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嚴修
清末民初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嚴修(1860年4月2日—1929年3月14日),字範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天津府天津縣(今天津市)人。嚴修是中國清末民初時期創辦新學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家和實踐家,他主張教育救國,致力於教育變革。嚴修在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師範教育、女子教育及社會教育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實踐,他循序漸進辦教育,對外國教育進行了廣泛考察[1],取法西方、立足本土辦教育的理念[2]。
1882年,嚴修鄉試中舉,次年中進士,後入清翰林院任職。1894年,嚴修任貴州學政,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任內曾捐資辦學。1897年,嚴修上奏朝廷廢除科舉、開設經濟特科,被梁啓超稱之為「新政最初之起點」[3]。戊戌變法失敗後,嚴修棄政從教回到天津與張伯苓在嚴氏家館的基礎上先後共同創辦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等南開系列學校,被尊稱為「南開校父」。
Remove ads
生平
嚴氏先祖世居浙江省慈谿縣[4]。清順治年間,七世祖嚴應翹因經營鹽業遷居天津,此後成為天津籍。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入侵天津,嚴家暫時離津,避居於直隸省三河縣的嚴家鹽店所在地[5]。同年清咸豐十年三月十二日(1860年4月2日),嚴修出生於三河縣,出身於天津鹽商世家,初名嚴慎修,後更名嚴修[5]。
嚴修出生後,其父嚴克寬為治家計,放棄科舉,並將功名寄託於兒子。嚴修自幼飽讀詩書,3歲隨家人返回天津,6歲入私塾,師從查貼青,啟蒙教材為《龍文鞭影》。9歲時開始習作試律,14歲應院試入府學,15歲參加歲試,列一等第七。1876年至1881年間,他師從舉人張紳,研讀《詩經》《書經》《禮記》《左傳》《朱子匯參》,並在輔仁書院、問津書院應試各課,成績多居前列。
1878年,嚴修18歲時再次參加院試,補為廩膳生。其在科舉之路上進展順利,閱讀範圍也日益擴展。至1881年(21歲)時,他已通讀《國語》《法言》《文選》《絳史》《經義述聞》等,並常溫習《易》《詩》等經籍。1883年,23歲的嚴修應順天鄉試,中舉人,因其經藝卷獲正考官徐桐稱讚。回津後,嚴修得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接見。
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殿試位列二甲第十一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6]。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7]。
Remove ads
光緒十年(1894年)八月三十一日,時年三十五歲的翰林院編修嚴修奉光緒帝上諭:「今特命爾前往貴州提督各府州縣學政……貴州人文所萃,尤宜加意銳新,多方鼓舞,以稱朝廷培植人才至意。」同年十月十四日,嚴修離京赴任貴州學政。
在任貴州學政期間,嚴修曾多方籌資辦學,倡導教育革新。戊戌變法時期,他上奏要求改革科舉制度,設立「經濟特科」[8]。然而,因守舊大臣反對拖延,遲遲未能施行。光緒帝於1898年7月13日下詔催辦,總理衙門與禮部方才擬定章程並公布施行。但僅兩月有餘,戊戌政變即發生,經濟特科隨即被慈禧太后下令廢止。
嚴修因奏請開設經濟特科而觸怒體仁閣大學士徐桐等清末守舊派官僚。1898年任滿返京後,他被革去翰林院一切差使,僅留編修虛銜。
戊戌變法失敗後,經濟特科被廢止。嚴修仍堅信中國必須實行變法維新,因此辭官返鄉,在天津棄政從教,嘗試興辦新式教育[9]。最初,他在家中設立嚴氏家塾「嚴館」,聘請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的張伯苓任教,開設英文、數學及理化課程,並提倡體育教育,要求學生學習跳高,這在當時實屬罕見[10]。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嚴修深感憂患,他先遣長子嚴智崇、次子嚴智怡隨日本人大野赴日短期學習日語,並親自前往日本考察學務。同年,他與張伯苓商議創辦蒙養小學堂,次年擴建後改名為天津民立第一小學堂[11]。
1902年,嚴修又親自送嚴智崇、嚴智怡赴日本留學。
1903年,嚴修考察歸國後,袁世凱親自登門邀請他出任直隸學校司督辦。任職期間,他積極推行新政,要求各府縣必須設立學堂和師範學校,並親自主持創辦天津模範小學、天河師範學堂、北洋師範學堂、直隸女子師範學堂、直隸高等法政學堂等校。
1904年,嚴修與張伯苓再赴日本考察教育。8月返國途中,他提出「於津城辦民力中學一處,以作中學之模範」[12]。同年10月17日,他創辦「私立中學堂」。年底,在其意見下,張伯苓將學堂更名為「私立敬業中學堂」,取「肅敬受業」之義。此後又改稱「私立第一中學堂」,1907年更名為「南開中學堂」,1912年改為「南開中學校」。南開創辦伊始,嚴修即提出「尚公」「尚能」的辦學宗旨,張伯苓亦在多次演講中加以闡發,並在教育實踐中堅持貫徹[13]。
1905年,學部設立,嚴修被任命為侍郎。同年,他主持將天津城西如意庵的私立中法學堂改組為如意庵官立中學堂[14]。
1908年,嚴修辭職返津,繼續興辦教育。1909年,他仍主持順直教育事務。但隨着袁世凱被罷免,清廷也將其禠職。
1913年7月,嚴修率袁世凱三子赴歐考察,並安排他們在英國學習。1914年2月,他在英國接到電召,被授任教育總長,但婉辭不就。1915年5月,嚴修赴江蘇南通考察中國近代教育家張謇興辦的教育、實業及慈善事業,用時四日[15]。

