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後成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物學中,後成說(英語:epigenesis),也稱漸生說[1],是指植物動物真菌種子卵子孢子為起始,通過細胞分化器官形成英語Organogenesis而經歷一系列步驟形成成體的發育過程[2]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的生殖英語Generation of Animals》一書中首次發表了後成說。他提出了關於發育的兩種假說,一種是生物體都是早已發育好而不斷放大的,一種則是生物體不斷從單一細胞擴增繁殖的後成說[3]德國生理學家卡斯帕爾·沃爾弗則將後成說理論化,以反對先成說的觀點。沃爾弗利用經驗指出動物和植物在胚胎發育前很少有預先生成的成分,還通過實驗演示了不同發育中的生物部位影響下的器官分化。[4]

儘管後成說在今天的基因時代似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歷史上有關生命起源神創論阻礙了其被學界接受[3]生物學家之間進行了有關先成說英語Preformationism和後成說的爭論縱貫整個18世紀[5]胚胎學卡斯帕爾·沃爾弗在1759年駁斥了先成說以支持後成說,但這並沒有結束先成說的流行[6]。18世紀晚期一場長期而有爭議的辯論使得先成說逐步淡去其長期以來的影響[7]。隨着細胞學說在19世紀建立,先成說已經難以自圓其說,其中的重要一步則是在1840年代人們意識到蛋或卵子其實是單一而未分化的細胞[5]

遺傳學(英語:genetic)的興起使得生物是預先形成的觀點再度流行[8],使得作為科學概念的後成說較少被提及,但自1942年康拉德·哈爾·沃丁頓提出表觀遺傳學(英語:epigenetic)以來,後成說的英語表達——「epigenesis」縮小了其含義,開始專門指環境對於個體發育的遺傳機制的改變和影響[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