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联邦主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map
Remove ads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俄語:Хаба́ровский край羅馬化:Khabarovsky kray[12])是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邊疆區,為俄羅斯第四大行政區。截止2025年有人口1,273,488人,地廣人稀。其行政中心為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建立於1938年10月20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執行的法令,由遠東邊疆區拆分出來。

事实速览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Хабаровский край, 國家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南部地區主要是黑龍江下游流域,隔韃靼海峽庫頁島相望,北部瀕臨並沿鄂霍次克海延伸,與薩哈共和國(西)和馬加丹州接壤。蘇霍伊戰鬥機系列最重要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飛機製造廠位於此,另外也是中俄貿易熱點地區

Remove ads

地理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面積為788,600平方公里,占俄羅斯遠東地區面積的27%[3](pp. 128),海岸線長2,500公里[3](pp. 127),包括海島共3390公里。其東北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南臨濱海邊疆區中國,西南部和西部與猶太自治州阿穆爾州相鄰,西北部和北部與薩哈共和國相鄰,東北部與馬加丹州相鄰。

哈伯羅夫斯克邊疆區向南沿邊境河流烏蘇里江延伸約200公里為比金,是其最南端城鎮。黑龍江烏蘇里江在首府伯力附近的黑瞎子島交匯[3](pp. 125),這裡也是全州主要人口聚居地[3](pp. 128),從伯力到以北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為平原,南部寬220公里,北部寬100公里。從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是狹窄的河谷。從黑龍江到左岸的不列亞山脈分布的為落葉松,右岸到錫霍特山脈則為冷松[3](pp. 142)。伯力到中俄邊境的烏蘇里江下遊河畔的烏蘇里平原為低地和沼澤地,土壤貧瘠[3](pp. 127)。烏蘇里江下游,平原往東是山區,森林覆蓋面積占80%,在境內霍爾河盆地有270萬公頃的森林,大多數為雲杉。這個地區城鎮多沿西伯利亞鐵路分布[3](pp. 139-140)

黑龍江阿姆貢河到瀕臨太平洋的這個區域有1,000萬公頃森林地,90%為山地針葉林[3](pp. 144-145),邊疆區西南部與阿穆爾州接壤為山嶽地帶[3](pp. 126),有90%的地面海拔為1,200米到1,500米,在不列亞河盆地有平原[3](pp. 148)。該地區森林覆蓋面積為三分之二,主要為落葉松[3](pp. 149)阿穆爾河-阿姆貢河三角洲以北有50萬平方公里的山地凍原,2,800萬公頃的西伯利亞針葉林山地,海拔500到2000多米,以及1,600萬公頃的森林地。該地區氣候嚴寒,夏季短促[3](pp. 147),人口主要聚居在鄂霍茨克斯基縣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內的大部分領土為系列山脈——孫塔爾哈亞塔山脈(最高峰穆斯哈亞山海拔2889米)、錫霍特山脈和朱格朱爾山脈所占據。主要河流為黑龍江烏蘇里江霍爾河烏第河阿姆貢河。此外還有多個小湖泊:胡姆米湖奧列利湖烏德利湖博隆湖奇利亞湖丘克恰吉爾斯科耶湖大蘇盧克湖埃沃龍湖基濟湖阿穆特湖布拉戈達特諾埃湖卡季湖

Remove ads

歷史

中世紀時期(中國宋朝時期),在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境域生活的主要的是通古斯民族,也就是後來建立金朝的女真族[13]

在哈巴羅夫斯克博物館(中國稱伯力)里存放着自戰國至兩漢間的古錢幣多件,這證明當時該地與中國有頻繁的貿易往來。

中國明朝宣德七年,亦失哈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外東北)時,重建毀壞的永寧寺,並在黑龍江入海口立下一塊石碑,在之前的永樂十一年,在修建永寧寺時也在入海口立下一塊碑,這兩塊碑在19世紀50年代仍存在[14],但在1904年遭到拆除,並轉移到了海參崴的兩座博物館。在此地已經進行過考古發掘[15][16]。在清代時,1689年,該區烏第河以南部分根據《尼布楚條約》歸屬清朝,晚清時先後於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割予俄羅斯帝國。

自17世紀開始,歐洲人來這一片遠東地區不斷探險。1639年,一支由伊萬·莫斯科維京領導的哥薩克探險家組成的探險小分隊來到鄂霍次克海海濱,莫斯科維廷也成為了首位到達太平洋沿岸的俄羅斯人。1856年,俄羅斯帝國政府設置涵蓋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大部分區域的濱海邊疆州[17],1900年開通的外貝加爾鐵路和之後建成的東清鐵路加快這個地區的移民速度。1900年至1913年有300,000人外地人移民至包含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阿穆爾地區。1904年至1905年之間日本與俄羅斯帝國爆發戰爭迫使這個地區的安置計劃停止,1904年1月至1906年3月外東北地區和整個東西伯利亞被禁止遷移。1920年4月6日,外貝加爾州阿穆爾和濱海邊疆州薩哈林島北部以外貝加爾山脈外東北區為主成立了遠東共和國ДВР,1920-1922)。

1938年10月20日,蘇聯遠東邊疆區分為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和濱海地區。哈巴羅夫斯克地區由哈巴羅夫斯克州阿穆爾州下阿穆爾州薩哈林州勘察加(科里亞克民族區和楚科奇自治區)地區、猶太自治州和直屬於krayispolkomu的三個地區[18]

1947至1948年,薩哈林州[19]阿穆爾州[20]脫離哈巴羅夫斯克地區。1953年,哈巴羅夫斯克地區科雷馬河區從中脫離,於同年12月3日成立馬加丹州[21]其下屬的堪察加地區成立楚科奇民族區[22][23]

