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全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簡稱體改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下屬的正局級科研事業單位[1][2]。體改所是發改委直屬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的組成單位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草廠街1號,屬於改革類國家級「高端智庫[1]。該所的前身是1984年12月成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以及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經濟管理研究所,此二者於1990年合併,並於1991年5月進行人員重組後,成為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2][3][4]

歷史

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是以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的科研事業單位,是中央二級預算撥款科研事業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中心工作服務[2]。該所於1991年5月在人員重組的基礎上,啟用「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的名稱[2]。1991年5月前,該所就人員結構而言有兩個前身,即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經濟管理研究所,二者均隸屬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簡稱體改委)[2][3][4]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12月,簡稱體改所,隸屬於體改委,首任所長是高尚全[3][4]。1985年5月,高尚全升任體改委副主任,體改所所長由陳一諮接任[5][6]。體改所是體改委中影響最大的機構之一[3][4]。在19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的恢復重建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兩個相互交叉的圈子,一是以《走向未來》叢書和《20世紀文庫》為代表的學者圈,二是以體改所和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為中心的「智囊圈」[7]。體改所一成立,就於1985年2月至11月間,連同北京青年經濟學會組織進行了大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調查,包括21個部委、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的近400名專業人員、研究生、大學生,對23個試點城市進行了調查,形成了130餘萬字的156篇調查報告[6]

1990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與「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經濟管理研究所」合併重組,後更名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改革與管理研究所」,原體改所的大部分成員後來各奔東西[4]。新所的總部設在北京[8]

Remove ads

名稱演變

1991年5月起,該所法定全稱的沿革如下[2]

  • 1991年5月至1996年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 1996年至1998年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經濟體制改革研究院」
  • 1998年至2003年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 2003年後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歷任所長

  • 劉樹仁(1991年—1994年)[2]
  • 烏傑(1994年—1998年)[2]
  • 李劍閣(1998年—2003年)[2]
  • 劉福垣(2003年—2005年)[2]
  • 聶高民(2005年—2014年)[2]
  • 銀溫泉(2014年—?)[2][9]
  • 李振京(?—)[10]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