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稻米研究所
菲律賓農業研究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稻米研究所(英語: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是亞洲歷史悠久且規模完善之國際農業研究機構,總部位於菲律賓拉古納省,主要研究稻作試驗和品種改良以減少貧窮與飢餓。[3][4][5]
該研究所是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15個專業研究中心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非營利性農業研究機構。[6]
Remove ads
創立
國際稻米研究所成立於1960年,並獲得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與菲律賓政府的資助與支持。[7]1995年,該研究所向馬尼拉提交國際條約,冀望締約者承認研究所的國際法主體地位。[8]

研究
研究所在1960、70年代推動亞洲的綠色革命,研究人員以具半矮株特性的台灣在來米品種「低腳烏尖」(DGWG、dee-geo-woo-gen)與印尼另一高產之品種PETA雜交,培育出新品種IR8,[9]讓當時人口快速增長的印度免於飢荒。[10]
國際稻米研究所研究的IR系列品種稻米在亞洲廣泛種植,據估計,在2005年時全球稻米種植面積約60%是IR系列品種或是相關品種。[11]
國際稻米研究所透過基因改造,讓稻米生產Β-胡蘿蔔素,並讓米粒變成黃色。由於Β-胡蘿蔔素在人體中可轉化為維生素A,黃金米被認為可解決貧窮國家的維生素A缺乏症問題。[12]
獲獎
1969年,研究所獲得拉蒙·麥格塞塞獎,主辦方稱研究所開啟了綠色革命,為世界帶來糧食自主。[13]2010年時,研究所獲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提名,獲得BBVA基金會知識前沿獎,表彰其減少世上的貧窮與飢餓。[14]
設施
國際稻米研究所位於菲律賓的總部坐落於菲律賓大學洛斯巴尼奧斯分校的土地上,由該校租給研究所使用[15]。總部內包含實驗室、溫室、培訓中心與國際水稻基因庫和水稻世界博物館。水稻基因庫內收藏約13萬種作物野生近緣種種源。[16][17]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