1991年,猶太自治區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脫離,單獨設立為自治州[24]

Remove ads

交通

西伯利亞鐵路連接濱海邊疆區海參崴(終點站)與伯力猶太自治州首府比羅比詹貝阿鐵路連接重要的蘇維埃港瓦尼諾阿穆爾河畔共青城以及在共青城東北的澤姆加空軍基地,以及有火車輪渡薩哈林州霍爾姆斯克

公路方面,有M58公路連接赤塔伯力,途徑跨黑龍江哈巴羅夫斯克大橋M60公路連接伯力海參崴。以及東方公路連接伯力到濱海邊疆區的納霍德卡

伯力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廟街為主要內河港口。鄂霍茨克阿揚瓦尼諾蘇維埃港、卡斯特里港為主要海港,其中瓦尼諾為最大的海港。

Thumb
跨越黑龍江哈巴羅夫斯克大橋公路鐵路兩用橋,二月攝),曾命名為「阿列克謝耶夫斯基大橋」,兩用部分共長2599米、總長3890.5米,寬約25米,建於1916年,工程花費當時的一千三百五十萬盧布。1920年4月5日俄國內戰期間大橋遭到破壞。1999年在舊大橋的附近新修建了一座。大橋現在是M58公路西伯利亞鐵路的一部分。大橋也成為5000俄羅斯盧布紙幣背面圖案。
Thumb
西伯利亞鐵路的一個在該邊疆區維亞澤姆斯基的火車站,是經伯力電氣化市郊通勤列車的終點站。圖中人物半身塑像是紀念鐵路工程師奧列斯特·波列諾維奇·維亞澤姆斯基俄語Вяземский, Орест Полиенович(1839-1910)。

氣候

氣候為溫帶季風性氣候,一月份平均溫度在零下16℃~零下40℃之間,七月份平均溫度在11℃~21℃之間,年降雨量為500~900毫米。

行政區劃

Thumb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行政區劃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行政上下轄2個市(英語:Urban Okrug;俄語:Городской округ)和17個縣(英語:Municipal District;俄語:Муниципальный район),進一步分為29個鎮(英語:Urban settlements;俄語:Городское поселение)和188鄉(英語:Rural settlements;俄語:Сельское поселение)。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行政區劃如下:

更多信息 地圖序號, 中文名 ...
Thumb
About OpenStreetMaps
Maps: terms of use
200km
125miles
博戈羅茨科耶
丘米坎
丘米坎
索爾涅奇內
索爾涅奇內
蘇維埃港
蘇維埃港
波林娜·奧西片科村
佩列亞斯拉夫卡
佩列亞斯拉夫卡
鄂霍次克
鄂霍次克
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 (廟街)
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 (廟街)
特羅伊茨科耶
青年城
青年城
維亞澤姆斯基
維亞澤姆斯基
切格多門
切格多門
瓦尼諾
瓦尼諾
比金
比金
阿揚
阿揚
阿穆爾斯克 (傅達里)
阿穆爾斯克 (傅達里)
哈巴羅夫斯克 (伯力)
哈巴羅夫斯克 (伯力)
Remove ads

人口和民族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城市口比例為80%左右,自1990年代起人口呈減少趨勢,在2015年有1,338,305人[25]2010年人口1,343,869[9]2002年人口1,436,570[26]1989年人口1,824,506[27]。,1968年為1,336,000人[3](pp. 127),1956年邊疆區共有1,245,00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集聚在首府伯力,在全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人[3](pp. 127),城市人口占81.83%(2015年)。

黑龍江三角洲以北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的3個區劃阿楊諾梅斯基縣鄂霍茨克斯基縣圖古羅丘米坎斯基縣面積共422,307平方千米,占整個邊疆區面積的一半左右但人口稀少,其中阿楊諾梅斯基縣人口最少,在2015年有2009人,圖古羅丘米坎斯基縣次之在2015年有2029人,鄂霍茨克斯基縣最多,在2015年也僅為6988人[25]在蘇聯時代,這廣大地區重要的居民點位於沿海的鄂霍茨克附近,其餘的也多分布在沿海的少數幾個小居民點,內陸實際無人居住[3](pp. 147)。南部沿海的地區人口相比北部沿海地區人口更多,南部沿海的地區人口最大的區劃為蘇維埃茨克港斯基縣(蘇維埃港)人口在2015年為40,831人,凡寧斯基縣次之在2015年為34,873人[25],蘇維埃茨克港斯基縣的人口自2010年就不斷減少,但仍維持在四萬人左右,凡寧斯基縣人口自2002年陸續減少。

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民族構成分外來民族原住民。外來民族中俄羅斯人占90.1%,烏克蘭人占4.2%,白俄羅斯人占0.8%,韃靼人占0.8%。邊疆區的原住民通古斯民族赫哲族(2002年10,993人[28])、涅吉達爾人(2002年505人[28])、烏爾奇人(2002年2718人[28])、鄂溫克族(2002年4533人[28])、奧羅奇人(2002年426人[28])、烏德蓋人(2002年613人[28]),以及阿穆爾尼夫赫人(2002年2452人[28])。

Thumb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黑龍江邊一赫哲族民族村鳥瞰,北距伯力75千米,有一個博物館和一個露天重建的古村落[29]
Remove ads

教育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有如下機構或高等教育學校(院)[30][31]:

  • 太平洋國立大學
  • 遠東國立人文學大學
  • 遠東國立人醫學大學
  • 哈巴羅夫斯克國立經濟與法律學院
  • 遠東國立交通大學
  • 遠東政務學院
  • 遠東國立體育大學
  • 哈巴羅夫斯克國立藝術與文化學院
  • 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國立工程技術大學
  • 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國立師範學院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