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後實證主義 (國際關係)
国际关系认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也叫反思主義 (reflectivism)是指在國際關係學研究的認識論上拒絕實證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即拒絕「自然科學的經驗主義觀察可用於社會科學」這一觀點。[1]
後實證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試圖整合更多種類的安全問題。其支持者們認為,如果國際關係學是對外交事務和關係的研究,那麼它應該同時包括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 國際關係學不應只研究國家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也應研究日常世界——既涉及「高政治」,也涉及「低政治」。因此,性別(通常在女性主義方面通常強調女性對男性的從屬地位——儘管較新的女性主義也允許相反的情況)和族群(如加泰羅尼亞人或羅興亞人等無國籍行為者)等問題可能會被問題化(problematized)和成為一個國際安全問題,它豐富(而非取代)了關於外交和戰爭的傳統國際關係學問題。
後實證主義方法可以描述為對元敘事(metanarratives)的懷疑——在國際關係學中,這將涉及拒絕聲稱可以解釋國際體系的包羅萬象(all-encompassing)的故事。它認為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都不是故事的全部。後實證主義方法並不聲稱提供普適答案,而是尋求提出問題。一個關鍵的區別是: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實證主義理論強調權力是如何行使的(exercised),而後實證主義理論關注權力是如何被體驗的(experienced),從而導致對不同題材(subject matters)和動因(agents)的關注。
通常,後實證主義理論通過考慮倫理來明確促進國際關係學的規範方法。這是傳統國際關係學下經常被忽視的東西,因為實證主義理論區分了實證的事實(positive facts)和規範判斷(normative judgement)——而後實證主義認為話語是現實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因為不存在沒有權力的知識,所以不可能真正獨立和真實。
後實證主義理論並不試圖成為「科學」或「社會科學」。相反,他們試圖深入案例分析,通過提出相關問題以確定現狀和以什麼方式促進某些權力關係,從而去「理解」國際政治的現象。 2009 年,有21% 的國際關係學教師給他們自己貼上「後實證主義者」的標籤 [2]。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