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回答 (詩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回答》是詩人北島創作的一首朦朧詩,1978年12月發表在《今天》雜誌創刊號,並在1979年由《詩刊》轉載。[1] 此詩是朦朧詩的重要傑作,表達了北島對文革時期黑暗、荒謬的社會現實的質疑,在當時青年中影響深遠。[2]

事实速览 寫作日期, 出版日期 ...

創作背景

根據北島的女友齊簡(史保嘉)保存的手稿,《回答》最初創作於1973年3月15日,原題名為《告訴你吧,世界》。[1][3] 初稿幾經修改,至1977年9月第三稿時改為現標題《回答》。根據北島自己的說法:「《回答》最初寫於1973年,1976年做了修改,1978年首先發表在《今天》創刊號上,第二年春天被《詩刊》轉載。由於過於鮮明的政治反抗色彩,為安全起見,發表時標的創作時間是1976年。」[4]

詩歌發表於1978年,彼時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有人將此詩的發表視為「新的啟蒙運動的先聲」,並藉助詩中諸如「鍍金的天空」、「冰川紀過去了」、「被判決了的聲音」、「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等字句,勾畫出這首詩與歷史的某種關聯。[3] 此外,充滿懷疑主義的詩句「我——不——相——信」中所蘊含的理性精神也被格外強調。[3]

分析

全詩以第一人稱寫成,首以兩個對比開篇:「卑鄙者」借卑鄙而暢通無阻,「高尚者」因高尚而遭受摧殘;虛假的「鍍金天空」粉飾了「死者」的冤屈。第二節藉助兩個反問句,再次表達了對於這個世界的質疑。接着,詩人以「我」的身份,「只帶着紙、繩索和身影」出現,充滿憤怒與懷疑的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詩人表達自己對一切事物的懷疑,他不相信「天是藍的」,不相信「雷的回聲」,不相信「夢是假的」,不相信「死無報應」。詩人並未將個人情感限於批判與懷疑,而進一步表達了主動承擔責任的意願:他願讓決堤的海水注入內心,願意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最後一節,詩人將夜空繁星比作「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又比作「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籍此將厚重的歷史與未來的希望置於同一畫面,展示了一個廣闊無比的時空結構。[1][2]

影響與評價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社會的話語權開始轉變,年輕人從詩歌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a]於是,一批全新的青年詩人出現在了社會舞台,北島正是其中重要一員。他期望藉助詩句衝破官方話語的禁錮,表達反思歷史和重估人的價值的意願。[b][6] 這種以理性精神為基礎,對彼時荒謬現實的思索反映了那個時代青年的迷惘、覺醒和期望,他也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詩名。[6]《回答》無疑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作,以至於人們談及北島就會聯想到這首詩。其中詩句代表了許多人的心聲,因此也成為了彼時年輕人口口相傳的「格言」。[7]不過,後來北島本人對此詩所用的語言也有反思[c],他在2002年的訪談中表示:

現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那時候我們的寫作和革命詩歌關係密切,多是高音調的,用很大的詞,帶有語言的暴力傾向。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8]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