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嚴植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嚴植之(457年—508年),字孝源,建平秭歸人[1][2],南北朝南齊、南梁官員與儒者。
嚴植之的祖父是劉宋通直散騎常侍嚴欽,他年輕時就懂得《莊子》、《老子》,說道教義理;精通《喪服》、《孝經》、《論語》;長大後熟讀《周禮鄭氏注》、《周易》、《毛詩》、《左氏春秋》。他個性孝順謹厚,不會用自己長處抬高自己,之後父親逝世,素食二十三年,患上風冷疾就停止了[1][2]。南齊永明年間他從廬陵王蕭子卿的王國侍郎起家,轉為廣漢王蕭子峻的王國右常侍。蕭子峻被齊明帝蕭鸞所殺,王國內的人都不敢察看,唯獨嚴植之為他奔走哭泣,親自殮葬,赤腳徒手送蕭子峻的屍體到墳墓立塚,葬事完畢回來,獲當時的人讚頌有情義。建武年間嚴植之改任員外郎、散騎常侍,很快遷轉為康樂侯國的郭相,在縣內為政清白,得到人民讚許[3][4]。南梁天監二年(503年),任官後軍騎兵參軍事。梁武帝下詔尋求通曉儒家經典的學者整理五禮,有官吏上奏嚴植之負責凶禮;到天監四年(505年)年初,朝廷設置五經博士開館教授,他兼任五經博士。嚴植之的館舍設在潮溝,多達百多名學生,他講授時其他五館的學生都會來至,聽者達到千餘人。天監六年(507年),轉職中撫軍記室參軍,繼續兼任博士。到天監七年(508年)他在館內去世,虛歲五十二。嚴植之自患病後就不接受俸祿,妻子和兒女都貧困,他死後家人無法舉喪,他的學生協助後才能完成居喪[5][6]。
嚴植之個性仁慈,好行陰德,雖然在陰暗的房間都不曾鬆懈。他年少行山,看到一位患者,問患者姓名卻不能回答,於是帶來回醫治,六天後病人死亡,他為那位患者殮葬,始終不知道患者是甚麼人;他又曾沿著柵塘步行,看到有倒臥在塘側,就下車問原因,該黃姓人士住在荊州,受僱為傭工,在病危時被船主拋棄在岸邊。嚴植之感到哀憐,就帶他醫治,年多後黃氏病癒,請求終身充當奴僕報恩,嚴植之拒絕並給他糧食資金,讓他離去,嚴植之的義行是如此多的。他著有《凶禮儀注》四百七十九卷[7][8]。
Remove ads
引用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