1918年10月,嚴修與張伯苓赴美考察教育,途經日本時,正值留學的周恩來陪同參觀遊歷。1919年9月25日,南開學校增設大學部[16]。
1920年,周恩來因學生運動被捕出獄後失學。嚴修出資7000元設立「嚴范孫獎學金」,經南開大學校董會決定,資助周恩來及教員李琴湘之子李福景赴歐勤工儉學[16]。其後,周恩來在赴日留學及留法勤工儉學期間,均得到嚴修資助[16]。嚴修甚至在自己的賬戶下為周恩來開設專門戶頭,首年款項直接交付本人,其餘費用則由他人定期轉寄。1922年正月初五,周恩來之父周懋臣特赴天津致謝[4]。
1921年,嚴修發起成立城南詩社,主持期間,常邀社員至八里台南開大學及青龍潭(今天津水上公園內)聚會,講授並觀摩詩文創作[17]。
1923年5月,南開大學部遷至八里台新址;同年9月,增設女中部(前身為嚴氏女塾,後更名嚴氏女學、嚴氏女中,1923年改為南開女中)。

1928年,南開學校再度擴展,增設小學部。
Remove ads
1928年12月底,嚴修應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之邀,帶病出席天津至楊村公路竣工典禮。不幸因受寒回家後即臥病在床。至1929年3月2日,病情略有好轉,他特地邀集好友華世奎、趙元禮、林墨青、陳寶泉等相聚,並作詩自挽:「小時無意逢詹尹,斷我天年可七旬。向道青春難便老,誰知白髮急催人。幾番失馬翻僥倖,廿載懸車得隱淪。從此長辭復何恨?九泉相待幾交親。」詩中透出達觀之情,亦流露對生死的坦然與惜別。
同年3月14日23時,嚴修因病逝世,享年69歲[19]。《大公報》隨即發表社評《悼嚴范孫先生》,稱其逝世「誠為學界之大不幸」,「就過去人物言之,嚴氏之持身處世,殆不愧為舊世紀一代完人」。
此後,南開大學與南開中學先後舉行追悼會。會上,張伯苓致悼詞稱:「嚴先生道德學問,萬流共仰!個人追隨頗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開之有今日,嚴先生之力尤多。嚴公逝世,在個人失同志,在學校失一導師,應尊嚴先生為校父。」[2]
Remove ads
教育思想與實踐
嚴修自1894年12月29日接印上任貴州學政,開始其社會革新的實踐,至1898年1月7日任滿離黔。在三年有餘的時間裡,他倡導「敦品勵學,講求實用」的學風,主張在選科取士上注重實用之學。1897年10月,他提出設立「經濟特科」的主張,意在適當打破傳統的科舉取士常規,選拔具有真才實學之人。
戊戌變法期間,嚴修上奏《奏為時政維新破格迅設專科敬陳管見事》一折,要求改革科舉制度,開設經濟特科[8]。其奏摺進京後,光緒帝即令總理衙門會同禮部妥議具奏,但因守舊大臣阻撓拖延,遲遲未能施行。禮部侍郎徐致靖、御史宋伯魯等復上書催請,光緒帝於1898年7月13日下詔催辦,總理衙門與禮部方才勉強擬定章程並公布施行。然而,僅兩月有餘,戊戌政變即告發生。
同年10月9日,慈禧太后發布懿旨:「嗣後鄉試、會試及歲考、科考等,悉照舊制,仍以《四書》文、試帖、經文、策問等項分別考試。經濟特科,易滋流弊,並著即行停罷。」嚴修因奏請開設經濟特科而觸怒體仁閣大學士徐桐等清末守舊派官僚,遂於1898年貴州學政任滿回京後被革去翰林院一切差使,僅留編修虛銜。
Remove ads

