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和平之后堂 (羅馬龐特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平之后堂 (罗马庞特区)map
Remove ads

和平之后堂義大利語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Pace)是一個天主教領銜堂區,位於意大利羅馬龐特區,距離納沃納廣場不遠。

事实速览 和平之后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Pace (意大利文) S. Mariæ de Pace (拉丁文), 基本資訊 ...

和平之后堂在1587年4月13日由教宗西斯篤五世封為領銜堂區[1]

歷史與建築

目前的建築於1482年建在原有的水渠聖安德肋堂(Sant'Andrea de Aquarizariis)的基礎上,由教宗西斯篤四世下令建造。教堂被重新獻給聖母瑪利亞,以紀念這裡一幅1480年的奇蹟般流血的聖母像。原始設計的作者不詳,但有人認為是巴喬·蓬泰利(Baccio Pontelli)。

1656年至1667年期間,教宗亞歷山大七世聘請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修復教堂,增加了著名的巴洛克立面,擁有凹進的兩翼:這個設計模擬了舞台設計,並通過擁有成對托斯卡納柱的半圓形門廊進入。由於該堂向前推進,幾乎占滿了前面的小廣場;然後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又拆除了好幾棟房子,以開闢出一個微型的梯形空間。這個新形成的小廣場,突出教堂的立面,甚至其建築細節,使該堂與其城市環境形成一個巧妙的統一整體[2]。主要立面及周圍各種不同尺度的凹面和凸面,從鄰近的建築物中脫穎而出,顯著擴大了立面的寬度,從而對於被梯形小廣場所限制的觀眾,增加了視覺的衝擊。形式可塑性、空間分層和照明效果的巨大影響,掩蓋了這一城市干預的實際規模。

門廊拱門周圍的銘文取自詩篇72篇:「SUSCIPIANT MONTES PACEM POPULO ET COLLES IUSTITIAM」(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這裡的「山」是指亞歷山大七世所屬的基吉家族的紋章,象徵這位教宗的統治。橡樹葉圖案是基吉家族的另一個標誌,也可以在立面發現。在立面上部,科爾托納別出心裁,切割出彎曲的石灰石板,以製作出匹配的圖案。透過高大的中央圓形窗戶,可以看到15世紀教堂的立面。

Remove ads

歷任領銜司鐸

該堂歷任領銜司鐸如下[3]

內部

Thumb

穿過15世紀的大門,進入教堂內部,是一個短的通廊,十字架拱頂,和一個在圓頂下方的講壇。科爾托納用八角形的格子藻井和一系列輻射狀的肋拱,來鉸接穹頂的內部。這是將這兩種形式的圓頂裝飾相結合的早期例子,後來吉安·洛倫佐·貝尼尼也在阿里恰甘多爾福堡的教堂使用[4]

卡洛·馬代爾諾設計了正祭台(1614年),以鑲住聖母子像。

Thumb
基吉小堂
Thumb
西比拉接受天使指示,拉斐爾,1514年

基吉小堂

1514年,拉斐爾受教宗銀行家阿戈斯蒂諾·基吉的委託,開始在基吉小堂的拱門上創作壁畫《西比拉接受天使指示》。[5]

祭台上的「天使支持的基督」青銅和一側的「聖加大肋納」均由科西莫·范切利(Cosimo Fancelli)創作。另一側的「聖伯納定」則出自埃爾科勒·費拉塔(Ercole Ferrata)之手。

切西小堂和龐澤蒂小堂

右邊的第二個小堂,切西小堂(Cesi Chapel)由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設計,在外側拱門上有西蒙·莫斯卡(Simone Mosca)的非常精美的文藝復興裝飾,以及羅索·菲奧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的兩幅小壁畫,「創造夏娃」和「原罪」。

左邊的第一個小堂是龐澤蒂小堂(Ponzetti Chapel),值得注意的是建築師和畫家巴爾達薩雷·佩魯齊的文藝復興壁畫。第二座小堂的大理石取自卡比托利歐山朱庇特神廟的廢墟。

講道壇繪有卡洛·馬拉塔(Carlo Maratta)、佩魯齊、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弗朗切斯科·阿爾巴尼等人的畫作。

該處教堂和修道院建築群的一個主要特色是「伯拉孟特迴廊」,這是多納托·伯拉孟特在羅馬的第一件作品,受奧利維耶羅·卡拉法(Oliviero Carafa)樞機委託,而於1500年至1504年期間興建。它有兩層:第一層由淺壁柱與拱廊連接;第二層也有壁柱支撐與下層垂直連續的拱廊,但每個拱跨之間增加了一根柱子。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