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加大肋納主教座堂 (赫爾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聖加大肋納主教座堂 (烏克蘭語:Свято-Катериненський собор, 俄語:Свято-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собор) 是一座東正教宗教建築,位於烏克蘭的赫爾松要塞內。它建於1781-1786年,是新俄羅斯最早的教堂之一。它是一座圓頂砂岩建築,有托斯卡納柱式的門廊和嚴重鏽蝕的牆壁。這座教堂供奉的是在位女沙皇的主保聖人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
建築
第五次俄土戰爭後,俄羅斯吞併新俄羅斯,伊凡·甘尼巴爾將軍下令建造了這座教堂。它是為了紀念征服戰爭,充滿象徵意義,表明俄羅斯對拜占庭遺產的主張。[1] 建築師伊萬·斯塔羅夫,曾為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維奇·波將金工作,施工由鮮為人知的伊萬·西特尼科夫負責[1][2]。
1788年12月6日,根據波將金的命令,在奧恰基夫圍城戰中陣亡的士兵的屍體被埋葬在教堂的墓地。[3]
對教堂的最早描述見於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的日記[1]。1790年,波將金王子要求斯塔羅夫仿照聖彼得堡他自己的塔夫利宮改造圓頂。鐘樓建於1800年,但幾年後因地震而拆除[1]。波將金去世後,他和符騰堡的索菲·多蘿西亞的弟弟卡爾·腓特烈·海因里希王子一起被葬在教堂。
教堂的聖像模仿了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內17世紀西班牙藝術家牟利羅的畫作。弗拉基米爾·博羅維科夫斯基可能參與了創作[1]。牆壁上有六個真人大小的使徒和聖徒雕像的複製品,由來自莫斯科的加夫里拉·薩莫拉耶夫創作。
Remove ads
歷史
俄國革命後,該教堂被改建為無神論博物館。大多數聖像都消失了,只有少數最終被當地一家美術館收藏。[4] 1941年,入侵的德國人重新開放教堂,但在1962年赫魯曉夫的反宗教運動期間再度關閉,建築用作原木儲存設施。建於1806年左右的新古典主義的鐘樓被拆除。直到1991年,俄羅斯東正教才收回土地。
2023年11月,烏克蘭光復赫爾松,從俄羅斯手中奪回這個重要的南部城市。在俄軍撤退期間,俄羅斯士兵從聖加大肋納主教座堂偷走了被認為是現代赫爾松市創始人格里戈里·波將金的骸骨[5]。
- 波將金墓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