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盟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同盟國對俄羅斯內戰的干預包括從1918年開始的一系列多國軍事遠征。干預是從東線開始的,針對新成立的俄羅斯共和國發起。干預的主要目標是維持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中獲得的領土,防止東部戰線的重建,並管理新征服的領土。同盟國戰敗後,許多留下來的軍隊主要幫助俄羅斯白軍剷除波羅的海地區的共產黨人,直到他們最終撤軍並被擊敗。此外,親德派系與新獨立的波羅的海國家作戰,直到他們被戰勝的同盟國軍隊的支持下被波羅的海國家擊敗。
Remove ads
同盟國干預序幕
同盟國與俄羅斯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俄羅斯帝國在戰爭初期處於複雜的境地。雖然輸給了德意志帝國,但他們在對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在1917 年,俄羅斯陷入了困境,德奧奪取了波蘭、立陶宛和西白俄羅斯的部分領土。即使羅馬尼亞參戰,俄羅斯也無法反擊。這些條件導致了二月革命和俄羅斯共和國的成立。新共和國的情況也沒有好轉,陷入了持續的僵局。隨着俄羅斯內戰的爆發,共和國的崩潰和蘇俄的崛起,東部邊境出現了真空。一些國家在德國決定利用的混亂中掙脫了束縛。

布爾什維克決定立即與德意志帝國和同盟國講和,正如他們在革命前向俄羅斯人民承諾的那樣。 [1]弗拉基米爾·列寧的政敵將這一決定歸因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外交部向列寧提供的贊助,希望通過革命,俄羅斯能夠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外交部對列寧返回彼得格勒的支持加劇了這種懷疑。 [2]然而,在俄羅斯臨時政府夏季攻勢(1917年6月)軍事慘敗後摧毀了俄羅斯軍隊的結構,列寧實現所承諾的和平變得至關重要。 [3] [4]甚至在夏季攻勢失敗之前,俄羅斯民眾就對戰爭的繼續持懷疑態度。西方社會主義者迅速從法國和英國趕來,說服俄羅斯人繼續戰鬥,但無法改變俄國新的反戰情緒。 [5]
1917年12月16日,俄羅斯與同盟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署停戰協定,開始和談。 [6]同盟國提出的條約將前俄羅斯帝國的大片領土割讓給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極大地激怒了民族主義者和保守派。1月30日,布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覆電堅持: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布列斯特。 [7]
有鑑於此,德軍於1918年2月18日在東線開始了拳擊行動,在持續11天的戰役中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7]簽署正式和平條約是布爾什維克眼中唯一的選擇,因為俄羅斯軍隊已經遣散,新組建的紅衛兵無力阻止前進。他們還明白,即將到來的反革命抵抗比條約的讓步更危險,列寧認為鑑於世界革命的願望,條約的讓步是暫時的。蘇聯同意了和平條約,並於3月6日批准了正式協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蘇聯認為該條約只是結束戰爭的必要與權宜之計。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後,德意志帝國在其勢力範圍內創建了幾個短暫的衛星緩衝國:波羅的海聯合公國、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立陶宛王國、波蘭王國、 [8]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國。 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這些國家被解散。 [9] [10]
芬蘭是第一個於1917年12月宣布脫離俄羅斯獨立的共和國,並在隨後的 1918年1月至5月芬蘭內戰中建立了自己的國家[11] 。1918年11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廢除和蘇聯開始向西進攻後,波蘭第二共和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立即組建了自己的軍隊[12]
Remove ads
停戰後
同盟國最終垮台後,占領東部領土的軍隊無法得到新德軍的補給,而新的國家防衛軍人數已減少到不超過10萬。撤軍造成巨大的權力真空,因為那些剛剛宣布獨立的國家發現很難組建一支軍隊來抵禦蘇聯的進攻。一些部隊變成了非官方的德國部隊,例如自由軍團、波羅的海國家國防軍和西俄羅斯志願軍。這些新軍隊的主要作戰基地是在波羅的海地區,參加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獨立戰爭,目標是維持德國在該地區的霸權。
後果
1919年底,波羅的海國家即將獨立,西線戰事也即將結束。隨着波羅的海獨立戰爭的結束,西俄羅斯志願軍逐漸被淘汰。 1919年12月中旬,沃爾特·馮·埃伯哈特組織了一次從立陶宛撤軍到東普魯士,最後回到德國領土的行動。
參見
筆記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