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民革命軍炮兵第六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民革命軍炮兵第六旅(第一戰區炮兵指揮部),是東北軍炮兵的最後旅級炮兵指揮機構,也是張學良的起家部隊,精英部隊;這支部隊在西安事變拒絕了張學良的命令,在抗日戰爭中餞行了張學良的理想,直戰鬥到抗戰勝利。

事实速览 國民革命軍炮兵第六旅, 存在時期 ...

沿革

組建

1935年3月,國民革命軍成立炮兵整理處。同年6月9日,蔣中正命全國騎兵、炮兵、工兵等特種兵,均歸陳誠督導整理。關於炮兵部隊,陳誠決定把炮兵將現有可用火炮457門編成兩團制獨立炮兵旅4個、獨立團5個、獨立營4個[1]

1936年春天,國民革命軍炮六旅成立,旅長黃永安集中了編餘的全國之克虜伯1903型75mm野戰炮(包括仿造的三八式75野炮),共兩團72門(占全國75mm以上火炮總數六分之一),分別是中央軍炮七團(駐河南彰德府)、原東北軍炮12團(駐洛陽西工)。[2]

沿革

炮12團是張學良的起家部隊,裝備克虜伯式75mm野炮,其為東北軍發展的母體之一。東北軍的一大特點是極其注重教育,不愛用行伍出身的軍官,喜歡有文化的學生,所以其技術兵種素質冠於全國。[3]張學良是講武堂一期炮兵科出身,而且得到了鄒作華這樣的炮兵人才,任命其為炮四團團長(炮12團),隸屬於起家部隊第二旅,炮四團在各方面都成為了三方面軍的標杆團隊,後東北軍成立炮兵軍,鄒作華任軍長。與此同時大批炮兵軍官亦隨之走上前台,如吳克仁(保定炮五期)、劉翰東(保定炮八期)、黃永安(保定炮八期)、王和華等人。[4]

「東北軍最厲害的是炮兵(張學良語)」,在東北軍經歷一系列挫折之後,十團之炮兵剩下了五個,三個炮兵旅變為兩個,重炮八旅縮編為獨立重炮十七團,炮八旅原旅長黃永安轉任炮六旅旅長,下轄中央軍炮七團和原獨立炮兵第六旅的主力:炮十二團。[5]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炮十二團與炮十七團均駐紮於洛陽西工營房,隨黃永安拒絕執行占領洛陽的命令,保境安民。其間炮十二團有些不穩,因旅部緊挨着洛陽之各軍政指揮機關,劉歭強烈要求先將炮六旅繳械,而黃永安與之相持不下;經不斷祝紹周奔走折衝,與12月21日以捐贈的名義將槍械存於洛陽軍校,而75野炮以訓練為名拒不上交;[6]第二天洛陽民眾紛紛於旅部慰問炮六旅官兵,洛陽之各機關也終於鬆了口氣,向南京報平安。[7]

西安事變東北軍炮兵損失很大,如炮十五團被包圍繳械,連長以上除一人外均撤換。[4]

王以哲將軍被刺,黃永安赴西安料理喪事,將其副官楊之彥帶回,安置在炮12團一營當連長;王以哲靈柩去北京路過洛陽,炮六旅全體軍官前往悼念。[8]

抗日戰爭

平漢路作戰

雙十二事變之後半年是77事變,張學良之起家部隊終於越過了門檻,投身於洪流之中。抗戰開始後炮七團鬧獨立,炮兵管理處將其調出,以重炮十七團補入,如此炮六旅實際上成為原東北軍重炮八旅(旅長亦黃永安)與炮六旅的合編,精華盡收其內。

該部於七月七日早晨九點得到軍政部命令北上保定抗敵。[9]旅長黃永安因曾授課於平漢路沿線車站站長副站長,均是熟人,火車將炮六旅直接運至離保定最近之區域(保定遭日軍轟炸)。第二天得到劉歭命令,配屬於黃杰第二師;各部於保定開始撤退後,炮六旅才得到參謀次長林蔚之命令,撤往石家莊組織防禦。[10]

因道路阻塞,重炮行動遲緩,炮六旅逐漸成為後衛,路遇東北軍53軍萬福麟部,騎兵,步、騎、炮擠在路上無法通行,只得停下繼續等待。 黃永安命炮17團機槍營之24挺機槍與炮十二團兩門克虜伯野炮組成6隊騎兵,乾脆以自己力量獨自斷後,日軍先鋒被野戰炮和機槍突然打擊不敢冒進,炮六旅於夜間緩緩而行;一門野炮陷入泥中經一夜搶救無效放棄。[11]

