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啟明市場
臺灣澎湖縣市場,澎湖最早的公有市集,建於1904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啟明市場(臺灣話:Khé-bîng-tshī-tiûnn),全名啟明公有零售市場,俗名舊菜市(臺灣話:Kū tshài-tshī),前身為媽宮市場、馬公市場,創建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年),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啟明里,房屋產權隸屬馬公市公所。全澎湖第一座現代化的室內市場,現已荒廢。[1][2]
Remove ads
沿革
關於澎湖市集文獻記載最早出現於清領時期媽宮街,此處鄰近媽宮港,為清代軍隊駐紮地,人口集中,便形成商業往來的中樞,約莫於乾隆朝發展出「七街一市 [a]」,光緒朝已發展成「十街二市 [b]」的規模,其中的市集皆坐落澎湖天后宮的廟埕,但皆為露天市場的型態,日落便即散去,並無正式的管理組織。 [3][4]:35-41

公元1895年(清光緒廿八年、明治21年),因清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日本帝國成為台灣以及澎湖群島的統治者 [5],日本的海軍以及陸軍皆在澎湖設立軍事據點,大量外地軍兵因此移駐澎湖。[6][7]:128官方鑒於當地缺乏民生所需的消費場所,遂在明治37年(1904年)媽宮東甲的現址設立「媽宮市場」,與媽宮港的稅關(時稱「安平稅關澎湖出張所」[8])接壤,因當時媽宮城尚未拆除,媽宮市場的場址緊鄰牆垣,船隻貨運裝卸作業十分不便。[1][4]
明治40年(1907年),澎湖廳為增加港區和市區連結的便利性,將媽宮城的南側、東側等面海的城牆段拆除,拆卸的磚石則用以填海造港(媽宮港),另一方面則在原媽宮城區進行全新的都市規劃,於大正元年(1912年)頒布「媽宮市街改正設計圖」[4]:82-83,媽宮市場被劃歸至媽宮街築地町,市場北側銜接「海岸通り」(約今中山路)。[1][9]
大正六年(1917年)5月19日,日本政府在媽宮市場北側,臨「海岸通り」路段開鑿「市場井」,於翌年4月15日落成,共計249日,花費5010日圓,一小時可出水19石。現已封閉。[1]
大正九年(1920年)間,台灣總督府的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1923)推動行政區域改制,「媽宮」被易名「馬公」[10]:98-100,媽宮市場隨之更名為「馬公市場」,直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戰後改名為「馬公鎮(市[c])啟明公有市場」,沿用迄今。[1]
昭和15年(1940年)4月,今「馬公第一漁港」順利於竣工,馬公市場周遭增添海埔新生地,營業便利性更是有所裨益。[1][4]:184-185
Remove ads
1945年二戰結束[8]:10-15,馬公市場改名啟明市場。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約1960年至1980年之間),當時國民政府派駐大量軍兵駐防澎湖,啟明市場不僅是軍人消費的首選場所,來自澎湖郊外各地的居民也會來啟明市場採買南北雜貨、蔬菜、水果等民生物品,時常每日一大早便已人潮鼎沸,一度是全澎湖最熱鬧的地區。[1][2]

啟明市場外觀格局延續日治時期,但民國57年(1968年)間,木造的啟明市場發生火災,所幸火勢快速被撲滅,僅有甲棟、乙棟約莫四、五間店鋪被燒毀,其餘棟尚保存安好,甲、乙棟只得重新改建。民國62年(1973年),丙、丁棟被拆除,其餘空間則新建成鋼筋混凝土的兩層樓含一層地下室的建築,即為現貌。新建的啟明市場地下室被一間雜貨店租用,即「中信超級市場」,亦是全澎湖第一間超級市場;而二樓曾出租予「海神西餐廳」,當年甚至提供現場民歌點播服務。[1]
嗣後,馬公市區陸續有重光市場、建國市場、文康市場以及北辰市場闢建,民生消費重心逐漸北移,啟明里亦逢人口外遷,復因馬公第二漁港、馬公第三漁港鑿建的緣故,原倚靠馬公第一漁港的啟明市場不再是漁獲批發的唯一集散地,約在民國七十年代(約1980年代)後,啟明市場漸趨沒落,在民國78年(1989年)七月間市場廢止使用,後至民國85年(1996年)僅存三、五間商店承租,迄今皆已歇業,或轉為住戶。[1][2][11]
產權問題

啟明市場位在馬公港市區地帶,具備商業開發價值,馬公市公所原訂民國80年(1991年)間,舊承租戶租期屆滿,擬轉售攤鋪位予原承租戶,但因〈台灣省零售市場管理規則〉有「不得讓售」的明文規定,但此之前,承租戶私底下早有轉賣、讓渡、出租等行為,積習已深,牽涉人數者眾,亦有繼承情事,造成後續在產權整合有實務上的難度。啟明市場業因建物老舊,承租戶無有產權的緣故,無法自費修建,建築物外貌更是日益破敗。此外,啟明市場也涉有土地產權問題,以土地面積而言,59%為澎湖縣政府持有,36%屬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馬公市公所雖僅佔5%,但其地上房屋的產權卻登記在馬公市公所名下。[1][11]
近年來,澎湖縣政府與馬公市公所皆有針對啟明市場進行「都市更新」的計畫,但囿於法規限制以及複雜的產權結構,窒礙難行,延宕迄今。[11][12]
格局
現今啟明市場為地上兩層樓、地下室一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早期日治時期,原媽宮市場在初建之時,占地面積580.3坪,建物面積則為323.7坪,乃木造建築,其外貌尚收錄於《澎湖島大觀》之中,早期市場購物區依照方位分作四個部分:[1]
Remove ads
根據高啟進〈馬公啟明市場興衰記〉一文,曾進駐啟明市場攤位數如下:[1]
圖輯
-
中山路入口
-
謝界和落款標誌
-
市場西隅
-
公秤台
-
內部空間
-
一樓空間
-
市場接壤住宅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