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Olympiad,IOL),是十二項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第九項。

概要
和其它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不同,這項競賽分為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包含5道題,涉及語言學理論、數學語言和包括語音學、音系學、詞法學和語義學在內的應用語言學,須在六小時內完成。每道題目都是以全世界範圍內業已研究過的特殊語言現象為材料,為參賽者展示不同語言的差異,並給出足量的已知信息,要求參賽者據此探求背後的規則。參賽者不需通曉多種語言,所有問題都能在考題範圍內找得到答案。不過若缺乏足夠的語言學知識,參加這樣的大賽還是比較勉強的。團體賽的每個團體一般有四名學生。從第二屆奧語競賽開始,每次團體賽的題目是一個超級難題,給出三至四小時來解答。
如同其它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為確保比賽公平,所有問題都會翻譯成參賽選手選定的語種。熟悉題目所涉語言特點(例如巴斯克語的作通格語言特性和翁布翁古語計數法二十四進制嵌套四進制的可能性)的選手可能會較有優勢。然而,更有用的能力是分析和演繹推理。[2]
歷史

第一屆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於1965年在莫斯科舉行,由阿爾弗雷德·朱林斯基發起並命題。他後來成了一名出色的語言學家,但當時只學了五年語言學。此後大賽定期舉行,但於1983年至1987年中斷,1988年恢復後舉辦至今[3]。後來保加利亞和美國俄勒岡州也出現了類似的競賽。[3][4]保加利亞舉辦比賽以後,來自莫斯科和保加利亞的勝者都會到對方國家參賽。顯示了這一領域的國際化趨勢。
第一屆國際奧林匹克語言學比賽於2003年於保加利亞山區度假勝地波羅維茲舉行,由莫斯科國立大學的亞歷山大·基布里克擔任主席。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荷蘭和俄羅斯等六國參賽。[5]評委是來自俄羅斯和保加利亞的語言學教授。在2012年的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參賽者已有26個國家的34支隊伍,中國、日本、匈牙利和以色列於這一年首次參賽。
這項比賽的金銀銅獎得主多來自東歐國家和美國。
Remove ads
歷屆賽事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