要計劃上,即重建會館和遷建僑南學校。然而,由於財力有限,若兩項工程同時進行,會館負擔過重。經過討論,最終決定優先重建會館。
1950年1月20日,會館執委會議正式推翻了「先建校後建館」的原有議決,轉而決定先着手擴建會館。隨即成立了「重建館宇委員會」,由吳慕光擔任召集人,成員包括林翼民、林猷昌、黎先統、莊運昌、吳達德、符振煌、馮維祺、張佩文、王國泮和龍學岱等。委員會計劃興建一座三層樓的會館大廈,預計耗資約7萬元。
1950年5月7日,會館召開瓊僑大會,正式成立「雪蘭莪瓊州會館重建館舍委員會」。同年5月21日,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完成各級職員的選舉;6月4日召開第二次常務會議,聘請李南燕擔任繪測師;7月22日的第三次會議上,委員會通過章程與宣言,並推舉122名建館委員及102名各地名譽會長。
然而,正在積極推進的重建計劃卻因政府擬議拓寬蘇丹街道路而受阻,會館的圖測未獲批准,工程因此停頓。儘管如此,會館領導與同鄉仍堅持努力,將重建重點轉向僑南學校,決定「先建校、後建館」。
1951年,會館會員人數已達958人。隨着學生人數增加,僑南學校計劃開辦初中班。但當局在此時推行新的薪津制度,校務因此遇到註冊問題。1953年,會館開始物色合適校地以便遷校。翌年,館員大會通過購地重建校舍,並成立建校委員會負責籌辦。最初,益友軒俱樂部捐出一塊地皮作為校地,但因面積不足,最終售得28,000元,充作建校基金。隨後,會館在吉隆坡彭亨路購置兩英畝土地,並將原有的兩幢洋樓修繕後作為臨時校舍。
1956年,僑南學校正式遷入彭亨路新址上課。翌年,會館在校地後段興建一棟兩層樓的校舍,共設15間課室。1958年,校舍竣工,耗資超過21萬元。同年11月23日,會館執委會議依照政府政策,議決由學校召開贊助人大會,改選董事,並將學校改制為國民型華文小學。此後,僑南學校的歷任校長包括莫如德、孟一青、王月軒、韓域、林鳳棲、林育才、許漢雄、王堅白、呂承政、鄭心融、符冠雄、黃文循、朱禎華、凌波、林勛、龍程銓、周昌言(署理)及龍鵬發等人。
與此同時,會館並未放棄重建計劃。執委會多次上呈圖測,積極爭取當局批准。1958年,吳達德出任會館主席,並在交卸儀式上當場捐出1萬元作為建館基金。王國泮、林猷昌等先賢也紛紛響應。6月8日,會館召開聯合大會,增加建館委員至170人,並完成各級職員的選舉,重建工作得以重新展開。
雖然圖測最終獲批,但因館所地段缺乏正式地契,需先補辦手續,導致重建計劃再度延誤。
1960年,黎先統接任會館主席,會館繼續向當局申請補領地契。然而,吉隆坡市政部門認為會館原址「前窄後寬」的格局影響市容,要求將後方多出的15尺地段調整,以保持前後寬度一致後,方可發放新地契。
同年10月23日,會館召開同鄉大會,決定遵照市容規劃,縮減館址面積,並授權主席黎先統、上議員林熙鴻及副主席林猷昌三人委託律師與政府交涉,爭取補發地契,以利重建工程進行。
原先執委會批准興建四層樓會館大廈,但在地契問題反覆陳情多年後,當局最終同意發放新地契,條件是放棄後殿的15尺地段。地價因此調整為30,726元。隨着地契問題解決,重建圖測亦數度修改,直至1962年春,新牙蘭正式獲批,並批准建設九層樓大廈。工程由工程師林明水義務負責策劃。
同年,上議員林熙鴻出任會館主席。在春祭聯歡宴會上,他帶頭捐出1萬元,掀起建館基金的募捐熱潮,短時間內總額達到11萬餘元。5月19日,執委會議決定依原址重建,同時擴大「重建館宇委員會」,委員名額增加至257人,並修訂宣言與獎勵條例,聘用全職秘書,委員會也開始分組展開籌款活動。
由於原址需拆除重建,會館辦事處和天后宮必須暫時遷移。天后宮原本打算遷往僑南學校,但因不便而改為移設在增江新村的崇真堂;會館辦事處則遷入古路律74號樓上的雪蘭莪汽水聯合公司。
1964年,隨着工程進入關鍵階段,資金出現短缺。12月22日,會館召開會員大會,通過動議以產業抵押或其他方式向銀行借貸15萬元。由於後續決定增加建築至九層樓,貸款額在翌年的大會中先後調整為25萬元,最終增至35萬元。抵押資產包括蘇丹街83號及諧街49號。
1965年,會館耗資逾50萬元興建的九層大廈順利竣工,並於同年8月15日舉行落成典禮。當日適逢會館創立76周年紀念,會館特邀時任副首相敦阿都拉薩主持剪彩儀式。
大廈落成後,底層至五樓出租以作為收入來源,其餘樓層作為會館辦事處及禮堂使用,頂層則設有天后宮(其後已遷往樂聖嶺天后宮)。
1966年,會館工作重點轉向青年事務與教育。5月28日,理事會通過成立青年部的決議;8月28日,青年部籌委會正式組建,由龍歷文擔任籌委會主席,共有11名成員。
