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務委員會 (錫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务委员会 (锡金)
Remove ads

國務委員會是前錫金王國(位於印度中國大陸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一院制立法機構。

事实速览 國務委員會, 種類 ...

在1953年至1974年間,該委員會共舉行了六次選舉。1975年錫金通過公投廢除君主制,並在《印度憲法》第36修正案通過後王室及國務委員會同時被廢除。錫金王國的領土隨後併入印度,成為其第22個邦。當時的國務委員會成員被視為新成立的錫金邦立法議會的成員。

組織架構

該委員會最初由部分民選成員和部分由卻嘉任命的成員組成。1973年選舉後,其結構進行了調整,其中卻嘉的任命權被取消,議席總數也隨之增加。[1]

行政委員會

國務委員會成員中,由卻嘉指定組成一個行政委員會(相當於內閣),由錫金第萬主持。[2]行政委員會的每位成員各自負責具體的政府事務。[3]

歷史

錫金國務委員會最遲於19世紀末已開始存在[4],作為一個集諮詢與行政職能於一體的機構由卻嘉主持。1947年8月鄰國印度獨立後,錫金境內多個政治團體開始要求在王國政務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5]卻嘉於1952年作出讓步,宣布劃分新選區,並於1953年舉行選舉。[2][6]

卻嘉同意讓國務委員會18個席位中的12個通過選舉產生,其餘6個由他任命。根據各政治團體達成的「族群平衡」原則,12個可選席位中的6席保留給錫金尼泊爾人,另6席保留給布蒂亞-絨巴族。王國共劃分為四個選區,選舉定於1953年舉行。[2]在1953年選舉中,所有尼泊爾人的保留席位由錫金民族黨贏得,而布蒂亞-絨巴族的保留席位則由錫金國大黨奪得。[7][8]

Thumb
1953年,卻嘉塔希·納姆加爾發起了第一屆委員會選舉程序

雖然國務委員會的任期原定為三年,卻嘉決定將首屆委員會的任期延長至1958年。[9]根據僧侶團體和其他團體的請求,委員會的可選席位增加了兩個,其中一個為僧伽席,由僧人投票選出,另一個為不保留給任何特定族群的普通席位。[10][11]在1958年舉行的選舉中,錫金國大黨贏得了一個新增席位,而無保留席則由一位無黨籍候選人當選。[6]

第二屆委員會任期原定於1961年結束,但因中印戰爭爆發任期被延長至1967年。在1967年選舉前,選區被重新劃分為五個,委員會的可選席位再增加四個,其中錫金尼泊爾人、布蒂亞-絨巴族、聰人以及表列種姓群體各分得一席。[10][12]

1973年選舉後,錫金國民大會黨和錫金人民大會黨指控在南錫金選區存在舞弊行為[13],要求逮捕相關官員,但未獲回應,進而引發抗議。[6]局勢動盪促使卻嘉、錫金各政黨與印度政府於5月8日簽署三方協議,根據協議將成立一個由印度政府提名首席行政官監督的政府。[8]此外還重新進行選區劃分,卻嘉任命的席位被取消,國務委員會更名為「錫金議會」,新劃定了31個普通選區及1個僧伽選區。按照1952年的族群平衡原則,31個普通選區中的15席保留給布蒂亞-絨巴族,15席保留給錫金尼泊爾人,剩下1席為表列種姓群體所設,選舉中首次實行「一人一票」原則。[1]1974年選舉中,支持錫金併入印度的錫金國民大會黨贏得了32席中的31席,取得壓倒性多數。[14]

末期(1974年至1975年)

1974年5月,國務委員會通過《錫金政府法令》,確立責任政府制度,並推動深化與印度的關係。[15]隨後委員會在7月通過新憲法,提出將錫金轉變為印度的一個邦。該憲法在印度政府的壓力下由卻嘉簽署。[16]印度下議院(人民院)隨後投票贊成將錫金設為「聯繫邦」,而上議院(聯邦院)則於9月8日通過憲法修正案,賦予錫金與其他邦相同的地位並將其納入印度聯邦。[17][18]同日卻嘉以「錫金人民對該法案普遍存有疑慮」為由,呼籲舉行自由公正的公投,錫金學生聯合會亦響應這一呼籲。[19]

1975年3月,錫金國民大會黨再次呼籲將錫金併入印度,而卻嘉重申應通過公投決定。[16]印度軍隊於同年4月9日進入錫金,解除王宮衛隊武裝(一人被擊斃,四人受傷)[20]並包圍王宮[21],將卻嘉軟禁。[22]國務委員會於次日通過法案宣布廢除卻嘉職位,並決定四天後就此舉行公投。[23]公投於4月14日如期舉行,超過97%的選民支持廢除君主制。[16]印度議會於4月26日通過第36號憲法修正案,正式將錫金從印度的保護國轉變為印度的一個邦。[24][25][26]

Remove ads

選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