1898年,嚴修在自己的宅院建立嚴氏塾館,聘請張伯苓教授子侄英文、算學、理化等西方新式教育的課程[20]。1904年,嚴修、張伯苓等人在塾館私學的基礎上締造了私立南開中學,很快在天津的中等教育中顯示出新式教育的蓬勃朝氣和先進性,受到社會的好評。
1905年,在嚴修的主持下,把設在天津城西如意庵的私立中法學堂,改組為如意庵官立中學堂[14]。
嚴修出任直隸省學校司督辦主持全省教育時,依然大力推進新式教育的發展。

嚴修素以倡導男女平等著稱[2]。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他自費率二子嚴智崇、嚴智怡赴日本考察教育。在日其間,嚴修專程調研女子教育的現狀,訪問了日本女子教育家大野鈴子及教育家伊澤修二,並參觀考察了杜邊小學校、華族女學校、愛珠幼稚園、常盤小學校附屬幼稚園和慶應義塾等學府。
當年冬天回國後,嚴修即在自宅創辦「嚴氏女塾」,主要招收其家族及親友之女。女塾的師資由其子與日本教師共同擔任:次子嚴智怡任主任兼國文教師,三子嚴智鍾授英文;聘請日本教員川本教授日文和唱歌,山口教授手工,野崎教授織布。嚴修本人亦時常親授作文。女塾所用教材與教具多為其自日本攜回。民國以後,女塾逐步擴展,先後增設高小班和中學班。
1904年,嚴修在主管直隸學務期間,進一步推動女子教育,倡議創辦北洋女子公學,後發展為北洋女師範學堂,其辦學傳統延續至今,成為天津美術學院與河北師範大學的源頭。1923年,嚴修又協助張伯苓在南開學校體系中創辦南開女子中學,其辦學脈絡亦延續至今,成為天津市第二南開中學。

嚴修與張伯苓認為,中等教育僅為國民教育的初步,只有大學才能夠應對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才能與歐美發達國家相頡頏。因此,在年邁之年,嚴修致力於創辦一所大學[16]。
1917年,在嘗試創建的專門部和高等師範班一年便失敗後,嚴修派張伯苓先期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大學經營之道[21]。同年,嚴修也親赴美國對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舊金山大學等著名私立大學的運作進行考察。1918年底回國之後,嚴修和張伯苓開始為南開大學的創建奔走[16]。兩人先行前往北京,面見教育總長傅增湘及多位知名學者,討論大學成立事宜,又找到梁士詒、曹汝霖、周自齊、范源濂等人[22],募集大學創建的資金。之後兩人又親自或派人前往多處,爭取各地軍閥支持[9]。嚴修、張伯苓曾拜會曾多次給南開捐款的天津籍江蘇督軍李純,懇請幫助籌款。1920年10月,李純臨死前立下遺囑,將家產的四分之一,約合50萬銀元捐給南開大學作為永久基金[23]。
Remove ads
嚴修積極倡導社會轉型、移風易俗,倡導現代文明的生活理念,熱衷於地方公益事業[2]。中華民國成立後,嚴修拒絕以清朝遺老自居,率先剪掉辮子,廢除跪拜禮,避而不見退位後到天津寓居的溥儀。
同時,嚴修反對嫖娼、征妓、納妾、賭博、大操大辦婚喪嫁娶等社會陋俗,對有賭博癖好者如梁啓超、林墨青等名士時常規諫,每逢壽日他就外出避壽,家中婚喪一律從簡。
嚴修反對女子纏足等歧視女性的封建傳統[2]。1910年,清廷資政院會議,嚴修通過天津代表胡玉孫遞交《不纏足說帖》,希望清朝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女子纏足。他還與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合作籌組「放足會」,並組織親自作《放足歌》,在嚴氏女塾及女學內傳唱[2]。
文學