1967年,會務運作順利,重點放在福利服務。12月17日會員大會中,林熙鴻等多位領導人再度連任。同年8月22日,青年部召開會議,選出首屆職員,由吳慕光出任主任。
1970年代,會館不僅繼續推動青年與福利工作,也參與社群政治事務。1970年10月24日會員大會後,主要職位多數蟬聯,青年部也積極發展文體活動,特別是乒乓隊表現活躍。1971年正月初二,吉隆坡發生大水災,會館迅速援助163戶受災鄉親,其中74戶為會員家庭,89戶為非會員,總共發放救助金9995元。同年5月,會館再次提出重建天后宮的計劃。
不過,1971年12月26日的常年會員大會因選舉出現爭議,導致會務一度陷入僵局,直至1972年初才解決。隨後,龍學品出任主席。同年9月,會館發起成立施診所的計劃,獲得社群支持,並於10月29日正式啟用,為鄉親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1971年正月初二,吉隆坡發生嚴重水災,會館積極救助受災的同鄉,共163戶家庭獲得援助,其中包括74戶會員與89戶非會員,總共發放救濟金9995元。同年5月,會館再度提出興建新天后宮的議案。
1975年,會館成立的物色廟地小組由陳群川擔任主任,並向市長申請在天后宮現址前方約12,000平方尺的地段作為廟宇用地。但最終現址並非此地,而是由丹斯里林梧桐提供另一塊約1.5英畝的較高地段,以交換原申請地。
1976年9月18日,會館舉行改選,1976及1977年度的主要職員多為連任。同年,會館積極推動福利、青年及獎學金等工作。1977年,會館設立「瓊州基金」,並以「雪蘭莪瓊州會館天后宮建築基金」名義開設銀行賬戶,專門管理建廟資金。
1978年,會員大會完成改選,主要職務繼續由原有成員擔任,同時吸納了一批新興商界人士。同年會館也開展擴充會員的運動。
1980年,天后宮建廟計劃進入順利階段。1981年,會館正式刊登建廟工程的招標啟事。1983年3月26日,為籌集建廟資金,會館舉辦「巨星之夜」義演。同年11月27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天后宮舉行隆重的上梁儀式。
1984年7月15日,執委會成立籌備小組,成員包括陳敦川(召集人)、龍學品、李雄之、林猷甲、龍月梅、王弗誠、陳斗川及陳孟齡,計劃再次舉辦「巨星之夜」。1985年,會館申請成功發行150萬張籌款彩票,每張售價2元,為天后宮籌建基金提供資金來源。
1988年8月5日,執委會第二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慶祝成立一百周年慶典籌委會」。
1989年,會館迎來百周年紀念,同時新天后宮也告竣工。各委員會積極籌備相關活動,並於9月3日舉行盛大的天后宮開幕典禮,由時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拿督李金獅主持剪彩。
1991年9月2日,會館正式更名為「雪隆海南會館」。
Remove ads
建築風格

天后宮的建築主要為嶺南式與華北式的結合體。大殿屋頂可見嶺南風格的龍、鳳、魚、蝦等瑞獸,旁殿、牌樓屋頂則可見到華北式的各種脊獸。
廟宇內可見有彩梁、斗拱、雀替、欄杆、藻井、龍柱、琉璃瓦等富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結構。[1]
-
大殿中央的藻井
用途

天后宮主殿供奉天后媽祖,左右兩邊側殿則分別供奉水尾聖娘及觀世音菩薩。這三尊神明可說是海南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南海神靈。

每奉春節、衛塞節等佛教及華人節慶,天后宮都會有相應的慶祝活動,香客、遊客也絡繹不絕。
-
絡繹不絕的香客
在天后宮建成之後,雪隆海南會館也遷入於此[2]。
樂聖嶺佛學會乃隸屬於雪隆海南會館之小組,於1986年6月6日成立,初名「弘法團」,1991年改為現名[3]。
學會主要宗旨為弘揚正信佛教,並舉辦各種佛學課程及佛教活動。

天后宮主殿之下的各樓層為現代化的建築,建有大禮堂及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平常這些設施也供租借用途,因此天后宮也常成為社團主辦宴會、召開會議的活動場所。[6]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