至石家莊後稍作休整參加正定之戰,20集團軍司令商震為東北軍舊部,正定守城141師師長宋肯堂為黃永安保定軍校同班(保定八期炮科),此戰炮六旅終於放開手腳。

宋肯堂為正定本地人,陪黃永安一起勘察地形,炮六旅建立測地網,進行了三天以上的充分準備,將炮兵觀測所設於城東北角,而後日軍發現這一點,將此處作為突擊的主要方向。[12]

十月7日起,炮六旅以150mm重炮營和75mm野戰炮全團參戰,75野炮二營進入正定城,一三營在滹沱河南岸布防,歸炮十二團團長劉震寰統一指揮;炮六旅炮彈充足,打擊敵(14師團)一晝夜,對面之土肥圓十四師團炮兵亦強大。[13][14]

10月9日日軍全力攻上北面城牆,然後沿城牆攻擊城東北角炮六旅觀測所,炮兵軍官有的被日軍炮火埋於土中,隨後與日軍展開近戰,二營營長張興華持手槍不退,後彈盡戰死。</ref>[14][15][14]

旅長黃永安最擔心的是撤離問題,野炮營之75mm克式野炮須六匹馬才拉得動,重炮營之150mm榴彈炮乾脆連橋都過不去。黃永安提前請求參謀次長林蔚再架一座便橋,於夜間將野炮營從橋上通過;重炮營則直接下水,用長挽繩浮渡。炮六旅夜間撤退頗順利一炮未丟;到石家莊後林蔚當面告訴黃永安,此戰炮七團撤退時將全部參戰火炮丟在了北岸。[16]

1937年十一月初,重炮營隨商震部參加安陽之戰。[17]

隨後12團一營配屬139師再戰於盧氏;接下來一路艱難撤退,於野鴿營北面被橫在路上的幾百輛廢棄車輛阻於路上,但官兵無人棄炮,經一夜忙碌清理道路,安全撤至黃河南岸;而中央軍炮兵此戰連輕便的山炮都棄之不顧,炮六旅官兵對此頗為不解。[14]

隨後炮六旅才得到命令,集結於鄭州,屬第一戰區作戰序列,受程潛指揮。[18]

Remove ads

守衛黃河南岸

炮六旅以旅部兼第一戰區炮兵指揮所,1939年訓練總監部命令陝西一帶炮兵統歸第一戰區炮兵指揮官訓練校閱。[19]

1943年夏,旅部撤銷,至1944年一月第一戰區炮兵指揮所(炮六旅)率所屬炮兵保有河南腹地,日軍自己也對重新修復黃河鐵橋失去信心,同時第一戰區炮兵在豫西與山西日軍對峙,保護隴海線。

此間,因隴海線運輸方便,鞏縣兵工廠炮彈供應便利,國軍炮兵部隊在第一戰區炮兵麾下頗為活躍,先後參戰的有炮五團、炮六團、炮九團(駐洛陽)、炮11團(原東北軍炮兵,駐潼關與陝靈之間)、炮15團(原東北軍,駐陝靈)等部。[20]

而炮六旅原隸屬的炮12團,或因野炮機動遜於山炮,且野炮優勢在於射程較遠,所以主力入陝,布置於韓城至潼關黃河西岸炮兵陣地;炮十七團仍在河南境內,守衛洛陽北部的黃河渡口。確定的分布為:

  • 炮12團一個營級單位分配給第一軍;[14]
  • 炮12團一營於1944年期間駐守潼關(營長楊之彥);[21]
  • 炮12團2營六連(二營)駐守陝西河陽韓城之魚腹口[22]
  • 炮十七團主力駐洛陽北部之孟津縣白鶴渡口。[23][24]
Remove ads

後續

1944年1月獲軍政部命令,各戰區炮兵指揮部一律撤銷,無任何後續安排,炮六旅指揮機構由此走向終結。旅長黃永安遣散人員後赴寶雞任第九軍副軍長,各部隨之調整[25];於此同時,日軍架橋機運抵北岸重新架設黃河鐵橋,三月底通車,五月份席捲河南,六月兵鋒抵達潼關外圍;此時原炮六旅各部隨第八戰區部隊雲集於靈寶前線,或駐守陝西河防,繼續與日軍作戰;這支西安事變未執行張學良命令的東北軍炮兵部隊,雖在抗戰中被不斷拆分,但都頑強堅持到抗戰勝利,隨後湮沒,再無人提及。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