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母子

菲利普·利皮绘画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母子
Remove ads

聖母子》(義大利語Madonna col Bambino e angeli)是一幅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菲利普·利皮繪製的蛋彩畫。畫作的具體創建時間難以確定,但大多數藝術史學家一致認為是利皮在其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約1450-1465年間繪製。[1][2]這是利皮少數幾件未在其工作室協助下完成的作品之一,之後成為包括桑德羅·波提切利在內的許多畫家繪製聖母像的重要參照。這件作品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因此也被很多藝術史學家稱為《烏菲茲聖母》。[3]

事实速览 聖母子, 藝術家 ...

畫家簡介

利皮在1406年出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貧困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屠夫。他早年間隨兄長入修道院,在那裡受到馬薩喬作品的影響並決心成為畫家。[4]之後,他被被調至普拉托的另一所修道院,並在那裡愛上了修女盧克雷齊婭·布蒂英語Lucrezia Buti,二人育有兩子。利皮主要接受着美第奇家族的贊助,後卻因與雇主的合同糾紛而陷入經濟危機。[5]他晚年曾偽造過一些作品,這也導致他最後聲名敗壞。

歷史

這幅畫的具體委託及繪製時間無從考證。在1457年,美第奇家族的喬凡尼·美第奇委託利皮創作一幅木板畫,並希望把它送給那不勒斯國王。正在普拉托工作的利皮收到委託後決定返回佛羅倫薩的住所以完成委託。在之後利皮寫給喬凡尼的信中表明,畫家因資金短缺的問題放棄了這項委託。藝術史學家烏爾曼認為,利皮將《烏菲茲聖母》贈予了喬凡尼·美第奇是為了感謝他充當自己和那不勒斯國王的中間人;另一位藝術史學家愛德華·斯特拉特則對這一看法持反對意見。但同時,斯拉特贊同該畫是利皮在佛羅倫薩時期創作的。從畫中所使用的技巧也能印證這一觀點:直白的創作手法與大膽的色彩運用顯示出畫家深受濕壁畫的創作技巧影響。利皮是在移居佛羅倫薩之前為普拉托大教堂進行創作時掌握的這些技巧,因此斯特拉特認為,利皮一定是在大教堂的工作結束之後才創作的這幅畫。[6]

正如利皮的大部分聖母像一樣,這幅畫中的聖母原型被認為是修女盧克雷齊婭·布蒂。[7]

對這幅畫的另一種解釋則是,其不同尋常的尺寸大小有可能與利皮的私人事件有關,例如其子菲利皮諾·利皮於1457年出生。但假如前景中小天使的原型是其子菲利皮諾的話,那麼這幅畫最晚可能繪於1465年。[8]

畫的背面寫有一道18世紀的銘文,證實了這幅畫曾收藏於美第奇家族的波焦帝國別墅英語Villa del Poggio Imperiale。1796年3月13日,這幅畫轉入托斯卡納大公國的收藏,並成為此後成為烏菲茲美術館的基礎收藏的一部分。[6]

Remove ads

畫面描述

《烏菲茲聖母》體現了新時代的審美趣味,藝術評論家指出其「比利皮早期任何聖母像都更秀美、更符合時尚潮流」。[2]尤為特別的是,畫中的聖母聖子像是在一扇敞開的窗前,窗外是尼德蘭風格的風景景觀,這一構圖方式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8]聖母坐在窗邊的椅子上,整間房子位於山頂,窗外展現着「平原、遠山、城郭與海灣」交織的精妙景致。聖母雙眼低垂,雙手在聖嬰耶穌面前交疊祈禱,兩名天使將聖嬰托舉至她身旁。聖母梳着精緻的髮髻,佩戴輕柔面紗與珍珠首飾。這些裝飾物與她的衣服共同展現了十五世紀中期的典雅風範,並被佛羅倫薩諸多15世紀末期的藝術作品所借鑑。此外,正如許多文藝復興畫作所呈現的,聖母的髮際線被刻意後移,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前額是特殊美的象徵」,應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完美珍珠般」展現出來。[2]

Thumb
利皮繪製的《聖母子和聖安妮生平場景》,又稱皮蒂圓盤畫,與《烏菲茲聖母》密切相關。

這幅聖母像與畫家其他聖母作品具有共同特徵,例如與《通多聖母像英語Bartolini Tondo》存在密切關聯,但不同於後者所呈現的「楚楚可憐的少女之美」,本作展現出「一種更為成熟典雅的女性美」。[7]

畫面右側的天使構成全畫最吸引人的細節之一:他以「頑皮狡黠的微笑凝視觀者,其神態更似淘氣孩童而非聖潔天使」[6]。這位天使的姿態不同於傳統宗教畫中的神聖形象,他似乎並未扮演他的宗教角色,而更像是真實存在的孩童。[7]

技法

聖母身後的窗框有助於使人物看起來更加貼近畫面,進而縮短其與觀眾的距離,使得觀眾像是置身畫作當中一樣。[9]

利皮在普拉托時期習得的濕壁畫技法影響着這幅作品的色彩使用和細節的模糊處理。色彩用大膽的筆觸繪製,色塊間幾乎相互獨立,顯示出畫家"極少刻意調和不同色調以確保和諧"的濕壁畫技法。畫面採用經典金字塔形構圖,前景與背景的處理方式表明利皮還受到多納泰羅畫派技法的影響。[6]

從利皮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還受馬薩喬的影響[10],但是馬薩喬使用的明暗對照法卻未在《烏菲茲聖母》中出現,取而代之,人物被籠罩在柔和的光線當中,落下清晰的陰影。這大大削弱了人物的體積感,在利皮早期作品中是一個鮮明的特徵。[2]

解讀

右側天使的形象歷來備受藝術史家關注。瑪麗琳·拉文認為《烏菲茲聖母》"應被解讀為基督與聖母瑪利亞神聖婚姻的象徵"。巴納比·尼格倫指出,聖母並未直接懷抱聖嬰,而是由天使托舉呈遞,這一構圖印證着拉文的闡釋。然而伯納德·貝倫森則提出異議,主張畫中表現的"並非聖母與基督的新婚關係,而是個體虔誠靈魂與上帝的聯結"。[3]喬納森·瓊斯則盛讚此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瑰麗的畫作之一",體現出可追溯至喬托時代的宗教人物世俗化的傳統。在他看來,利皮通過這幅作品將聖母與聖嬰的關係表現為真實的母子。[7]

畫作面中窗外的岩石和海岸也都是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海岸可能暗指聖母瑪利亞「海之星,救贖之港」的稱號,而岩石則指向先知但以理的故事。[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