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嗅覺牽連障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嗅覺牽連障礙(olfactory reference disorder)[1][2],中國大陸舊譯嗅覺牽涉障礙[3],又稱嗅覺牽連綜合症(olfactory reference syndrome, ORS),是一種精神障礙,屬強迫相關障礙一類。此症患者有一種持久但錯誤的信念,認為自己會散發出令他人不悅的身體異味。[4][5]患者往往將他人的一些行為,例如吸鼻子,摸鼻子,或開窗等,作為參考從而推斷出所謂異味的存在。這種疾病往往伴隨着心理上的羞恥,尷尬,嚴重抑鬱,迴避行為,社交恐懼,和社會隔離。[6]嗅覺牽連障礙這個術語來自:
分類
嗅覺牽連障礙的存在雖然被普遍接受[5][7],但對其是否是一種獨特的疾病仍存爭議,有人認為它僅是其他精神疾病的一個表現[6]。同樣,對此症的分類也無定論[5][8]。由於此症有強迫症的特點,有人將其列入強迫症譜系裡的一種類型;由於有很強的焦慮因素存在,有人則將其列入焦慮症的一種。它也被人建議作為身體畸形恐懼症或是單症狀性疑病性的精神病的一種。[5][8]
跡象和症狀
嗅覺牽連障礙的發病可能是一次突發事件後突然產生的,也可能是逐漸形成的[4]。
此症的一個明顯特徵是患者堅決地認為自己有他人能感知到的令人不悅的異味。患者認為氣味來源於:鼻子,嘴,肛門,陰部,腹股溝,腋窩,或腳等。也有一些不能確定氣味的來源。[4]還有一些誰都不確定的確切來源的氣味[4]。假想的氣味的來源也可能隨時間改變。[4]氣味的特徵有的被描述為與人體產生的一些物質類似,如糞便、屁、尿、汗、嘔吐物、精液、陰道分泌物;有的則被描述為非人體自身的化學氣味,例如氨[8]、清潔劑[8]、爛洋蔥[8]、蠟燭[4]、垃圾[5]、燒魚[5]、藥品[5]、老奶酪[5]。有75%的患者抱怨是口臭,比例最高[9],排第二的汗臭占60%[10]。
患者將他人的行為與想象中的異味聯繫起來。這種參照思維在社交場合更加明顯,使得患者在例如公共汽車,電梯,辦公室,教室等地方感到壓力[5]。這些被誤解的行為包括咳嗽,打噴嚏,撓頭,開窗,手勢,吸鼻子,摸鼻等[5]。在接近彼此說話的人群時,患者會認為他人在談論自己的異味。甚至動物的行為(例如狗叫)也可能被解釋為自己的氣味引起。[5]由於過度關注於自身的氣味,患者往往不能專注地完成某些事情。
患者中95%的人會有一些重複的行為以試圖減輕,掩蓋和監視所謂的異味。[11][12]這些行為包括:重複的洗澡[12],頻繁的刷牙[12],舌頭刮,不斷檢查自身是否有異味[8],試圖掩蓋氣味,[8]與過度使用除臭劑、香水、漱口水、薄荷、口香糖、香味蠟燭[4],每天多次換衣服(如內衣)[7],穿着多層衣物,用塑料紙包裹腳[4],穿着的服裝銷售作為氣味減少[4],節食和吃保健品[4][7],反覆尋求他人證明沒有異味[4],習慣性地與他人保持距離,保持嘴巴緊閉,避免談話或在說話時用手擋住嘴巴。[4]
此症患者易形成迴避社會活動和逐漸撤離社會的行為模式。他們往往避免旅行,約會,人際關係,和家庭活動。[11]出於羞愧和尷尬,他們可能逃避上學或工作,或經常性的更換工作或住處。[11]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失業[7]、離婚、足不出戶、精神病住院治療,或自殺企圖[11]。據報道,患者中74%避免社交場合[8],47%逃避工作,學習或其他重要的活動[8],40%曾足不出戶至少1周[8],31.6%經歷過精神病住院治療[8]。報告稱43-68%的人有自殺的想法,32%有至少一次自殺嘗試,5.6%自殺。[8][11]
報告稱此症有精神病的共病。抑鬱症有可能是由此症引起,也可能是事先就有的。[4]此症可能伴隨人格障礙[7] 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疑病、酒精、藥物濫用和強迫症。[4]
病因
嗅覺牽連障礙的病因未知。[7]有認為是嚴重的負面經歷觸發了此症的產生。這些經歷可分為兩類:一是跟氣味有關的創傷性經歷,二是與氣味無關的生活壓力。[5]在一次調查中,85%的人有過氣味有關的創傷性經歷,17%的人有過與氣味無關的壓力。[5]與氣味相關的經歷通常是由家庭成員,朋友,同事,同伴,或其他人做出有關此病患者有異味的陳述,從而使其感到尷尬和羞愧。[5]比如,在宗教儀式中因排氣而被指責[7],在學校因排氣而被霸凌[5],在教室中尿褲子[7],在公共產所中被告知有異味[7],鼻竇炎造成的口中異味[5],在性交時因陰道的魚腥味而被嘲諷[7],對月經初潮和某種性關係的憎惡[5]。與異味無關的經歷有:因風流韻事而內疚[5],被伴侶拋棄[5],在學校遭受暴力[5],家人的生病[5],被欺凌等[5]。
診斷
- 持續6個月以上,誤認為自己散發出令人不悅的氣味,而他人卻感知不到。
- 這種自我的成見導致臨床上嚴重的壓抑(抑鬱,焦慮,羞恥),社會和職業能力的喪失,或因此花費大量時間(每天1小時以上)。
- 此信念不是由於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產生症狀,也不是藥物作用所產生。
治療
目前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7]大多數報道病例的治療手段是抗抑鬱藥物,隨後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和各種心理治療。[7]對於這些治療的療效的數據很少,但有研究表示心理治療的反應率最高,而抗抑鬱藥比抗精神病藥更有效(反應率分別為78%,55%,33%)。[4]
已用於此症的藥物療法包括抗抑鬱藥[7](如有選擇性的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三環抗抑鬱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抗精神病藥物(如布南色林[7]、鋰[7]、氯丙[9])和苯二氮䓬類藥物。[7]具體的抗抑鬱藥包括氯米帕明。[6]
預後
不進行治療時,此症的預後通常很差。這是一種慢性的症狀,可以持續惡化甚至幾十年,而不會自然好轉。[4]的轉變到另一種精神狀況是不可能的,此症不太可能轉化為其他精神疾病。但仍有極少情況此症後來表現為精神分裂症[4],精神病[5]、狂躁症[5]或嚴重抑鬱症[5]。最嚴重的風險是導致自殺。
當治療後,預後較好。在一個調查中,治療使得30%得到康復,37%得到改善,33%無變化或惡化。[5]
流行病學
全球各個國家都有此症案例。因為數據有限,並且由於此病的妄想性質和出於保密和羞愧的特性,很難估計它的流行程度。[7]
不知何故,男性的病的是女性的兩倍[4]。嗅覺牽連障礙的大部分患者都是無業,單身[4],很少社交[13]。據一報道,患者平均年齡為20~21歲[5][11],近60%發生於20歲以下[5]。另一個報道則有更高的平均年齡:男29歲,女40歲。[7]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