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周渭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周渭祠,又名周王廟或嘉應廟,是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內為祭祀紀念宋朝御史周渭的廟祠。位於縣治恭城鎮吉祥街187號,距縣人民政府駐地東北約1.5千米。始建於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重新修復。1981年8月,被列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評為廣西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1]

歷史背景
周渭(922年—999年),字得臣,瑤族,祖籍恭城(今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 宋建隆年間進士及第,官至監察御史。周渭為官清廉,任內為民請命減免苛稅、興辦鄉學教育、嚴懲貪腐[參考 1],深受百姓愛戴[2]。
咸平二年,周渭病故,因其清貧無法舉喪,宋真宗贈錢十萬。其後,恭城百姓建廟塑像,歷代祭祀,今在縣城及西嶺存有兩座較完整的廟祠[參考 2][1]。
周渭卒後,當地百姓為表彰其德政,自發籌建祠廟以供奉紀念。周渭被追封為「忠祜惠烈王」[3],因其深受民間推崇,被尊稱為「周王」,故祠廟又俗稱「周王廟」。恭城縣內有新、老兩座周渭祠,又稱周王廟,是祭祀周渭的祠廟[4]。其中新祠始建於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知縣王昌齡重修[參考 3],包含戲台、門樓、大殿堂、後殿、左右廂房等建築。
建築布局
周渭祠占地約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整體布局依中軸線排列,由門樓、大殿、後殿及左右廂房組成,為典型的明清祠廟建築形制。該建築在結構力學、構造工藝和空間組織方面具有較高價值,為研究明清時期南方祠廟建築提供了重要實例[3][5]。
該祠門樓,俗稱「蜜蜂樓」。該門樓面闊五間,採用重檐歇山頂構造,檐柱承托下檐,金柱直通承托上檐,斗拱共五層逐層出挑,結構精密。其斗拱系統由座斗、交手斗、鴛鴦交手斗三類構件組合而成,整體呈蜂窩狀,故得此名。全樓以榫卯結構拼合,未使用鐵釘,反映了明清時期木構建築的技術水平。大殿內部中央供奉周渭塑像,兩側繪有壁畫,內容多與其生平事跡相關,並附有題詩。後殿與大殿相銜接,強化了建築軸線的空間序列[1][6]。


現今的周渭祠在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時,也承擔了教育基地的職能[7]。祠內設有多個展覽(館),包括:
- 周渭生平簡介展
- 中國廉政發展史展
- 桂林地方歷史廉政文化展
- 歷代清官展示館
- 中國共產黨反腐歷程展示館
- 時代先鋒與廉政成果展示館
- 歷代腐敗案件警示教育展館
Remove ads
文化意義
周渭祠自建成以來,一直是恭城地方社會的重要文化象徵。1981年8月,祠廟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同恭城古建築群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廣西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
作為地方官員紀念祠,周渭祠為研究明清時期的官民關係、地方政治文化及宗族祭祀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當地百姓對周渭的崇敬逐漸演變為周期性的民間祭祀活動,部分節慶時仍保留祭拜傳統[3]。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周渭的誕辰,附近鄉村群眾都自發地在周渭祠集會舉行紀念活動:周渭塑像被抬着巡遊,香煙繚繞、儀仗吹奏、鑼鼓喧天[3]。
2012年底,桂林戲劇創作研究院以周渭事跡為原型創作彩調劇《一品油茶七品官》問世。該劇以喜劇樣式呈現,展現了周渭面對強權、面對誘惑、面對親情、面對愛情時的崇高抉擇。該劇唱段對白充滿地方文化色彩,榮獲第八屆廣西戲劇展最高獎桂花金獎。[3][8][9]
在當代,周渭祠被賦予了廉政教育功能。2009年,中共桂林市紀委在周渭祠掛牌成立市級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2月,該建築被廣西壯族自治區設立為廉政教育基地。依託其歷史背景,祠內設立了主題展館,通過展示周渭的生平事跡、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沿革、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歷史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內容,面向公眾和中共黨員群體開展廉政文化教育。該場所現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內開展廉政教育和黨員紀律教育的場所之一[3][7]。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