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銀海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吳銀海(1970年10月14日—),生於金門縣烈嶼鄉,臺灣藝術家與美術教師。其風格偏向後現代與抽象藝術,主要主題為描繪人類的心靈運作。
小傳
吳銀海於1970年生於金門縣烈嶼鄉[1]。在1983年自金門縣烈嶼鄉卓環國民小學畢業後,他前往台灣就讀桃園振聲中學美工科。[2][1]1989年從振聲中學畢業後,在1990年入伍。退役後,在其兄長的指引下,從事廣告設計等相關相關工作。[1]1994年,考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並開始抽象繪畫創作,1997年獲得中華民國第八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素描類銅牌獎[3][1],同年於台北南北畫廊舉辦首次個展。1998年畢業後,隨即進入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師從蕭勤,並於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1]
吳銀海自2001年畢業後,受美國Vermont Studio Center獎助,前往美國研習創作[4]。之後開始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先後於嘉義北興國中與個人工作室任教,並於各地舉辦個展。[5][6]
藝術風格
吳銀海的創作偏向抽象藝術或後現代[7][4][1],其主題通常與描寫人類心靈運作有關[7][8][9][1]。在學期間,吳銀海偏向準確的寫實畫風,但不滿於該風格,認為其美感過於機械化、經不起鑑賞的眼光;直到在1996年,吳銀海的創作風格,開始轉向至認為有「誠實地面對畫面」的抽象藝術[4]。2023年,吳銀海自述其創作理念為[1]:
在創作過程中,是由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走向投射假定的世界,並以藝術的假定性反映出生活的真實性,到最後有一個片刻會來臨,藝術行為本身超越了主客觀的東西,而進入了真實存在,真實存在就是沒有分裂,沒有時間性,就是整體合一。
根據《台灣當代藝術家辭典》記載,吳銀海的創作被歸類為抽象繪畫範疇,作品多探討精神性主題[7]。其作品風格也被描述為「身心靈的共振」[8]。國璽藝術中心主辦在主辦吳銀海的「隱藏的視界二部曲」聯展時,認為吳銀海偏向觀察個人內心思緒、探索其道體的內觀世界、個人修為、並將這些精神描繪出來[9]。
Remove ads
獲獎紀錄
典藏紀錄
來源為99度藝術中心畫廊。[10]
- 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高雄)
- 關渡美術館(台北)
-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
- 財團法人施明德基金會(新北)
- 東華扶輪社美術館(花蓮)
- 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Montefano Ars Oficina Artium (義大利)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