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嚴玉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嚴玉英噶瑪蘭語Aing banday,1938年),出生於花蓮縣豐濱鄉立德部落泰雅語Kodic[1]:40,於2021年經中華民國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的保存者[2]。噶瑪蘭族復興運動先驅偕萬來遺孀。

生平

1938年生於立德部落,父親嚴阿日是加禮宛社[3]。1955年她與年長七歲的偕萬來結婚並隨之居住於豐濱,三年後,偕萬來結束豐濱鄉公所的職務,遂舉家遷回新社定居,那年嚴玉英28歲[4]

1988年嚴玉英和偕萬來返回宜蘭加禮宛社故地,聽聞伯母偕高阿梅提及過去噶瑪蘭人曾穿著香蕉絲布製成的衣服,而且穿著那種衣服代表著一定的社會地位,由於當時已經不見有人能事香蕉絲織布,嚴玉英為此感到訝異[5]

2001年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舉辦「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展」,當中展出一件噶瑪蘭族女子禮裙標本給予嚴玉英很大的感動,更堅定她復振織布的決心[6]

從事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工藝復振

爾後,嚴玉英回到新社部落,和先生一同拜訪部落長輩朱阿比(Abi)、潘烏吉(Ibay)、潘阿玉(Ayok)等人,試圖從童年記憶中找回傳統的香蕉絲織工藝[5]。一開始,嚴玉英和潘烏吉(Ibay)學習,包含地機織布,並於2005年成立「新社香蕉絲工坊」[1]:38。據嚴玉英所述,在復振傳統工藝之初,已經沒有人在織香蕉絲布,所以憑著部落裡的老人兒時所見阿媽織香蕉絲的印象,著手試做,經歷多次失敗以後好不容易才摸索出成果。而且當時傳統地織機的整經架已經佚失,故用四根柱子直接插在泥地上整經[6]

現在嚴玉英不僅熟稔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的完整工序,也掌握且能引介工具和技術的族語名稱,在砍割香蕉樹、取香蕉瓣膜、刮香蕉絲、織布等程序之前,能以酒行paspaw(敬獻禮)儀式祈求祖靈庇佑,顯示她對技術及其文化內涵皆有充分的掌握[7]

成就與榮譽

  • 2021年5月經中華民國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亦即俗稱「人間國寶」[8]
  • 2021年8月獲頒「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聯盟(World Indigenous Nations 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um, WINHEC)」原住民智慧耆老獎[9]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