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名山後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名山後遺址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相疊加的一處古文明遺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江口街道名山後村,首次發掘於1989年。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5600年[1]。
文化分層
名山後遺址包含12個文化層。12層與11層出土文物主要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各種形制的釜、鼎、豆、盉、盆也較為多見。10層陶器形制與12、11層相近,但鼎的數量較多。9層與8層的遺存主要以夾砂紅陶為主,此外依次是泥質灰陶、夾炭紅衣陶和黑皮陶,而最具特徵的陶器為泥質灰陶鏤孔圈足盤。8層之上則出現了良渚文化特徵的方形覆斗狀土台[2]。在這一地層中,也發現了兼具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特徵的墓葬遺存[3]。
意義
名山後遺址是寧紹平原少見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此後商周時期三個時期相疊加的文化遺存,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3]。其中良渚文化層所具備的特質被學術界命名為「良渚文化名山後類型」[2]。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