嚴修有《嚴修東遊日記》《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手札》等著作出版。
嚴修主持城南詩社時期的詩歌與域外紀游詩是其詩歌創作的特色所在[17]。嚴修的詩歌創作高峰出現在晚年。1921年,嚴修有感於存社詩文唱和興盛,在天津發起成立了城南詩社,講授並觀摩舊詩文創作。此時,嚴修的詩歌反映了北洋亂世時期文人的特殊心態。嚴修作為曾經的清廷官員,在辛亥革命以後的創作充滿了對國家前途和民生的憂慮,而非同其他清朝遺老一樣多表達遺民之思[17]。嚴修的歐美紀游詩多關注歐美國家當時的進步文明,反思當時中國的落後,反映了傳統知識分子罕見的革新思想[17]。
評價
嚴修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教育家,曾被袁世凱聘為直隸學務長,在一年的任期中,要求每個府縣必須設立一座學堂,同時設立一座師範學校,主持建立了天津模範小學、天河師範學堂、北洋師範學堂、直隸女子師範學堂、直隸高等法政學堂等校。棄政從教後,嚴修創辦私立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和南開小學等南開系列學校及崇化學會等形成了系統化的教育思想。嚴修曾任貴州學政並主張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在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嚴修近代的教育思想以來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2019年,天津市嚴修研究會成立[24]。

張伯苓和早期南開校友對嚴修十分崇敬,將其尊為校父。張伯苓稱讚說,嚴修「指給我人之方向,即是教育須為國為公」「南開之精神,即是嚴先生的精神」。
1897年,嚴修奏開經濟特科之舉,被梁啓超稱之為「新政最初之起點」[3]。
蔡元培說評價嚴修「於舊道德素稱高貴」,周恩來則評價「嚴先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好人」「他就像一碗高湯,清而有味。」[25]。 1948年,胡適在《另一個中國》中撰文稱「嚴修是中國舊道德傳統和學識淵博最可敬佩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學者、藏書家、詩人、哲學家、最具公德心的愛國志士。他對教育的信念、對於新時代新學識的虛心接受和他在天津地方、直隸全省的道德名望,給年輕的張伯苓在創立遠大的教育事業上有莫大的助力。」[26]

嚴修逝世後,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校園內均興建了以嚴修的字「范孫」命名的「范孫樓」,以紀念嚴修創辦南開學校。
2019年,嚴修逝世90周年及其創辦的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南開中學建校115周年之際,肇始於嚴修次子嚴智怡創辦的天津博物館為了紀念嚴修在天津近代教育史上的貢獻,策劃了《智啟津沽:嚴修與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常設展覽以資紀念[27]。
2022年4月,嚴修誕辰162周年之際,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室和天津市嚴修研究會、天津市張伯苓研究會共同編輯出版了南開大學校史叢書之《嚴修紀念文集》[28]。
家庭

嚴修是清末巨商嚴信厚的堂侄,是費市嚴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一[4]。
嚴修長子嚴智崇,1918年在日本去世。嚴智崇之子嚴仁蔭,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嚴修二子嚴智怡,中國近代博物院事業創建人之一。曾任直隸商品陳列館館長,1916年籌組天津博物院,1922年後先後任天津博物院院長、天津廣智館董事長、河北第一博物院院長等職。
七子嚴智開,美術教育家,曾任北平藝專校長、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主任教授、教務長之職,創辦了天津美術館,並擔任館長。嚴智開女兒嚴仁英,曾任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中國婦產科、婦女保健學專家。
長女嚴智蠲,曾任天津私立蒙養園園長,與嚴修學生卞俶成結婚。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